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壇的頂級大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名號,詩仙詩聖詩鬼詩魔詩佛,個個都響噹噹很有範兒。所以不少人一直想給李商隱也安個頭銜,畢竟扛起了晚唐文壇半壁江山的李義山,也確實擔得起一個響亮的名號。有人打算給他取名「情聖」,卻又覺得不妥,畢竟李商隱一生只對原配王氏和初戀荷花情有獨鍾,算不得是個風流才子。後來有人覺得他的詩朦朧成謎,所幸就叫他「詩謎」,這倒也貼切。
而正是這位謎一般的男子,在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中,卻管起閒事來。他半夜聽到鄰家女女唉聲嘆氣,於是憂心忡忡地寫了首詩,詩名用的是其一貫的《無題》。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此詩:
《無題》唐.李商隱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牆看。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
當年南北朝民歌《地驅樂歌》中也有一首恨嫁詩,詩中寫道「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可謂將恨嫁女的形象寫得入木三分。而唐代詩人秦韜玉的《貧女》中「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更是一語道破恨嫁貧女的悲情。在李商隱這首詩中,則既是對東鄰貧家無媒無嫁妝無法出嫁的擔憂,也暗藏著自己一生才華卻無法施展抱負的不滿,可謂句句一語雙關。
一、二句由陣陣哀傷的箏聲和急驟的簫管聲開篇,不見其人先聞其聲音。詩人聞聲尋人,在楊柳青青的河岸,那櫻花深處的永巷中,找到了樂聲的源頭。三、四兩句主人公出場,這是鄰東的一個姑娘,年紀大了卻嫁不出,在這三月裡每天對著麗日傷春。詩人將這位恨嫁的貧女形象,與惜春聯繫到一起,春去第二年還能再回,但歲月卻不待人,姑娘的青春卻一去不返。
五、六兩句用的是梁簡文帝的女兒溧陽公主的典故,出身皇家的她年紀輕輕就尋得了好夫婿,「清明暖後同牆看」與上一句「白日當天三月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東鄰女的境況就更人唏噓不已了。最後兩句再以悽美之景落筆,鄰女歸家後一夜無眠,對著梁上的燕子唉聲嘆氣。
縱觀全詩,既有著對鄰家女的無限同情和擔憂,更道出了當時多少恨嫁女子之痛。最難得的是,詩人其實與女子是心心相惜的,他的懷才不遇與女子的無人娶,都是無人欣賞的結果,詩人不曾提到自己,卻句句一語雙關,令人心疼不已。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