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現象的啟示——我們的教育缺失

2021-03-01 三妹心世界

                               

       國外疫情的爆發,我才注意到,原來我國有那麼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孩子送出國門,去接受「精英教育」,其中還包括很多10來歲,甚至更小的孩子!當然,這種選擇,是出於跟風,趕潮流,還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可能都有。

                     

                             

       以前總說咱們國家缺少挫折教育,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不敢讓孩子嘗試,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

       似乎家長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孩子不被很好的照顧?

      但是眾多小留學生的現象,又顛覆了我們過去對家長們的認知:中國家長並不怕孩子吃苦,受磨難,這麼小年紀就背井離鄉,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所以,看起來又不是這樣的。那家長們對中國教育不滿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呢??

       這裡,我想先進行一個靈魂拷問:

       如果有機會,有條件,你的孩子可以出國留學,你會不會把你的孩子送出國門求學?

       這個問題是不是很有誘惑力?我想答案應該就在每個人的心裡:絕大多數人會。

       把孩子送出國,其實動機並不單純,分析有以下幾個可能:

1.讓孩子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知識,先進技能,將來立於不敗之地,為幸福生活打下基礎。

2.家長對自己的學歷文憑不滿意,讓孩子留學感覺倍有面子。

3.孩子在國內是學渣,無望考上大學,到國外混個文憑不難。

4.孩子不適應國內教育模式,壓力太大,聽說國外對學生要求不高,輕鬆上大學。

5.最好能混個外國籍,以後祖祖輩輩成為外國人,即使回到國內工作,或者做生意,各種便利、優惠,那也是「超國民待遇」,「高人一等」。

6.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將來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原因裡面,有多少值得我們教育部門深思的呢?

       首先,我們不能單純從愛不愛國去責備這些家長。他們把孩子送出國去留學,代表著家長對國外教育成果的一種認可,有盲目的跟風,也有多方比較。但這種選擇並不是說家長就一定不愛國,可能有一部分不愛國的人存在,但不是所有家長都不愛國,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沿用的是前蘇聯的教育模式: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念,教育的難度是普遍高於孩子平均智商的。因為維果斯基認為,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比如上課,考試,獎勵或者懲罰等方式,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的,從而為社會需要培養批量精英人才!

         而我們國家因為要發展,要建設,只有這樣的模式,才能快速發展起來,這是時代決定的。

       正是因為如此,多數孩子會感到學業有壓力,極少數孩子會因為過度受挫,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從而選擇離開學校,逃到網絡裡,遊戲裡,逃避社會。

      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對於公立學校,採取的是最低教育難度,哪怕你智商不夠,家庭環境再差,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但是,如果你想往上爬,想要成為精英,公立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西方精英階層為自己的子女教育,往往選擇的是私立貴族學校,請有真實本領的家庭教師,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這點和中國家長並沒有什麼不同。當然,這樣的培養,教學質量極高,教育難度極高,當然花費也是極高的。

       一句話:要想有真本事,不吃苦,不努力,是不可能的,無論在哪個國家。

       中國教育是對全民進行精英教育,可是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問題出現呢?

1.老師本身專業素質不夠:死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一,重灌輸,輕互動,缺乏趣味,生動,多樣,遏制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久而久之,失去學習興趣。

2.老師本身沒有人格魅力,不善溝通,不關心愛護學生,無法吸引孩子,孩子情感上對老師產生牴觸情緒。

3.老師把自己當做權威,高高在上不可冒犯,不敢承認錯誤,反倒失去學生的敬重。

4.學校過度重視升學率,不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剝奪了孩子交友、娛樂休閒,甚至最基本的睡眠時間。

5.形式主義嚴重:好的改革進行不下去,都怕承擔責任,都在做面子工程,受害的就是學生和教師群體:學生壓力山大,苦不堪言,厭倦,疲憊,教師沒有教學的激情,只是一個教學機器和工具,疲於應付上級的各種要求,自然不能和學生有很好的情感接觸,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6.家長們的焦慮,傳遞給老師和孩子;老師,學校的焦慮,再傳給家長和學生;最後壓力都傳遞到學生那裡,以至於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更加難以勝任學業要求,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一,教育體制改革:如何激勵和激發教師積極性,對教育的熱愛,擁有專業素養,並有監督制度,更有教育理念。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好的老師,是會影響和培養一大批熱愛國家的精英人才的。

二,家長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孩子處理好關係,陪伴孩子長大,給孩子成長需要的情感滋養,認知上的引導,承擔起家長該承擔的家庭責任,而不僅僅只是考試分數的監督人!

三,大批家長送孩子出國,其實就是在表達需求,這些需求裡面,有哪些是我們相關部門可以去調整,滿足的呢?

