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詩藏得深,晦澀,這個是文壇公認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14個字,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搞不懂他追憶的到底是什麼情?因此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不是人間煙火、自帶仙氣的詩人。
但其實他也曾有過功名的追求,甚至想過攀攀關係,找找熟人。他寫過一首藏得很深的詩,表面寫七夕,背後卻藏著上不了臺面的真意。由於詩人內心的高傲和純潔,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就特別糾結。
這首李商隱很隱晦的一首詩,因為內心似乎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告訴他,高興點,誰不求人呢?一個告訴他,我對你真失望,你就不能認真寫一首七夕詩,不要寫那種溜須拍馬的詩嗎?正是在這巨大的糾結下,催生了這一首表裡不一的奇詩。
《辛未七夕》唐代:李商隱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如果不了解李商隱寫作此詩的背景和緣由,會覺得這根本就是一首絕美的七夕情詩。然而一旦了解了李商隱的創作動機,我們忍不住心疼這位大詩人。明明是想寫首詩去攀關係,卻又放不下身段和面子,句句一語雙關話外有話,東拉西扯借彼言此,糾結得令人心疼。
詩表面的大意是:是不是天上的仙人都喜歡別離呢?所以佳期卻變成遙遙無期。牛郎織女,銀河迢迢,為什麼卻總要等到一年一度的金風玉露時才能相會?清漏點點滴滴,這時間怎麼如此之慢,還要相望多久呢?總算到了相會的佳期,那接織女的雲彩偏偏來得那麼遲。怎麼能忘卻酬謝填河以渡的烏鵲呢?而世人卻只知道偏愛蜘蛛,向它乞求巧絲。
當時李商隱寫作此詩,是因為自己功名無望。而當時他的故交令狐綯已出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李商隱只好硬著頭皮向令狐綯求推薦自己。然而這次求情的結果是,他得到了一個和自己期望相去甚遠的官職。李商隱心存感激,但是呢又有些失望,寫下了這首詩,希望令狐兄能夠再次提攜幫助他。
最後一句,「豈能無意酬烏鵲」,一語道破了這首詩的真實意圖,令人心疼。那就是,我豈能忘了你的恩情呢?我也有意酬謝你,但是目前的處境仍然很艱難,也難以酬謝。這句話說得真是天衣無縫。一方面,表明心意,自己是感恩戴德的。一方面,如果可能的話,希望謀求更大的發展,以更好地回報故人。
縱觀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寫情,都巧妙地將七夕節融合進來,再用借彼言此的方法,寫得是含蓄動人。李商隱也是凡人,求取功名未必是為了自己的富貴,也是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定生活,還有自己的抱負理想,或許這就是古代文人的情非得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