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致敬——淺析著名作家老舍的中篇小說《月牙兒》

2020-12-20 月季呀

回想一下,真是好多年沒有看純文學作品了。尤其是曾有作品入選語文書的作家的作品。以前很不喜歡看這類作家的內容,總覺得過於正式刻板。但最近因為某些原因重新看文學作品,偶然看到了老舍的這篇文章。才發現,大師果然是大師,寫得太好了。

下面是一點個人的淺析。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舊社會一個貧窮家庭的女孩兒與命運抗爭,最後失敗,妥協於命運的過程。

題目就很有意思,叫月牙兒。我認為這個題目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月亮一般是什麼時候才出來?都是晚上吧?在舊社會有多少家庭條件好的人家會注意到月亮呢?(除了專門的賞月)一定是窮人。窮人,忙到很晚還在外面,直到月亮出來了,還在忙。所以他們很容易注意到月亮。

第二層意思呢,是月亮的光,它不像太陽那麼炙熱,它都是涼光。這正像主人翁的心情。看到月亮好像有那麼一點希望,但是這希望卻是涼的。

第三層意思呢,月亮總是那麼孤零零地掛在天上,正像這個主人翁,這個小女孩一樣,一直是孤零零的。

下面看正文。

「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這個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著。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第一段寫 「我」又看見了月牙兒,然後這個月牙喚起了我的記憶。這裡這個比喻寫得真好,他說「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好形象的比喻!說一朵花本來都耷拉下來了,好像要睡覺的樣子,結果一陣晚風吹過來,把它又吹開了。

說的是「我」很久沒有再想起小時候的事了,都快忘記了,就好像這朵花已經要睡覺了,結果看到月牙兒,一下子又勾起了我的回憶,像晚風吹開了這朵欲睡的花。

我們寫文章說想起了什麼,會寫什麼?「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或者,「它讓我想起了XXXX」,而這裡,寫得太美了!晚風、欲睡、花……這樣一個靜謐的晚上,淡淡的,好像真的聞到了好似遠方傳來的花香。

再接著往下看。

小女孩的爸爸得病去世了,一口薄薄的棺材,把他抬到了公用的墳地。她說「我明知在城外哪個地方埋著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個雨點,似乎永難找到。」

短短的幾句話,信息量卻很大,爸爸去世的時候,小女孩才七歲,七歲的孩子,其實是不太懂事的,她知道爸爸是去世了,爸爸埋在那裡了,但是她不一定明確地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所以這句話她沒有用很悲傷的語氣說他爸爸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就死了,就那樣埋了。就是很普通,小孩子的懵懵懂懂的語氣,但讀者看來,卻透出濃濃的涼意。

她說爸爸的墳墓像落在地上的一個雨點,似乎永難找到。

這個描述,相信出生在農村的人都能共鳴。我出生在農村,在我小時候,村裡所有過世的人一般都是埋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是在某一塊田的某一個小地方,整個村子裡面過世的人基本上都是埋在那裡,以前一般都是土葬,沒有墓碑,就只是一個一個的土堆,全靠後人自己去記住家裡的前人是埋在哪個地方。

這是九十年代的農村。舊社會可想而知,就更是如此了。窮人的生命就像草芥,死了就是隨便埋在一個土壤裡。都是一樣的土堆,如果自己記不住,真的很難分清誰是誰。可不就像是落在地上的雨點嗎?落下來就找不到了。

後面寫媽媽帶她去祭拜爸爸,在爸爸的墳前,媽媽把一些紙錢燒了,然後「一些紙灰在我眼前捲成一兩個旋兒,而後懶懶地落在地上。」

這裡「懶懶」兩個字用得好。還是小女孩的不懂事。那麼小的年紀,爸爸就去世了,她根本還不太懂爸爸去世意味著什麼。所以她看到的那些紙灰,就好像是很慵懶的,慢慢地落到地上。

作家寫文章,很多時候景物其實映射的是人的心情。什麼人看到的就是什麼東西,什麼心情看到的就是什麼樣的東西,如果這裡是媽媽看到那些紙灰,我想她看到的紙灰肯定不會是「懶懶」的。

作者用小女孩的語氣說紙灰「懶懶地」落在地上。小女孩是天真無知的。所以她看到的紙灰不是悲傷的,不是哀愁的,而是「懶懶的」,而我們讀者看到的,卻是這個不到七歲的小女孩,她的不懂事,她不知道爸爸去世對她意味著什麼,她根本就不知道她將要面對的生活是什麼。

