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8日電題:陝西楊凌:小作坊託起大民生
新華社記者姚友明
經過7個多小時的烹製,陝西楊凌麥力祺食品微創產業園內譚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傳統小吃甑糕,新鮮出鍋了。公司負責人譚軍平說:「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今年前11個月銷售收入已比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來,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凌探索建立「集中生產、常態監管、孵化發展」的食品小作坊園區化治理新方式。這不僅有效改善了小作坊生產加工環境,還有效激發了小微食品企業活力。
譚家甑糕起源於清末民初,是楊凌示範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譚家甑糕店面所在的市場面臨拆遷,譚軍平覺得做甑糕生意太小,他想勸說父親乾脆別再幹了。「2018年,聽說區裡要打造食品小作坊園區,我第一批就搬進來了。」譚軍平說。
「今年我們謹慎發展,3月底到11月,整個銷售額突破400萬元,2017年、2018年的時候,企業銷售額都在200萬元左右。」譚軍平說,通過真空包裝,譚家甑糕現在還遠銷英國和美國。
2018年起,楊凌綜合運用群眾共建、部門聯動、督查考核和社會監督等工作機制,引導示範區豆製品、麵製品和蒸煮類食品等小作坊入園生產。對於入駐園區的企業,楊凌示範區不但免了兩年廠房租金,還為辦理相關資質的企業開通「綠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務。
除此之外,入園後的小企業在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監督的同時,還能經常獲得政府提供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消防知識等多方面的培訓。「利用楊凌農高會等國內外大中型展會的機會,我們還積極對外推介園區內企業的產品,可以說通過市場化運作,我們給食品行業注入了新活力,譚家甑糕、小孟華麵皮和眾力麵坊等,都是這次改革的受益者。」楊凌示範區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劉春陽說。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入駐麥力祺食品微創產業園的企業已從剛開始的20家增長到現在38家,部分原來的小作坊也已成功轉制為食品企業。現在,楊凌示範區市場銷售的80%的麵皮、70%的饅頭和40%的麵條,都出自這個園區。
「看似小作坊,實際上承載著大民生。現在園區的產品標識上,都有監督舉報電話和誠信經營二維碼,人們一旦發現有『問題食品』,可隨時掃碼舉報。」麥力祺食品微創產業園負責人李高林說,「現在是『群眾放心吃,老闆放心幹,市場放心管』,今年園區總產值預計將超過4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