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挨打的孩子,幾年後在這3個方面,跟不挨打的孩子有很大差別

2020-08-23 媽知道

日本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比如愛說謊、叛逆、孤僻等等。我國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都會採取棍棒教育的方式,當孩子在做錯事之後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這樣的教育手段看似有用,實則會毀了孩子,家長一定要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孩子厭學叛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父母,家長們都好好看一看

我有一個學生曉璐在剛開學的時候成績很好,而且人的性格也特別不錯,總之是老師和學生都喜歡的同學。可是在之後的學習中,我發現她的狀態越來越不對了。以前的她在上課時特別活躍,經常舉手回答問題,但是現在的她不僅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了,而且學習成績也大幅度的下降了。

我問她為什麼成績會下降,她說的原因讓我聽了特別心疼。原來是因為高中的課程本來就很緊張,所以她總是擔心自己成績不理想。

而且第一次考試之後,她把成績單帶回家給父母看了,父母特別不滿意她的成績,就打罵了她。從此之後她特別想要證明自己,沒想到成績卻一直下降。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她的狀態還是沒有改變,厭學的心理更加明顯了,而且還出現了叛逆的跡象。本來是好好學生的她開始不交作業,還出現上課睡覺的情況。我在和她交流的時候,她說自己也不想這樣,可是自己好像怎麼努力也不能讓父母滿意,每天回去不是挨打就是挨罵,自己也就漸漸沒有學習的心思了。

曉璐從一個乖乖女到叛逆厭學的壞學生,其實並不是她自甘墮落,而是一次次被父母嚴格要求後懷疑自己,失去了方向。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打罵孩子,如果你總是對孩子使用暴力的話,他長大後在這些方面就和不挨打的孩子有很大差異。

常挨打的孩子與不挨打的孩子在這些方面差距很大

(1)做事情不主動、積極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對自己沒有自信心。因為他們總是被自己的父母否定,對他們的要求嚴格,所以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當中。這樣的幼兒長大之後,他們就會變得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相比於那些家庭氛圍有愛有輕鬆的人來說,他們會不願意主動去爭取,因為他們總是下意識的覺得自己配不上。

當然這類孩子長大之後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做事不積極,他們總是覺得事情是達不到完美的,所以也不願意努力爭取。

在有愛輕鬆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就會很有主見,遇到機會都會努力爭取,所以這樣的人在工作上一般能力更為突出、更被長輩器重。家長如果想你的孩子事業有成的話,就儘量不要打罵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2)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不好

有一些家長在體罰孩子的時候,可能下手沒有輕重,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我甚至看到過父親因為女兒談戀愛就把女兒打骨折的新聞。

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是很單純的,所以做家長的應該珍惜孩子對自己的愛,不要用暴力的手段讓他們對你寒心。

可能很多父母在家暴完孩子之後,都會給自己找理由,比如說打孩子是因為他不聽話、他沒有達到你給設定的目標等等。如果你在你的孩子小時候,就用這樣的方式和他「溝通」,用暴力的手段去要求他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他和家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家長教育孩子沒有錯,但是也不要太過於嚴厲、自我了,不然孩子長大之後就會你們的關係冷漠,那時候你想要孩子熱情起來,就特別不容易了。

(3)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陝西有一名大學生開車撞傷了一名女士,之後他不僅沒有撥打120求救,反而把那位女性給殘殺了。他在警察審訊的時候說到,自己其實不想殺人,但是因為犯錯了,怕受害者把他撞人的事情和父母說了,他特別怕父母的責怪,所以才決定殺人滅口的。

大部分經常被父母責怪的孩子,長大之後都特別害怕別人否定他,說他什麼地方做的不好。因為他們怕承認錯誤之後,父母又是拳腳相向,所以他們就會在有些時候逃避錯誤。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家長千萬不要讓孩子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變成孩子無條件的服從。

打罵孩子對他們的性格培養會有很負面的影響,家長千萬不要固執地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了。當然在孩子做錯事之後,家長懲罰他們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儘量不要採取體罰的方式,否則會使幼兒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傷害。