這就是作家的高明了。不用媽媽的口吻,也不用小女孩看到媽媽的樣子,而只用小女孩懵懂的語氣,無「悲」卻讓讀者被「悲」籠罩。

然而也許在這種不知道中,她又懵懵懂懂地知道,所以,在她們回家的時候,她說:「我看見了月牙兒,四外漆黑,沒有聲音,只有月牙放出一道冷光。」

如果是我們在心情很好時,比如夏夜乘涼看到月亮,也許會覺得月亮是安靜的,詳和的,但絕不會覺得它放出的是「冷光」。而這小女孩,她是還不太懂事,不知道爸爸的去世意味著什麼,但她看到的月亮,是冷的,其實整篇文章,從開頭到現在,小女孩眼裡的東西都是冷的:天是冷的,四周是靜的,月亮是冷的,這個小姑娘從小的人生底色,就是冷的。

「我們的鍋有時乾淨得像個體面的寡婦。」

一語N關。鍋乾淨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做飯的人做完飯後清潔得乾淨,一種是從不做飯,保持得乾淨。如果人們單看到一個鍋是乾淨的,不會知道它到底是因為哪種情況這麼幹淨。就像寡婦努力維持著她的體面。

有句話叫「寡婦門前是非多」,為了少惹事非,很少有人願意跟寡婦來往,所以也就沒有人知道她的具體情況。那她打扮得很體面,人家也不知道她是真體面還是假體面。

就像這乾淨的鍋一樣。而這口鍋的女主人,正是一個寡婦。

媽媽不識字,所以爸爸死後,媽媽只能靠幫別人洗衣裳維持母女的生活。可是洗衣服能掙幾個錢呢?維持不了母女的生活。不然,家裡的鍋也不會幾天都保持乾乾淨淨的。

媽媽沒有辦法,給她又重新找了一個爸,媽媽嫁過去的那一天也是一個晚上。她說「那可怕的月牙兒放著一點光,仿佛在涼風裡顫動。」

這裡作者用了一個詞:可怕。前面雖然多次提到月牙兒,多次提到它的「冷」,但從來沒有說它可怕。為什麼這裡用「可怕」這個詞呢?因為小女孩這時是真的感到害怕了。雖然之前死了爸爸,但她還有媽媽,跟媽媽在一起,再苦她也覺得還是有依靠。而且她們一直住在她熟悉的房子裡。

現在,媽媽要嫁給另一個陌生的人,她很惶恐,她不知道她們娘倆要去哪,不知道今後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她甚至害怕他們會把媽媽抬到埋著爸爸的那個墳地去。她已經沒有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媽媽。所以她怕,她不敢走。

「那個男子扯著我走,我喘不過氣來,要哭都哭不出來。」

這個「扯」字用得好。男人著急趕上前面的轎子,根本不知道她害怕,她不敢走,只當她是小孩子,走不動,所以邊牽著她,邊「扯」著她走。她喘不過氣來,要哭都哭不出來。未知是最讓人害怕的,所以,這次的月亮格外「可怕」。

不過還好,轉過來作者說「我在三四年裡似乎沒再看見月牙。」因為新爸對她們很好,有吃有穿,她還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她再也不用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媽媽也不用再整天給人洗衣裳,她不用等到月上樹梢,所以她好久沒看見月牙了。她的注意力不再在月牙上,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比如「上學」——新爸讓她上了學。

然而,好景不長,小學畢業那年,新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走了,媽媽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兒。又只剩了娘兒倆。媽媽又開始叫她去當東西了。可是能有多少東西當呢?沒多久,媽媽開始做了暗娼。

小女孩一面感激媽媽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才去做的這樣的事,一面又恨媽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一面更擔心自己小學畢業後媽媽會要求自己也去做這份職業,因為她向同學打聽過了「去年畢業的有好幾個作姨太太的。」還有的做了暗門子。

她說自己複雜的心情如果用個形狀比喻的話,一定是個月牙形的。「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著,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

景隨心動。是啊,現在的月亮就像自己,無倚無靠,唯一的希望是讀書,是小學畢業後媽媽不要讓自己做暗門子,可是這點希望那麼渺茫,像月牙兒的光一樣微弱,不一會兒就被黑暗包住。

