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真是好多年沒有看純文學作品了。尤其是曾有作品入選語文書的作家的作品。以前很不喜歡看這類作家的內容,總覺得過於正式刻板。但最近因為某些原因重新看文學作品,偶然看到了老舍的這篇文章。才發現,大師果然是大師,寫得太好了。
下面是一點個人的淺析。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舊社會一個貧窮家庭的女孩兒與命運抗爭,最後失敗,妥協於命運的過程。
題目就很有意思,叫月牙兒。我認為這個題目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月亮一般是什麼時候才出來?都是晚上吧?在舊社會有多少家庭條件好的人家會注意到月亮呢?(除了專門的賞月)一定是窮人。窮人,忙到很晚還在外面,直到月亮出來了,還在忙。所以他們很容易注意到月亮。
第二層意思呢,是月亮的光,它不像太陽那麼炙熱,它都是涼光。這正像主人翁的心情。看到月亮好像有那麼一點希望,但是這希望卻是涼的。
第三層意思呢,月亮總是那麼孤零零地掛在天上,正像這個主人翁,這個小女孩一樣,一直是孤零零的。
下面看正文。
「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這個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著。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第一段寫 「我」又看見了月牙兒,然後這個月牙喚起了我的記憶。這裡這個比喻寫得真好,他說「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好形象的比喻!說一朵花本來都耷拉下來了,好像要睡覺的樣子,結果一陣晚風吹過來,把它又吹開了。
說的是「我」很久沒有再想起小時候的事了,都快忘記了,就好像這朵花已經要睡覺了,結果看到月牙兒,一下子又勾起了我的回憶,像晚風吹開了這朵欲睡的花。
我們寫文章說想起了什麼,會寫什麼?「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或者,「它讓我想起了XXXX」,而這裡,寫得太美了!晚風、欲睡、花……這樣一個靜謐的晚上,淡淡的,好像真的聞到了好似遠方傳來的花香。
再接著往下看。
小女孩的爸爸得病去世了,一口薄薄的棺材,把他抬到了公用的墳地。她說「我明知在城外哪個地方埋著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個雨點,似乎永難找到。」
短短的幾句話,信息量卻很大,爸爸去世的時候,小女孩才七歲,七歲的孩子,其實是不太懂事的,她知道爸爸是去世了,爸爸埋在那裡了,但是她不一定明確地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所以這句話她沒有用很悲傷的語氣說他爸爸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就死了,就那樣埋了。就是很普通,小孩子的懵懵懂懂的語氣,但讀者看來,卻透出濃濃的涼意。
她說爸爸的墳墓像落在地上的一個雨點,似乎永難找到。
這個描述,相信出生在農村的人都能共鳴。我出生在農村,在我小時候,村裡所有過世的人一般都是埋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是在某一塊田的某一個小地方,整個村子裡面過世的人基本上都是埋在那裡,以前一般都是土葬,沒有墓碑,就只是一個一個的土堆,全靠後人自己去記住家裡的前人是埋在哪個地方。
這是九十年代的農村。舊社會可想而知,就更是如此了。窮人的生命就像草芥,死了就是隨便埋在一個土壤裡。都是一樣的土堆,如果自己記不住,真的很難分清誰是誰。可不就像是落在地上的雨點嗎?落下來就找不到了。
後面寫媽媽帶她去祭拜爸爸,在爸爸的墳前,媽媽把一些紙錢燒了,然後「一些紙灰在我眼前捲成一兩個旋兒,而後懶懶地落在地上。」
這裡「懶懶」兩個字用得好。還是小女孩的不懂事。那麼小的年紀,爸爸就去世了,她根本還不太懂爸爸去世意味著什麼。所以她看到的那些紙灰,就好像是很慵懶的,慢慢地落到地上。
作家寫文章,很多時候景物其實映射的是人的心情。什麼人看到的就是什麼東西,什麼心情看到的就是什麼樣的東西,如果這裡是媽媽看到那些紙灰,我想她看到的紙灰肯定不會是「懶懶」的。
作者用小女孩的語氣說紙灰「懶懶地」落在地上。小女孩是天真無知的。所以她看到的紙灰不是悲傷的,不是哀愁的,而是「懶懶的」,而我們讀者看到的,卻是這個不到七歲的小女孩,她的不懂事,她不知道爸爸去世對她意味著什麼,她根本就不知道她將要面對的生活是什麼。
這就是作家的高明了。不用媽媽的口吻,也不用小女孩看到媽媽的樣子,而只用小女孩懵懂的語氣,無「悲」卻讓讀者被「悲」籠罩。
然而也許在這種不知道中,她又懵懵懂懂地知道,所以,在她們回家的時候,她說:「我看見了月牙兒,四外漆黑,沒有聲音,只有月牙放出一道冷光。」
如果是我們在心情很好時,比如夏夜乘涼看到月亮,也許會覺得月亮是安靜的,詳和的,但絕不會覺得它放出的是「冷光」。而這小女孩,她是還不太懂事,不知道爸爸的去世意味著什麼,但她看到的月亮,是冷的,其實整篇文章,從開頭到現在,小女孩眼裡的東西都是冷的:天是冷的,四周是靜的,月亮是冷的,這個小姑娘從小的人生底色,就是冷的。
「我們的鍋有時乾淨得像個體面的寡婦。」
一語N關。鍋乾淨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做飯的人做完飯後清潔得乾淨,一種是從不做飯,保持得乾淨。如果人們單看到一個鍋是乾淨的,不會知道它到底是因為哪種情況這麼幹淨。就像寡婦努力維持著她的體面。
