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播學大佬們的考察,幾乎是每年考研的必備考題。在離考研還有3個月的此刻,快來膜拜一下大佬們吧!這一期,真經將帶領大家回顧這28位最重要的傳播學者,在記憶背誦之時,也記得不忘讓大佬保佑你們每個都能順利上岸!!
每位大佬的理論我們都用■做了明確分類,18位大佬的38個理論成果,2021新傳考研人必須了解!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1902-1978)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
其對傳播學的貢獻主要包括:
■5W模式:拉斯韋爾於1948年發表的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中提出了研究傳播行為過程的五個要素:誰傳播,傳播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向誰傳播,傳播效果如何(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這被稱為傳播學的「5W」模式。針對這五個要素的研究分別為控制研究、內容研究、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這一觀點被認為是對傳播學研究對象的最早確定,但也存在缺陷,如不包含反饋問題,不考慮傳播行為動機和不顧社會環境對傳播活動的影響等。
■指出了傳播的三大功能:監視環境,聯繫社會和傳遞遺產。
■拉斯韋爾1926年的博士論文《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開創了「內容分析方法」,通過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交戰國之間的宣傳戰,斷定宣傳能夠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宣傳研究的經典著作。《世界革命的宣傳》等著作進一步發展了宣傳分析的本質、規律和方法等。
庫爾特·盧因(KurtLewin,1890-1947)美籍猶太人,社會心理學家。
■最早提出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場論」和「群體動力論」 ,並將其應用於傳播學領域:早期主要研究個體精神過程,後來轉向群體傳播對於個人行為的效果的研究。開創了群體傳播中的經典實驗,創立了「場論」和「群體動力論」,借用物理學中的「場論」來類比心理活動。
■最先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傳播學研究,用以研究「群體生活的途徑」,以及群體對個人觀點、動機、行為和傾向的影響。
■最早提出「把關」和「把關人」概念。《群體生活的渠道》對把關過程做了理論闡述,指出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總是沿著帶有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而那些能夠控制信息流動的人就是把關者。
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美籍猶太人,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實證社會學家。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研究局的創辦人。
■他主張將傳播媒介置於完整的社會環境中考察,運用實地調查法對廣播媒介進行了研究,對當代大眾傳播的研究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開創了大眾傳播研究的新領域。
■最早將社會調查法系統地應用於受眾研究,以美國總統選舉為課題,進行了「伊利縣調查」,並發表了《人民的選擇》和《選舉》,是傳播學研究史的一個裡程碑。在書中提出了「輿論領袖」概念和兩級傳播理論,認為傳播媒介的作用是間接而有限的,傳播環節中存在眾多因素,使傳播學結束了「槍彈論」時代,進入「有限效果論」時代。在他的領導下形成了「哥倫比亞學派」。
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1912-1961)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在傳播學方面,主要研究說服與態度的關係。領導、創立了「耶魯學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主持軍方有關電影對軍人影響的研究,被認為是現代態度改變研究的開端。
■他首次把心理實驗法引入傳播學領域,並將之應用於人的態度與說服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並從信源可信性、傳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性和複雜性。他的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沒有涉及現實社會中的媒介和大眾傳播,而主要是使用實驗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範圍有限。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第一位傳播學家,傳播學之父。
■他的最大貢獻在於把美國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綜合起來,在前人傳播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修正並使之系統化、結構化,從而創立了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傳播學創立的標誌是1949年由他編撰的傳播學著作《大眾傳播學》的出版。
■他還大力推進傳播學教育,擴大傳播學在教育及學術界的影響,創建研究機構,培養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不斷著書立說,推進傳播學發展;提出了許多傳播學研究的新觀點或新理論,極大地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內容;主張第三世界國家應該首先致力於小媒介的建設,解決當務之急,而不應脫離國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國作家、記者、政治評論家,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之一。
■在宣傳分析和輿論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熱衷於政治新聞的報導並親身參與活動,曾兩次獲普立茲獎。曾做過12位美國總統的顧問。
■《輿論學》被公認為是傳播領域的奠基之作,該書揭示了傳播和媒介對人類想像世界的構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假環境等著名概念,對議程設置理論、輿論研究、宣傳研究影響極大。
■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象徵性現實):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環境不是對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媒介創造了我們頭腦中的象徵性的想像,而這些想像可能與真實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從這一觀點出發,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研究議題——議程設置理論。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阻礙對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她起著社會控制的作用。