事情果真如她害怕得那樣,媽媽開口了,說自己年紀大了,幹不了這行了,她想去專伺候一個男人,但小女孩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小女孩了,不可能再跟著媽媽改嫁。所以媽媽讓她選,要麼幫助自己,這樣的話,她就不去伺候那個男人,而由小女孩代替自己掙錢;要麼,娘兒倆各走各的,媽媽去專伺候一個男人,她怎麼樣,媽媽不管了。

作者寫「媽媽的眼沒有淚,早就幹了。」

人啊,都是這樣。還能哭得出來,說明還在抱怨,還在抗爭,不屈服,而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擊後,就沒有眼淚了,向命運妥協了。不抗爭了,你讓我怎樣就怎樣吧。

小女孩不肯妥協,母女倆終於還是分開了,媽媽去了一個饅頭鋪掌柜那裡,小女孩去求校長,住進了學校。

然而住進學校不久就換了校長,舊校長告訴她,自己不能保證新校長也能收留她,言下之意是讓她走人。她想去找媽媽,可是媽媽能收留自己嗎?去找媽媽也只是給媽媽添麻煩,讓媽媽的日子難過。

「我們母女之間隔著一層用窮做成的障礙。」

都要生活,都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只能靠自己。

「我出去找事了。不找媽媽,不依賴任何人,我要自己掙飯吃。」

她出去找事了。志氣還是挺足的,要自己掙飯吃。可是,找了整整兩天,沒有事情給她做。這時候她才明白了曾經的媽媽,也原諒了媽媽。她說「媽媽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學校裡教給我的本事與道德都是笑話,都是吃飽了沒事時的玩藝。」

「我差不多要決定了:只要有人給我飯吃,什麼我也肯幹;媽媽是可佩服的。」「我年輕,我好看,我要活著。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

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是這個萬惡的社會造出來的!是這個社會逼的。要活下去,就只有娼妓一條路!

這麼想著,她大概是已經決定了,走媽媽的老路。為了活下去,只能走媽媽的老路。

她終於被一個男人騙了,被這個男人包養了。她說「月兒忽然被雲掩住……我失去那個月牙兒,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媽媽一樣了!」

整篇文章一直在用月牙兒隱喻她的生活。月兒忽然被雲掩住了,「我」失去了希望,我和媽媽一樣,做了娼妓。

好的作者都是善於用隱喻的。就像我們看影視劇,景物的特寫一般都跟主角的生活有關。天氣變了,音樂變了,就表示,有事要發生了。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果然,沒有多久,春便變成了夏,我的春夢作到了頭兒。」

找不到工作,失去了自己,接受了一個男人的騙,被他包養了。可是,就連這樣的生活,也是奢侈。不久那個男人的妻子找了來,央求她離開了她丈夫。她又無倚無靠了。還是決定去找個事做。可是找了一兩個星期,還是沒找到,希望越來越小。

最後,「我去和一排年輕的姑娘們在小飯館受選閱。很小的一個飯館,很大的一個老闆;我們這群都不難看,都是高小畢業的女子們,等皇賞似的,等著那個破塔似的老闆挑選。我不感謝他,可是當時確有點痛快。那群女孩子們似乎很羨慕我,有的竟自含著淚走去,有的罵聲『媽的!『女人夠多麼不值錢呢!」

舊社會的女人是有多麼不值錢!一個個高小畢業的女孩子,都長得不難看,卻都找不到工作,到一個小小的破爛飯館找個招待的工作還要像等皇賞似的,等一個破塔似的老闆挑選。選上也不是多麼光榮的事兒,不過就是一個女招待。可是選上的竟有點痛快,沒選上的竟含著淚離去,臨走還要罵一聲選上的。

這段話寫得真好。通過這段敘述,我們對那個萬惡的舊社會又多了一份了解。對小女孩,又多了一份同情與無奈的悲憫。

可是選上又怎樣呢?不過還是賣笑。雖說是招待,可是擺菜,端菜,算帳,報菜名,全都不需要,只需要往臉上拍粉,嘴唇抹得血瓢似的,坐在客人腿上,給客人斟酒,當然這些客人全是男客人。——為什麼沒有女客人呢?女人在哪呢?後文有答案。