有句話叫「寡婦門前是非多」,為了少惹事非,很少有人願意跟寡婦來往,所以也就沒有人知道她的具體情況。那她打扮得很體面,人家也不知道她是真體面還是假體面。
就像這乾淨的鍋一樣。而這口鍋的女主人,正是一個寡婦。
媽媽不識字,所以爸爸死後,媽媽只能靠幫別人洗衣裳維持母女的生活。可是洗衣服能掙幾個錢呢?維持不了母女的生活。不然,家裡的鍋也不會幾天都保持乾乾淨淨的。
媽媽沒有辦法,給她又重新找了一個爸,媽媽嫁過去的那一天也是一個晚上。她說「那可怕的月牙兒放著一點光,仿佛在涼風裡顫動。」
這裡作者用了一個詞:可怕。前面雖然多次提到月牙兒,多次提到它的「冷」,但從來沒有說它可怕。為什麼這裡用「可怕」這個詞呢?因為小女孩這時是真的感到害怕了。雖然之前死了爸爸,但她還有媽媽,跟媽媽在一起,再苦她也覺得還是有依靠。而且她們一直住在她熟悉的房子裡。
現在,媽媽要嫁給另一個陌生的人,她很惶恐,她不知道她們娘倆要去哪,不知道今後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她甚至害怕他們會把媽媽抬到埋著爸爸的那個墳地去。她已經沒有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媽媽。所以她怕,她不敢走。
「那個男子扯著我走,我喘不過氣來,要哭都哭不出來。」
這個「扯」字用得好。男人著急趕上前面的轎子,根本不知道她害怕,她不敢走,只當她是小孩子,走不動,所以邊牽著她,邊「扯」著她走。她喘不過氣來,要哭都哭不出來。未知是最讓人害怕的,所以,這次的月亮格外「可怕」。
不過還好,轉過來作者說「我在三四年裡似乎沒再看見月牙。」因為新爸對她們很好,有吃有穿,她還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她再也不用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媽媽也不用再整天給人洗衣裳,她不用等到月上樹梢,所以她好久沒看見月牙了。她的注意力不再在月牙上,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比如「上學」——新爸讓她上了學。
然而,好景不長,小學畢業那年,新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走了,媽媽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兒。又只剩了娘兒倆。媽媽又開始叫她去當東西了。可是能有多少東西當呢?沒多久,媽媽開始做了暗娼。
小女孩一面感激媽媽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才去做的這樣的事,一面又恨媽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一面更擔心自己小學畢業後媽媽會要求自己也去做這份職業,因為她向同學打聽過了「去年畢業的有好幾個作姨太太的。」還有的做了暗門子。
她說自己複雜的心情如果用個形狀比喻的話,一定是個月牙形的。「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著,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
景隨心動。是啊,現在的月亮就像自己,無倚無靠,唯一的希望是讀書,是小學畢業後媽媽不要讓自己做暗門子,可是這點希望那麼渺茫,像月牙兒的光一樣微弱,不一會兒就被黑暗包住。
事情果真如她害怕得那樣,媽媽開口了,說自己年紀大了,幹不了這行了,她想去專伺候一個男人,但小女孩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小女孩了,不可能再跟著媽媽改嫁。所以媽媽讓她選,要麼幫助自己,這樣的話,她就不去伺候那個男人,而由小女孩代替自己掙錢;要麼,娘兒倆各走各的,媽媽去專伺候一個男人,她怎麼樣,媽媽不管了。
作者寫「媽媽的眼沒有淚,早就幹了。」
人啊,都是這樣。還能哭得出來,說明還在抱怨,還在抗爭,不屈服,而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擊後,就沒有眼淚了,向命運妥協了。不抗爭了,你讓我怎樣就怎樣吧。
小女孩不肯妥協,母女倆終於還是分開了,媽媽去了一個饅頭鋪掌柜那裡,小女孩去求校長,住進了學校。
然而住進學校不久就換了校長,舊校長告訴她,自己不能保證新校長也能收留她,言下之意是讓她走人。她想去找媽媽,可是媽媽能收留自己嗎?去找媽媽也只是給媽媽添麻煩,讓媽媽的日子難過。
「我們母女之間隔著一層用窮做成的障礙。」
都要生活,都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只能靠自己。
「我出去找事了。不找媽媽,不依賴任何人,我要自己掙飯吃。」
她出去找事了。志氣還是挺足的,要自己掙飯吃。可是,找了整整兩天,沒有事情給她做。這時候她才明白了曾經的媽媽,也原諒了媽媽。她說「媽媽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學校裡教給我的本事與道德都是笑話,都是吃飽了沒事時的玩藝。」
「我差不多要決定了:只要有人給我飯吃,什麼我也肯幹;媽媽是可佩服的。」「我年輕,我好看,我要活著。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
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是這個萬惡的社會造出來的!是這個社會逼的。要活下去,就只有娼妓一條路!