狄奧多·阿多諾 ,(德語: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德國社會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音樂家以及作曲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
■曾接受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的邀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廣播研究,但是因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分歧而沒有成功,這引發了對於傳播學傳統學派和批判學派兩大陣營的第一次討論。■他對資本主義文明進程中文化工業造成的社會後果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阿多諾發現文化產業界缺乏內外批評,沒有潛力。就他來看,人們都被文化界的媒體廣告操縱。流行文化使得現代人很被動;唾手可得的快樂讓人變得易於滿足,溫良恭順,忽視現下的經濟環境。各個文化產品雖然看來有別,但實際上還是同一模子刻出來的。
埃弗裡特·M·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1931-2004),他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傳播學學者之一,同時也是有名的社會學家、作家及教師。
他對於傳播研究的主要貢獻:
■創立了創新擴散理論,是議程設置理論的傑出發展者和當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傳播學新興分支——發展傳播學——的重要開創者;
■撰寫了《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傳播學在美國的誕生和發展歷史。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國哲學家、文化評論者、折衷主義思想家。
作為一位有著強烈現代精神的美學家和藝術評論家,本雅明主要是從藝術的層面上探討了技術和機械複製。在本雅明看來,生產技術的變革會對藝術生產和對藝術品的接受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代生產技術對藝術的最大影響就是機械複製技術所造成的變化。複製技術的擴張導致藝術作品的「靈韻」,即一種包含在作品中的韻味和意境的喪失,而「靈韻」關係到作品的本真性和獨特性,這是傳統的權威性的藝術的重要特徵。
因此,機械複製藝術的發展代表著藝術的非神聖化進程,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日益超出了其崇拜價值,他稱之為「藝術的裂變時代」。
但本雅明對機械複製藝術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熱切的好感,他認為,機械複製藝術具有一定的解放意義,它打破了傳統的崇拜性的權威藝術,取而代之以更為民主的「流行文化」,開啟了從「氛圍文化」向「民主文化」發展的進程。
在「民主文化」中,意義不再是獨一無二的,而是可以被質疑的,意義產生於消費,而非生產方式。
赫伯特·馬爾庫塞 (德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德國裔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的一員。他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
■單向度的人:所謂單向度,是指現代社會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科學、工藝、哲學、日常思維,都是「單面」的,即只有承認和接受現實的一面,卻沒有否定和批判性的一面。
■馬爾庫塞區分了虛假需求和真實需求,虛假需求指「那些特殊的社會利益集團為了壓制個人而加之於個人之上的需求」。現代社會用各種方式引誘人民消費產品,無論這種消費是否出於人們自身的真正需要。大眾媒介及其造就的文化工業在使人們成為「單向度的人」的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大眾傳播媒介的引誘之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斷得到一種虛假的滿足。人們已經被現代社會所吞沒,喪失了自己的靈魂,但人們自身卻意識不到這種異化狀況。
尤爾根·哈伯瑪斯(德語:Jürgen Habermas,1929-),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之一。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知識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哈貝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的激進主義和悲觀主義態度,實現了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以交往行動理論為核心,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哈貝馬斯主張用交往理性來取代工具理性,從而建立理性在人類生活世界中的基礎性地位。
■交往行為理論:以一個說話者和至少一個聽者構成的互為主體關係為基礎的言語行為和交往行為為出發點。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
■公共領域論:最早的「公共領域」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的廣場集會。現代意義的公共領域則誕生於18世紀的資產階級內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間的一種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辯論,主要場所是各種沙龍、咖啡館、劇場等。
哈認為,公共領域具有脫離國家控制和市場操作的相對獨立性,是介於私人與國家之間的政治活動空間。在此領域,公民可以自由表達和溝通,也可以對公共事務進行批評。公共領域是傳媒運作的空間之一,大眾媒介是發揮公共領域作用的重要一環。
然而,現代大眾傳媒的普及所導致的公共領域中近代的最後一次轉型,卻帶來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再封建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傳媒的滲透使得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漸趨融合。其後果之一,就是傳媒的民主功能下降。現代大眾媒體日益為意識形態所操縱,為資產階級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大眾話語。同時,傳媒的不斷商業化使得公共領域被廣告所「劫持」。這一切使得公共領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一位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
■「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人們是在思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