「有一天,我碰見那個小媳婦,像磁人似的那個。她拉住了我,倒好像我是她的親人似的。」

「我」又碰到了之前包養「我」的男人的小媳婦,小媳婦看到「我」像看到親人似的,說男人又包養了另一個,家都不回了。可是她還是決定等他回來,她得從一而終。「我」問要是找不到他呢?這個女人咬上了嘴唇,說她有公婆,娘家還有父母,她沒有自由。

舊社會的女人啊,那時候沒有離婚一說,而且照「我」找工作的情形,女人也不敢離婚,離婚了自己去幹什麼呢?即使男人不回家,明明知道男人在外包養著別人,還是要等著他,即使等不到他,還得要侍候公婆,還得要照顧娘家父母的面子。

小媳婦甚至說她羨慕「我」,羨慕「我」有自由。哈,「我有自由,笑話!她有飯吃,我有自由;她沒自由,我沒飯吃,我倆都是女子。」

多麼諷刺!在家的,有飯吃,沒自由;有自由的,沒飯吃,為吃口飯只能出賣肉體。而她們,都是女人。舊社會的女人,就是這麼卑下。

「自從遇上那個小磁人,我不想把自己專賣給一個男人了。」

自從碰到小媳婦後,「我」對這個社會徹底失望了,徹底失去了希望。「我」開始想著不專伺候一個男人了,既然怎樣都不好過,不如選擇一種既自由又有飯吃的生活。那就只有賣!

「我」不難看,所以打扮打扮,「我上市了」。

可是「我」還是太天真了,不明白世故。「我」想只付出一兩個吻勾引文明人,可人家根本不上當。你不給他相當的好處,人家只用一角錢的冰激凌就打發了你,你還是得餓肚子。

好吧,為了吃上飯,為了不餓肚子,「我」明白了,「要賣,得痛痛快快的,拿錢來,我陪你睡。」她終於還是走上了這條路,這條媽媽走過的老路。

看這裡的時候,我像在看電影,電影裡那些故做瀟灑,不在乎一切,只要拿錢來就陪人睡的妓女。她們常常長得漂亮,濃妝豔抹,抽菸,話不多,接錢就上。她們常常被所謂正派的人看不起,被所謂的良家婦女看不起,可是,她們天生就是這樣的嗎?哪個嬰兒生下來就選擇了今後要幹這一行?她們的故做瀟灑其實都是掩飾,掩飾自己的眼淚、無奈,被生活的逼迫。

在日復一日與那些精明的男人算計的過程中,她學會了周旋,學會了處理佔她便宜的油子。她更明白了「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誰壞誰就有便宜」「錢比人更厲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

「因為接觸的男子多了,我根本已忘了什麼是愛。我愛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愛不了自己,我愛別人幹什麼呢?但是打算出嫁,我得假裝說我愛,說我願意跟他一輩子。我對好幾個人都這樣說了,還起了誓;沒人接受。在錢的管領下,人都很精明。嫖不如偷,對,偷省錢。我要是不要錢,管保人人說愛我。」

這一段把人性寫了個透徹。接觸的男人多了,見多了男人的齷齪嘴臉,還會愛上誰?從小就沒人愛的小女孩,自己都不愛自己,還能愛誰?生存都不能保證,談什麼愛情?打算出嫁也是為了生計,也許如果真嫁給了某個人,也許天長日久,她會愛上他,但現在,接觸的男人全是交易,全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能佔便宜就佔便宜,能愛上誰呢?誰又會愛上一個妓女呢?家裡有妻子等著,在外面不過是尋新鮮,玩玩。誰會真愛上一個妓女?但如果一個妓女真說愛誰,不要錢,保證那些人個個說愛她。嫖傳出去又丟臉,又要花錢,如果能免費地嫖,誰不願意?