     不一刀切的去看待一種現象,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權當拋磚引玉吧。

相關焦點

  • 武大清退92名外國留學生對我國加強教育有何啟示?
    根據有關報導,12月15日,武漢大學因為學業不合格,違反校規等情況,武大清退了92名外國留學生。到15日,92名留學生的清退工作已經結束,對於這些清退的學生,早在一年之前就提出了警告,主要是對不學習,違反校紀校規以及不繳納規定的學費,經過多次溝通,依然沒有效果,學校才採取了這不得已的措施, 根據相關報導,五大清退的留學生涉及到十多個國家,同時清退的學生中,學歷有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針對這些情況,可以看出,清退外國留學生在學業上存在的問題,已然成為了一種很有必要的現象。
  • 「小留學生」現象的反思
    隨著「小留學生」事件的不斷發酵,基礎教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反思和重視。現在的基礎到底怎麼了?話不多說,總結了簡單的幾條,聊聊基礎教育的一些問題:1.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社會力量介入基礎教育領域,基礎教育產業化進一步加劇了師資力量的不平衡分配,擇校現象嚴重。
  • 小留學生逃回國一個月,現要求回英國上學,上演愛國教育的缺失
    然而這還沒完,一個月前吵鬧著要回國的英國小留學生們,現在又要鬧著回英國上學,看到這個場景,真的很想反問小留學生家長們,是孩子的生命重要,還是英國公民或者永居權比較重要?可以說,現在的小留學生回到英國不僅僅要面對還未完全消失的新冠病毒,還要面臨涉華仇恨危機,種種方面來,小留學生現在返回到留學地,都是不明智的,應該等到英國民眾的仇恨心理下降,並且全球新冠疫情基本穩定之後。如何看待留學生越來越低齡化的現象?
  • 鵝在教育上給我們的啟示
    在國際上,關於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理論有很多,其中,奧地利著名學者康拉德•勞倫茲的「關鍵期」理論我們可以借鑑。小鵝這種自然的,無需強化的反應在教育學上也稱為「印刻現象」,可能出生印刻的有效期即為「關鍵期」理論。勞倫茲先生憑藉這個研究以及一些相關探索獲得了諾貝爾獎。
  • stem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而家長們的觀念一旦改變,最直接體現在孩子教育上,這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人都崇尚有錢用在刀刃上,在家長們眼裡,孩子的教育就是刀刃。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給我們的啟示。STEAM教育的流行帶給教育領域一些新的啟示,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理解相關的知識點,通過做來學。在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邏輯理解能力同時讓孩子學到知識,STEAM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STEAM教育的快速躥紅主要原因還是他本身的教育形式 ,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是STEAM的優勢所在。將需要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實操的內容中,通過動手來完成學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習。
  • stem教育啟示我們什麼
    而家長們的觀念一旦改變,最直接體現在孩子教育上,這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人都崇尚有錢用在刀刃上,在家長們眼裡,孩子的教育就是刀刃。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 中國留學生竟成海外墮胎主流?可怕的性教育缺失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條消息,說的是澳大利亞生育健康諮詢機構Marie Stopes Australia公布的一份數據,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現象:每年墮胎的留學生高達4000多人,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國留學生。
  • 中國留學生竟成海外墮胎主流群體,可怕的性教育缺失
    01戀愛交友不能「走腎不走心」究竟有多少中國留學生因為性教育的缺失,從來不了解懷孕的過程,事後私下墮胎,再孤立無援...我們真的不敢去想像。其實,像這些以「走腎不走心」方式與男性們交友的現象並不少見,我們甚至可以更直接地說就是:外國人正通過微信定位,精確狩獵中國女孩。
  • 疫情下的小留學生,新中產背後教育焦慮的全球化
    《五年增長 100 倍》在一開始就講明了低齡留學在國內開始流行的原因:中產對多元化和優質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和國內優質教育分配不均以及多元化教育缺失之間的矛盾。這個現象這兩年特別明顯。國內媒體整理的常春藤盟校 2020 早申數據顯示,在已經夠小的中國籍新生基數中,來自大陸的申請者數量更是少得可憐:普林斯頓發給中國學生的 11 份通知書中,內地與海外比為 3:8;哈佛,1:4;哥大,4:9。
  • 小留學生現象的背後,其實是一場精明的「移民投資」的如意算盤
    關於是否該接小留學生回國?這幾天網絡上討論得非常多,本文就不再討論這些的問題了,而是想探討一下大量小留學生現象背後的深刻原因。我們知道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我們國家有大量的留學生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據說這個數字達到了20多萬,因此,英國的高等教育還是令我們十分欽佩的。但是說到基礎教育,那就不一定了。
  • 不迷信,不盲從,芬蘭教育給我們什麼啟示?
    透過現象看本質,芬蘭教育是芬蘭社會意識的體現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這也是很多年輕人對他嚮往的原因。聽說芬蘭的學生沒有考試,沒有競爭,連學習都是自由的。有教無類,芬蘭教育與中國先賢哲學不謀而合。芬蘭教育對於我們,更像一種標杆,先賢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對於教育的哲學中國領先世界不知多少年,可是我們的教育一直受到功利驅使,理想狀態的教育公平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 留學生的內心反抗,留不住人才是教育的缺失