「鏡中我」概念有三重涵義或三個階段組成:我們所想像的我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我們所想像的、別人對我們這種形象的評價——由上述形象產生的某種自我感覺。
此概念後被G·H·米德發展為「自我」概念。
■初級群體(Primary group)(首屬群體、基本群體):指人際關係親密的社會群體,主要是指家庭、鄰裡和兒童遊戲群夥等,亦稱首屬群體、基本群體。
他指出:初級群體是指具有親密的、面對面交往與合作特徵的群體。這些群體是人們的自我觀念發展的搖籃,在人的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初級群體的特徵主要是:面對面的互動;②有限定的群體規模,通常是小型群體。以保證彼此能夠有足夠機會接觸和交往。③不能完全替代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係;④靠習俗倫理維持的群體控制。
格雷戈裡·貝特森(Gregory Bateson,1904-1980),是一位英國人類學家、社會科學家、語言學家、視覺人類學家、符號學家、控制論學者,他的著作還貫穿了許多其他學科。
■1940年代他幫助將系統論/控制論擴散至社會/行為科學領域,晚年致力於發展一種認識論的「元科學」,統一系統論的各種早期形式。
■同時他還是帕洛阿爾託小組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貝認為人類精神外在於身體,在個體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因此有了 「精神生態學」的概念,這樣一個概念強調個體與其他人的傳播關係的重要性,反映了帕洛阿爾託小組的中心論題。
達拉斯·沃克·斯麥茲(Dallas Walker Smythe)是一位政治活動家和研究人員,為傳播的政治經濟學做出了貢獻。
■ 受眾商品論:開闢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而且是一位將研究理論成果運用於社會實踐的身體力行的活動家,他參與並影響了建立世界新聞傳播新秩序的國際運動,並始終關注傳播領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控制。
■斯麥茲指出,廣告時段的價值是傳播產生的間接效果,而廣播電視節目也只是「釣餌」性質的「免費午餐」,他們都不是廣播電視媒介生產的真正商品,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產品是受眾的注意力。
「免費午餐」的享用者不僅是消磨時光,他們還在工作,在創造價值。這種價值,最終是通過購買商品時付出的廣告附加費來實現的。受眾在閒暇時間付出了勞動,為媒介創造了價值,但沒有得到經濟補償,反而需要承擔其經濟後果。
赫伯特·歐文·席勒(Herbert Irving Schiller)是美國媒體評論家,社會學家,作家和學者。
美國批判學派的先驅。
■傳播帝國主義:揭示了大眾媒介與美國政府、軍事工業構成聯合體,共同控制美國社會的傳播實質。
■思想管理者:媒介走向集中和壟斷的根本原因是媒介對廣告利潤的追逐以及對大公司的服從。除大公司外,媒介還受美國政府的嚴格管理,而美國政府與大公司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經濟和政治的雙管齊下,使媒介作為「第三種權力」或「第四部門」的特徵全無。美國媒介美國媒介只是跨國大公司用以出售其產品、服務、觀點的工具,也是政府用以維護社會規範、社會制度及全球霸權的工具。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英語:Avram Noam Chomsky,1928-),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識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
■喬姆斯基對市場力量對於媒介內容的影響提出了批評,提出了新聞的「宣傳模式說」。認為自由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程式化和狹隘的報導。媒介成為人類解放的工具還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要看誰在操縱它,除非大眾力量組織起來控制它們,否則新通訊科技的前景多半也會像過去的大眾媒介一樣成為私人利益的工具。
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1936— ),出生於比利時,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左翼學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傳播的世界化》,《信息社會的歷史》,《全球化的烏託邦歷史》,《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等。
■阿芒·馬特拉致力於批判當代傳播與文化工業的全球壟斷,推動文化多樣性和媒介的多元化。他的全部著作都貫穿了這一思想。
■跨國的信息新網絡是按照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生產、分配重新分割世界;信息文化的全球性流動引發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跨國傳播集團用工業化的方式推廣的貼著商品標籤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費資料。
■著力觀察和批判了傳播強國的跨國媒體集團為主宰其他民族、地區或群體的文化,而以強制性傳播的為手段掀起的一場全球化運動。文化同化的恐懼和文化認同的希望在傳播工業化以後就成了國際關係的要素之一。真正的信息傳播應該是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的互動的對話過程,而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的背後,馬特拉語言了人類將面臨重重危機。
A·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年),是義大利共產主義思想家,也是義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他創立的「文化霸權」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文化霸權理論:葛蘭西提出的文化霸權理論充分強調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他認為,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統治階級為了確保其統治地位,會利用霸權(即統治集團可以使用的各種社會社會控制模式),勸誘被統治階級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價值。憑藉霸權的實施,統治階級就無需動用強制性的武力手段來維持統治秩序。霸權的關鍵不在於強迫大眾屈從統治階級的意志,而在於使其自願服從、積極參與、自覺地同化到統治階級的世界觀中去。
■霸權理論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和新的研究視角,把大眾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看成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進行霸權爭奪的過程,用一種動態的權力鬥爭的觀點取代了原先靜止的單向的文化觀。
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試聽課程
↓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