為了生計,誰都得學會虛情假意,虛與委蛇。

小說的最後,「我」因為暗妓的營生,被抓進了感化院。有人教她作工。「洗,做,烹調,紡織,我都會;要是這些本事能掙飯吃,我早就不幹那個苦事了……他們最好的成績,是已經有十幾多個女的,經過他們感化而嫁了人。到這兒來領女人的,只須花兩塊錢的手續費和找一個妥實的鋪保就夠了。這是個便宜。從男人方面來看;據我想,這是個笑話。」

是啊,要是這些本事能掙飯吃,誰願意做妓女?都是山窮水盡了,萬不得已才走上這條路的呀。舊社會,窮人家的女兒,沒有機會受更高的教育,沒有文化,只能去找這些漿洗的工作,可是這樣的工作從來不缺人。她是被生活逼迫才做了妓女的。她也曾掙扎過,抗爭過,可是最終還是沒能敵過這萬惡的社會。

見過了那麼多男人,看透了那麼多事情,現在,兩塊錢就被賣了去,專侍候一個男人。當初是怎麼走上這條路的,不就是因為碰到了那小媳婦,知道小媳婦在家苦苦等著男人回家,才決定幹這個的嗎?既然女人怎樣都沒有好日子過,不如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尋找自由。現在又要被兩塊錢賣給一個男人,專侍候一個男人,也許還要在家侍候公婆,苦苦等候男人回家,何必呢?豈不是個笑話?

因為她的不受感化,她被送進了監獄。她寧願呆在監獄。

「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

一個女孩子的一生,就這樣隕落。

不得不佩服大師手中的筆。全文沒有一個字的評論,也沒有借小女孩的口罵當時的社會,只是單純地以小女孩的口吻描述這個女孩的前半生,由此折射出那時候的社會。讀來讓人唏噓不已。也慶幸我們生在如今的中國。