這麼想著,她大概是已經決定了,走媽媽的老路。為了活下去,只能走媽媽的老路。
她終於被一個男人騙了,被這個男人包養了。她說「月兒忽然被雲掩住……我失去那個月牙兒,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媽媽一樣了!」
整篇文章一直在用月牙兒隱喻她的生活。月兒忽然被雲掩住了,「我」失去了希望,我和媽媽一樣,做了娼妓。
好的作者都是善於用隱喻的。就像我們看影視劇,景物的特寫一般都跟主角的生活有關。天氣變了,音樂變了,就表示,有事要發生了。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果然,沒有多久,春便變成了夏,我的春夢作到了頭兒。」
找不到工作,失去了自己,接受了一個男人的騙,被他包養了。可是,就連這樣的生活,也是奢侈。不久那個男人的妻子找了來,央求她離開了她丈夫。她又無倚無靠了。還是決定去找個事做。可是找了一兩個星期,還是沒找到,希望越來越小。
最後,「我去和一排年輕的姑娘們在小飯館受選閱。很小的一個飯館,很大的一個老闆;我們這群都不難看,都是高小畢業的女子們,等皇賞似的,等著那個破塔似的老闆挑選。我不感謝他,可是當時確有點痛快。那群女孩子們似乎很羨慕我,有的竟自含著淚走去,有的罵聲『媽的!『女人夠多麼不值錢呢!」
舊社會的女人是有多麼不值錢!一個個高小畢業的女孩子,都長得不難看,卻都找不到工作,到一個小小的破爛飯館找個招待的工作還要像等皇賞似的,等一個破塔似的老闆挑選。選上也不是多麼光榮的事兒,不過就是一個女招待。可是選上的竟有點痛快,沒選上的竟含著淚離去,臨走還要罵一聲選上的。
這段話寫得真好。通過這段敘述,我們對那個萬惡的舊社會又多了一份了解。對小女孩,又多了一份同情與無奈的悲憫。
可是選上又怎樣呢?不過還是賣笑。雖說是招待,可是擺菜,端菜,算帳,報菜名,全都不需要,只需要往臉上拍粉,嘴唇抹得血瓢似的,坐在客人腿上,給客人斟酒,當然這些客人全是男客人。——為什麼沒有女客人呢?女人在哪呢?後文有答案。
「有一天,我碰見那個小媳婦,像磁人似的那個。她拉住了我,倒好像我是她的親人似的。」
「我」又碰到了之前包養「我」的男人的小媳婦,小媳婦看到「我」像看到親人似的,說男人又包養了另一個,家都不回了。可是她還是決定等他回來,她得從一而終。「我」問要是找不到他呢?這個女人咬上了嘴唇,說她有公婆,娘家還有父母,她沒有自由。
舊社會的女人啊,那時候沒有離婚一說,而且照「我」找工作的情形,女人也不敢離婚,離婚了自己去幹什麼呢?即使男人不回家,明明知道男人在外包養著別人,還是要等著他,即使等不到他,還得要侍候公婆,還得要照顧娘家父母的面子。
小媳婦甚至說她羨慕「我」,羨慕「我」有自由。哈,「我有自由,笑話!她有飯吃,我有自由;她沒自由,我沒飯吃,我倆都是女子。」
多麼諷刺!在家的,有飯吃,沒自由;有自由的,沒飯吃,為吃口飯只能出賣肉體。而她們,都是女人。舊社會的女人,就是這麼卑下。
「自從遇上那個小磁人,我不想把自己專賣給一個男人了。」
自從碰到小媳婦後,「我」對這個社會徹底失望了,徹底失去了希望。「我」開始想著不專伺候一個男人了,既然怎樣都不好過,不如選擇一種既自由又有飯吃的生活。那就只有賣!