    輿論一邊倒似的認為留學生們前往國外就讀就是貪圖國外綠卡,拋棄生養他們的祖國。稍後,國內一位留學生母親發布了一段極其言語不當的言論。她說:我忍了5天,我的2個孩子都是小留學生!我讓孩子們出去不是讓他們拿綠卡!重要的是事說三遍!大學畢業就回國、回國、回國!我讓他們出國學習, 是因為不想讓他們成為考試機器!
  • 問教丨質疑低齡留學現象和保護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是兩碼事
    質疑低齡留學現象,和保護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是兩碼事。如果因對低齡留學有質疑,就不顧身處疫情高發地區的小留學生的生命安全,那是很冷漠的。在這非常時期,同胞應該守望相助。如何對待小留學生,這是一個展現關愛、團結的時刻,而非製造撕裂、隔閡的時刻。這些孩子是他們父母的孩子,也是國家的孩子,從父母角度,需要將心比心,而從國家角度,保護生活在國外公民的生命安全,也是重要責任。有人說,有的小留學生已有國外身份,是外國籍,那這些學生本就不是留學生,不屬於小留學生的範疇。
  • 從留學生滯留海外談一談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改革開放後中國掀起海外留學的熱潮,起初都是公派留學,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提高,中產階層擴大,他們願意把自己子女送出海外去留學,多半選擇美國,英國或者西歐其他國家,但是這些階層出去學習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從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回國的計劃打算了,他們已經抱著出去就不再回來的打算了,最終很多人他們學有所成後真的就選擇定居當地發展,很多還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用自己所學知識為他國父母,這些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 天才達·文西給我們的教育啟示
    其中說到現在有人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分析達·文西,認為達·文西其實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達·文西式思維,不得不說是我們認知上的另一個升級,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其實,說到注意力缺失症,有人說在中國的發病率是5%左右,每20個人裡有一個。而且,這些年被診斷出患有多動症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孩子。我最近也是才了解到,自己的一個同事孩子就被診斷出是注意力缺失症患兒。
  • 剖析許可馨背後的教育問題,代表了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教育現象
    今年經瘟疫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現象,特別是在留學生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問題更是引發人深思。這已是形成一種不應該被忽視的社會現象,是值得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和當政者們深思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社會上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心反思的一個問題。到底是為什麼?
  • 從留學生自殺事件反思:我們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據媒體報導,一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留學,隨著美國疫情的加重,該留學生迫切想回中國,於是花了七萬人民幣買了張回國的機票,被其父母得知罵了一通,該留學生想不開,在美國自殺。從新聞中可以分析出該家庭不屬於特別富裕的那種,最多屬於中產,不然也不會因為七萬人民幣就痛罵妻子,女兒自殺成功的留學生極其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幼稚,然而這些都無濟於事。
  • 出現「小留學生」現象,知道原因後,網友:我們不歡迎你們回來!
    點擊標題下藍字「跨越全球」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我們說的小留學生,紛紛出國學習,在抱怨有錢真好的同時,另一個問題出現了,你說那麼小的孩子去外國,他們學啥啊,有啥用啊,還是說這些家長另有打算呢?
  • 勞動教育的缺失是「巨嬰」現象的根源之一!
    當前的中國社會,「巨嬰」現象已經成為一顆「毒瘤」,這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而我們的父母卻也是樂在其中,愛心泛濫,以犧牲自己生活的代價獲得可憐巴巴的與兒女的一些關聯,美其名曰:「天倫之樂」。而那些在「溺愛」環境中成長的兒女,即使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也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無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巨嬰」的待遇,儘管廚房裡面父母已「汗流浹背」。而這一切的根源還是來源於家庭中勞動教育的缺失,其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汗流浹背」的父母們。
  • 教師教育能力的缺失與重建
    全國知名教師幾乎全是優秀的班主任,正是由於他們重視教育管理,以自身高超的教育能力致力於班級文化建設,並藉助於班級文化來影響學生的個體文化,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嚴格自律精神,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龐麗娟主持的一項調查卻發現:75%的教師存在著教育能力不足或缺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