相關焦點

  • 以文本情感分析法淺析老舍《月牙兒》的人物塑造方式和藝術特點
    短篇小說《月牙兒》被人稱作:「老舍從筆尖上滴出的血和淚,愛與恨的結晶」。如果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是老舍筆下被人推崇的經典,那麼《月牙兒》就是那個作者珍愛的篇章,也是很多看過小說的讀者永遠的「意難平」。
  • 忠實講述 嫻熟變通——老舍著《月牙兒》、《上任》沙博理譯本評析
    摘  要:《上任》和《月牙兒》是老舍上世紀三十年代創作的兩部批判現實主義中篇小說
  •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湛結遒勁,珠圓玉潤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書者介紹:老舍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本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 著名作家季宇中篇小說集《最後的電波》出版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昨日從安徽省作協獲悉,著名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說集《最後的電波》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最後的電波》收入作者四部中篇小說:《最後的電波》《救贖》《歸宗》和《當鋪》。其中2018年首發在《人民文學》的《最後的電波》曾獲人民文學中篇小說獎、安徽社科獎(文學類)一等獎;《當鋪》於1992年首發於《小說家》,並改編成電影《家醜》,曾獲第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 老舍:活著的滋味含在變而不猛的曲折裡
    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 資料:《茶館》原著作者老舍簡介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誌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
  • 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絡評選— 老舍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家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過著清苦日子。這些組品成為最早出現的新文學長篇創作成果的一部分,尊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途徑新加坡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駱駝祥子》是一部描寫一位人力車夫3次買車3次丟車的長篇作品。作者通過車夫祥子的悲慘命運深刻批判了舊社會的罪惡。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主題:首圖講壇——老舍的語言與幽默主講人:傅光明(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一般我們喜歡老舍的讀者都會給老舍貼上三個標籤,或者說,我們是從三個維度來認識老舍。一個,我們會說老舍是語言大師。一個,會說他是幽默大師。還有一個,認為老舍先生是我們心目當中的人民藝術家。
  •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高曉松、濮存昕、斯琴高娃朗讀老舍
    撰稿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今年是老舍誕生120周年,各種各樣有關老舍的紀念活動也貫穿了全年。日前,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聯手鼓樓西劇場舉辦了一場老舍作品專場朗讀盛會「世間幸虧有過老舍」。朗讀會上,史航、高曉松、濮存昕、李濱、舒濟、斯琴高娃、東東槍、雷志龍,餘皚磊、許亞軍等人作為朗讀嘉賓,先後朗誦了《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宗月大師》、《我有一個志願》、《龍鬚溝》(其中程瘋子的獨白)、《記懶人》、《談談文藝創作的提高問題——在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斷魂槍》、《話劇觀眾須知廿則》等。
  • 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十大作家?張愛玲第四、莫言第十、誰第一?
    毛澤東劇照(唐國強飾)2.語言大師:老舍老舍是20世紀30年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傑出的語言大師。其中《金鎖記》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優秀的中篇小說。7.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錢鍾書,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他博大精深、學貫中西,在很多學科領由都取得了成就,被譽為「文化崑崙」和「21世紀人類最智慧的頭顱」。他的長篇小說《圍城》,被譽為小說中的宋詩,是現代文學經典,被認為現代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 「向劇作家致敬2020」萬方作品展演啟動
    活動啟動現場  12月21日,由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水木川影視文化傳媒、菊隱·藝術匯主辦,北京市東城戲劇家協會支持的「向劇作家致敬2020」萬方作品展演在北京菊隱劇場啟動值此特殊契機,「向劇作家致敬2020」推出曹禺先生的女兒、著名劇作家萬方作品展演,選取《你還彈吉他嗎》《報警者》兩部作品進行劇本朗讀,並以此紀念曹禺先生。  萬方是著名劇作家、小說家,從八十年代開始創作小說,同時創作舞臺劇、電影及電視劇本。代表作品有電影《日出》《黑眼睛》、電視劇《空鏡子》《空房子》《女人心事》、話劇《冬之旅》《關係》《雷雨•後》等。
  • 活動丨著名華裔作家袁勁梅《瘋狂的榛子》新書發布會
    中篇小說《忠臣逆子》獲2003年臺灣聯合文學獎新人獎中篇首獎,併入選《北京文學》「2004年度中國文學排行榜」,獲第一屆《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紀實文學《父親到死,一步三回頭》獲2005年《僑報》五大道文學獎;中篇小說《九九歸原》入選《北京文學》「2006年度中國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羅坎村》入選《北京文學》「2008年度中國文學排行榜」,並先後獲2009 年人民文學獎、2010年《小說選刊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課程代碼00812)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月牙兒》D.《上任》6.以下不屬於老舍追思師友的散文的是A.《懷友》B.《四位先生》C.《宗月大師》D.《吊濟南》7.以下屬於老舍40年代後半期到60年代初期創作的雜文是A.《深入生活,大膽創作》B.《論創作》C.《我的創作經驗》D.
  • 著名作家劉醒龍在長沙朗誦詩歌 分享一碗油鹽飯帶來的心靈震撼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雙獎得主劉醒龍。)除此之外,著名作家、湖南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兼湖南省政協常委水運憲,著名評論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龔旭東也在現場即興開展了精彩的文學談話。  《劉醒龍文學回憶錄》一書剛剛由廣東人民出版社4月出版,講述了劉醒龍多年來與文學的羈絆故事、文學創作的感悟以及在文學創作道路上對人生、社會和歷史諸問題的思考。
  • 魯迅、老舍、沈從文等8位著名作家經典語錄,句句可做論點!
    它讓你逃離彷徨,沮喪,壯志未酬,心意難全,作家們構築的世界於我們來說或許是二手的,但那些凝練的文字卻是他們洞察世事後的答卷。本條素材,為同學們節選了多位作家的經典語錄,希望你們寫作文時用得到哦~◎魯迅魯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 古今中外著名文學家簡介(二)
    老舍(1899- -1966): 原名舒慶春,字舍子,滿族,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傑出語言大師,1950年獲「人民藝術家」稱號。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集《趕集》等,劇本《茶館》《龍鬚溝》等。
  • 54年前的今天,是著名作家的祭日!上過學的,就沒有不知道他的!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拾光娛樂 54年前的今天,老舍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 說起老舍,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作品文學界的傳說!比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
  • 【北京故事】北京城裡的「老舍地標」
    這胡同就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出生地。他出生時這裡叫小羊圈胡同。1899年2月3日,清末光緒二十五年陰曆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天快亮時,老捨出生了。他後來在作品中詼諧地寫道:「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這不能不叫姑母思考思考:這小子的來歷不小啊!說不定,灶王爺身邊的小童兒因為貪吃糖果,沒來得及上天,就留在這裡了呢!」
  • 老舍筆下衣食住: 那些大雜院上空的炊煙
    老舍先生是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同時也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老舍是個普通人。可就是這麼一個艱難的環境,卻偏偏造就了一位文學大師,那些迴響在胡同裡的聲音、那些飄蕩在大雜院上空的炊煙都被老舍記錄在了他的文學作品中,老舍的文字,是屬於這個人世間的。 身處人世間,無非就是衣食住行這四個字,在老舍的文學世界裡,這四個字中的衣、食和住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老舍經典語句——經典文學知識
    老舍原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讓我們來感受一下他所給我們帶來的文學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