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疫情的爆發,我才注意到,原來我國有那麼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孩子送出國門,去接受「精英教育」,其中還包括很多10來歲,甚至更小的孩子!當然,這種選擇,是出於跟風,趕潮流,還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可能都有。
以前總說咱們國家缺少挫折教育,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不敢讓孩子嘗試,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
似乎家長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孩子不被很好的照顧?
但是眾多小留學生的現象,又顛覆了我們過去對家長們的認知:中國家長並不怕孩子吃苦,受磨難,這麼小年紀就背井離鄉,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所以,看起來又不是這樣的。那家長們對中國教育不滿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呢??
這裡,我想先進行一個靈魂拷問:
如果有機會,有條件,你的孩子可以出國留學,你會不會把你的孩子送出國門求學?
這個問題是不是很有誘惑力?我想答案應該就在每個人的心裡:絕大多數人會。
把孩子送出國,其實動機並不單純,分析有以下幾個可能:
1.讓孩子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知識,先進技能,將來立於不敗之地,為幸福生活打下基礎。
2.家長對自己的學歷文憑不滿意,讓孩子留學感覺倍有面子。
3.孩子在國內是學渣,無望考上大學,到國外混個文憑不難。
4.孩子不適應國內教育模式,壓力太大,聽說國外對學生要求不高,輕鬆上大學。
5.最好能混個外國籍,以後祖祖輩輩成為外國人,即使回到國內工作,或者做生意,各種便利、優惠,那也是「超國民待遇」,「高人一等」。
6.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將來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原因裡面,有多少值得我們教育部門深思的呢?
首先,我們不能單純從愛不愛國去責備這些家長。他們把孩子送出國去留學,代表著家長對國外教育成果的一種認可,有盲目的跟風,也有多方比較。但這種選擇並不是說家長就一定不愛國,可能有一部分不愛國的人存在,但不是所有家長都不愛國,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沿用的是前蘇聯的教育模式: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念,教育的難度是普遍高於孩子平均智商的。因為維果斯基認為,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比如上課,考試,獎勵或者懲罰等方式,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的,從而為社會需要培養批量精英人才!
而我們國家因為要發展,要建設,只有這樣的模式,才能快速發展起來,這是時代決定的。
正是因為如此,多數孩子會感到學業有壓力,極少數孩子會因為過度受挫,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從而選擇離開學校,逃到網絡裡,遊戲裡,逃避社會。
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對於公立學校,採取的是最低教育難度,哪怕你智商不夠,家庭環境再差,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但是,如果你想往上爬,想要成為精英,公立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西方精英階層為自己的子女教育,往往選擇的是私立貴族學校,請有真實本領的家庭教師,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這點和中國家長並沒有什麼不同。當然,這樣的培養,教學質量極高,教育難度極高,當然花費也是極高的。
一句話:要想有真本事,不吃苦,不努力,是不可能的,無論在哪個國家。
中國教育是對全民進行精英教育,可是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問題出現呢?
1.老師本身專業素質不夠:死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一,重灌輸,輕互動,缺乏趣味,生動,多樣,遏制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久而久之,失去學習興趣。
2.老師本身沒有人格魅力,不善溝通,不關心愛護學生,無法吸引孩子,孩子情感上對老師產生牴觸情緒。
3.老師把自己當做權威,高高在上不可冒犯,不敢承認錯誤,反倒失去學生的敬重。
4.學校過度重視升學率,不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剝奪了孩子交友、娛樂休閒,甚至最基本的睡眠時間。
5.形式主義嚴重:好的改革進行不下去,都怕承擔責任,都在做面子工程,受害的就是學生和教師群體:學生壓力山大,苦不堪言,厭倦,疲憊,教師沒有教學的激情,只是一個教學機器和工具,疲於應付上級的各種要求,自然不能和學生有很好的情感接觸,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6.家長們的焦慮,傳遞給老師和孩子;老師,學校的焦慮,再傳給家長和學生;最後壓力都傳遞到學生那裡,以至於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更加難以勝任學業要求,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一,教育體制改革:如何激勵和激發教師積極性,對教育的熱愛,擁有專業素養,並有監督制度,更有教育理念。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好的老師,是會影響和培養一大批熱愛國家的精英人才的。
二,家長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孩子處理好關係,陪伴孩子長大,給孩子成長需要的情感滋養,認知上的引導,承擔起家長該承擔的家庭責任,而不僅僅只是考試分數的監督人!
三,大批家長送孩子出國,其實就是在表達需求,這些需求裡面,有哪些是我們相關部門可以去調整,滿足的呢?
不一刀切的去看待一種現象,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權當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