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孩子出去玩,剛好看到這樣一幕: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從地上撿了別人丟的一根棒棒糖放進了嘴裡,媽媽讓孩子拿出來,但孩子不肯,情急之下媽媽就揚起巴掌要打孩子。
這時,孩子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明顯感到害怕了,但他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看著媽媽的巴掌落下來,既沒有躲也沒有哭,任由巴掌落到自己身上。
見此情景,那位媽媽似乎更生氣了,還要打孩子,這時旁邊幾位帶孩子的家長連忙勸住了。那位媽媽仍然氣呼呼地說:「這孩子,要打他也不知道躲不知道跑,看到他這個樣子我就更來氣了。」
孩子知道要挨打了,無非是這樣幾種反應:一種是趕快跑開,或者找人「保護」;一種是趕緊認錯,或者哄父母開心;還有一種就是不跑也不認錯,任由父母打。
遇到危險趕緊開溜或者正面對抗,是正常人的反應,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明知要挨打了,還不知道躲呢?
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看到一條很大的蛇時,明明很想跑,但腿卻不聽使喚,根本跑不動,只能僵在原地。
出現這種現象,並不是不想跑,其實是由於人在面臨非常危險的情況時,由於極度的害怕而出現了凍結反應,這種凍結反應在動物身上也有,比如山羊在遇到捕食的老虎時,第一反應也不是跑,而是立刻保持靜止狀態。
凍結反應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身體本能地認為,如果此時進行反抗,會遭受到更大的傷害。所以孩子在挨打前不跑,是因為他認為如果跑的話會更激怒父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還有一類孩子,特別「倔」,有時候,孩子可能確實沒有做錯什麼,或者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這時候父母要打他,他就會有這樣一種心理:我沒錯,你要打就打,我不哭也不跑,更不認錯求饒!於是,這時候孩子會梗著脖子任由父母打,臉上往往還有一副「視死如歸」的表情。
孩子這時候正是用這種「不哭不跑也不認錯任由你打」的姿態,在向父母抗議——你冤枉我了,只是此時我還沒有能力向你直接挑戰而已!
有的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待在原地等著挨打,可能一開始他們看到父母要打自己了也會跑,但跑了之後卻發現父母更生氣了,被抓到後打得也更狠了。
所以,後來孩子也學「聰明」了,看到父母生氣要打人了,乾脆站在原地不動,任由父母打,希望這樣父母能儘快消氣,自己也能少挨一些打。
中國家長素來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育兒觀念,但其實,很多父母打孩子是並非因為孩子犯了多麼大的錯誤,而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和情緒,也正是因為父母表現出來的憤怒和對孩子的冤枉,使得孩子一方面極度害怕,一方面又「不服打」,最後的結果就是明知道要挨打了,也不跑不躲,任由父母打。
所以,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屬於這種挨打也不跑不躲的,一定要先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冤枉了孩子呢?是不是應該冷靜一點聽孩子的解釋呢?自己對孩子是不是過於嚴厲,導致孩子產生了恐懼呢?
父母要始終記得一點: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打孩子從來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更不是父母發洩自己不良情緒的手段。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溫柔以待!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溫柔而堅定地教育孩子!
各位家長,你平時會打孩子嗎?你家孩子挨打時是什麼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