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信這首詩句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了。它是出自宋代大詩人王安石,那麼也就說明春節這個習俗早在宋代就已經是每年都有的。
春節的由來:
其實啊。要說到春節,那就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然後又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發展,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重新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
而我們最喜歡的農曆新年假期,其是從唐代開始的。當時,唐代官員在農曆新年享有從年前三天到年後三天的七天假期。在假期,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而到了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也就有了大詩人王安石的這一詩句。
春節的習俗: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舞龍、賞花燈、逛廟會、燒煙花、也有踩高蹺、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靈、祖先的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
春節期間的貼年畫、吃團年飯、拜年,自各地皆有。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節日活動
忙年(小年)
忙年又稱之位小年,也就是每年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北方廿三,南方廿四)。到了這一天,離春節就只剩下六、七天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備年貨。還要掃塵和祭灶。
年廿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新年。
除夕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也就是一年裡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貼對聯,吃團年飯,祭祖,年夜飯後有壓歲錢,熬年夜等習俗。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在這一天大家都會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裳。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然後吃開年飯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太過於久遠,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同時自然也是送「窮」的日子。迎接財神。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佔書》上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如東邊勇)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從正月十二開始,人們就要為慶祝元宵節做準備了,比如買燈籠,做花燈等。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也就說明從這天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忙著為元宵節做準備了。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遊神、逛廟會。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遊燈、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俗。地方不同,也有不同的韻味。春節年年都有,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沒有以前熱鬧,想來想去,這可能與小時候的生活氛圍有關吧。也祝大家,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