「我」不難看,所以打扮打扮,「我上市了」。
可是「我」還是太天真了,不明白世故。「我」想只付出一兩個吻勾引文明人,可人家根本不上當。你不給他相當的好處,人家只用一角錢的冰激凌就打發了你,你還是得餓肚子。
好吧,為了吃上飯,為了不餓肚子,「我」明白了,「要賣,得痛痛快快的,拿錢來,我陪你睡。」她終於還是走上了這條路,這條媽媽走過的老路。
看這裡的時候,我像在看電影,電影裡那些故做瀟灑,不在乎一切,只要拿錢來就陪人睡的妓女。她們常常長得漂亮,濃妝豔抹,抽菸,話不多,接錢就上。她們常常被所謂正派的人看不起,被所謂的良家婦女看不起,可是,她們天生就是這樣的嗎?哪個嬰兒生下來就選擇了今後要幹這一行?她們的故做瀟灑其實都是掩飾,掩飾自己的眼淚、無奈,被生活的逼迫。
在日復一日與那些精明的男人算計的過程中,她學會了周旋,學會了處理佔她便宜的油子。她更明白了「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誰壞誰就有便宜」。「錢比人更厲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
「因為接觸的男子多了,我根本已忘了什麼是愛。我愛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愛不了自己,我愛別人幹什麼呢?但是打算出嫁,我得假裝說我愛,說我願意跟他一輩子。我對好幾個人都這樣說了,還起了誓;沒人接受。在錢的管領下,人都很精明。嫖不如偷,對,偷省錢。我要是不要錢,管保人人說愛我。」
這一段把人性寫了個透徹。接觸的男人多了,見多了男人的齷齪嘴臉,還會愛上誰?從小就沒人愛的小女孩,自己都不愛自己,還能愛誰?生存都不能保證,談什麼愛情?打算出嫁也是為了生計,也許如果真嫁給了某個人,也許天長日久,她會愛上他,但現在,接觸的男人全是交易,全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能佔便宜就佔便宜,能愛上誰呢?誰又會愛上一個妓女呢?家裡有妻子等著,在外面不過是尋新鮮,玩玩。誰會真愛上一個妓女?但如果一個妓女真說愛誰,不要錢,保證那些人個個說愛她。嫖傳出去又丟臉,又要花錢,如果能免費地嫖,誰不願意?
為了生計,誰都得學會虛情假意,虛與委蛇。
小說的最後,「我」因為暗妓的營生,被抓進了感化院。有人教她作工。「洗,做,烹調,紡織,我都會;要是這些本事能掙飯吃,我早就不幹那個苦事了……他們最好的成績,是已經有十幾多個女的,經過他們感化而嫁了人。到這兒來領女人的,只須花兩塊錢的手續費和找一個妥實的鋪保就夠了。這是個便宜。從男人方面來看;據我想,這是個笑話。」
是啊,要是這些本事能掙飯吃,誰願意做妓女?都是山窮水盡了,萬不得已才走上這條路的呀。舊社會,窮人家的女兒,沒有機會受更高的教育,沒有文化,只能去找這些漿洗的工作,可是這樣的工作從來不缺人。她是被生活逼迫才做了妓女的。她也曾掙扎過,抗爭過,可是最終還是沒能敵過這萬惡的社會。
見過了那麼多男人,看透了那麼多事情,現在,兩塊錢就被賣了去,專侍候一個男人。當初是怎麼走上這條路的,不就是因為碰到了那小媳婦,知道小媳婦在家苦苦等著男人回家,才決定幹這個的嗎?既然女人怎樣都沒有好日子過,不如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尋找自由。現在又要被兩塊錢賣給一個男人,專侍候一個男人,也許還要在家侍候公婆,苦苦等候男人回家,何必呢?豈不是個笑話?
因為她的不受感化,她被送進了監獄。她寧願呆在監獄。
「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
一個女孩子的一生,就這樣隕落。
不得不佩服大師手中的筆。全文沒有一個字的評論,也沒有借小女孩的口罵當時的社會,只是單純地以小女孩的口吻描述這個女孩的前半生,由此折射出那時候的社會。讀來讓人唏噓不已。也慶幸我們生在如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