眾所周知,勤儉節約是我們國家歷來的傳統美德,這個的確毫無爭議。每個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是勤儉節約不等於摳門,有的父母過度節省的行為往往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麥麥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話題:「父母摳門對孩子的性格有影響嗎?」
在這個話題下面,很多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些評論當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父母過度「摳門節約」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有著強烈的自卑感。
有的網友還表示:當初想買的東西總,總是因為父母摳門而無法如願以償,長大後會越發想要彌補過去的自己,漸漸的會養成報復性的購買慾望。
實際上,當家長不停地告訴孩子家庭經濟情況特別差時,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卑、不自信的性格。大部分在評論中表達看法的網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非常討厭現在的自己。
由此看來,父母摳門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
可能在父母看來,在孩子面前哭窮是希望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事實上,父母的一味哭窮只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格外擔憂,甚至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的終生。
這些「弊端」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影響孩子的幸福感
大部分父母總習慣性用摳門、哭窮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所以,當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或者零食時,家長會用「這個好貴!我們沒有錢」,「家裡條件不好,這些東西沒必要浪費錢」類似這樣的話語來搪塞孩子。
但當孩子聽多這些負能量的話語,他們在花錢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罪惡感,想買的東西都會捨不得去買,從而導致幸福感的缺失和匱乏。
二、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孩子在父母長期的「摳門教導」下,會變得不自信甚至自卑。這樣的孩子會打心底裡認為,自己比不過其他人,所以,當他們做任何事都會抱著畏手畏腳的心理。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因為不自信、自卑,而導致孩子不敢主動與人交流,很難交到朋友。
三、讓孩子變得十分敏感
在父母長期哭窮的家庭中,孩子也會變得敏感脆弱。在日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只要接觸到和金錢相關的事情,孩子的自尊心就會感到嚴重受傷。這樣的孩子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很容易會誤解別人的好意,會當成是對自己的施捨。長期以往,孩子的心理很可能會出現扭曲,最終導致「抑鬱」的可能性。
麥太優品的育兒專家表示:勤儉節約和摳門是兩個概念,有些錢該花的要花,不能過度節約,否則就會給孩子的成才帶來消極的影響,每個家庭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合理安排支出,過度的浪費和節約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