相關焦點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家長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同時也不要總是去打罵孩子,畢竟家長這樣的舉動其實也會讓孩子的心裡受到傷害。02「從不挨打」的孩子小宇從小到大都比較聽話,而他的父母也都比較溫柔,基本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所以孩子的性格也變得非常溫柔。但小孩子都會有調皮的一面,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會直接訓斥或者打孩子,而且跟孩子講道理,進行理性的教育,孩子也會慢慢改掉自己的毛病。
  • 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
    導讀: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教授,她曾經表示過:教育孩子,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有時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成果。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講一個度,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會影響一生。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同時她也非常生氣,斥責梁先生,讓梁先生不要給打孩子。對此,梁先生很困惑。 他從小就被父母教育。 俗話說棍棒下面有孝子。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挨打?20年後,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有挨打的孩子差別很大!如果很多孩子從小就經常挨打,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受到很大的打擊。2 .性格差異很大從大的意義上來說,出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如果父母總是不用青紅皂白用武力解決孩子的錯誤,將來孩子長大後,第一個想法就是直接用暴力解決。
  • 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
    導讀: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家長別不在意
    家長從一開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抱有很高的期盼,所以就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在孩子出生開始的時候,家長會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問題不斷地努力;等到孩子成長以後,會走路,並且可以學習了,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不斷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孩子更大點以後家長還要為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困惑。
  • 天天喝牛奶的孩子,跟不喝牛奶的孩子,1年後的差別真的很大
    導讀:天天喝牛奶的孩子,跟不喝牛奶的孩子,1年後的差別真的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天喝牛奶的孩子,跟不喝牛奶的孩子,1年後的差別真的很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從小經受打罵教育的孩子,會有什麼不同?1.
  • 孩子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分別變成什麼樣?事實和你想的可能不同
    我哥小時候就是個坐不住的皮猴子,經常闖禍,所以幾乎是天天挨巴掌,三五天被暴揍一頓。而我小時候就比較聽話,犯了錯認錯態度也好,所以從沒挨過爹媽揍。現在我倆都長大了,我感覺他比我耐打擊多了,他每天嘻嘻哈哈的,很少有不開心的時候。而我就比較敏感,一點委屈也受不了。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長的小方,現在的性格已經是膽小自卑懦弱,長大後肯定更加的沒有出息。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小方這樣的情況,父母認為棍棒底下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所以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責怪,希望孩子能夠從中變得更好,但這樣只是在一點點的摧毀孩子。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差距?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一個孩子天天午睡,一個孩子從不午睡,多年後,3個方面差距很大
    上了小學之後,天天午睡的晨晨記憶力非常好,考試時也胸有成竹,成績名列前茅。而樂樂一直不喜歡睡午覺,下午時不僅在課堂上睡著,有時候還會在考試的時候睡著。成績自然也不太好看。這讓樂樂的媽媽很疑惑:睡不睡午覺的影響這麼大嗎?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天天玩手機的小孩子和天天玩玩具的小孩,這3個方面相差太大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活動之一。但是玩也得把握「尺度」。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家裡的「神獸」,天天在家玩手機、玩遊戲,不愛學習。有些家長趁暑期,給孩子買了一堆玩具,開啟暑期之旅。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玩,「天天玩手機」的小孩,跟「天天玩玩具」的小孩,究竟有什麼差別?1、身體素質方面經常玩手機的小孩和玩玩具的小孩,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差別是很大的。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古人有一句話叫:「棍棒下面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孩子犯錯了,「打」;孩子不聽話了,「打」;總之就是,大人感覺孩子做得地有一點不好了就打孩子。不過到了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些年輕的家長不再受過去老觀念的影響,多以講道理為主來對孩子進行教育。
  • 經常挨揍孩子和從不挨揍孩子,20年後差別顯著,孩子生活大不同
    我們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他們淘氣就打幾巴掌,爹媽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孩子可能也轉眼就忘。但是在西方國家的育兒理念裡,一定不能動手打孩子。很多家長因此感覺疑惑,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揍孩子這件事。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從一開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抱有很高的期盼,所以就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在孩子出生開始的時候,家長會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問題不斷地努力;等到孩子成長以後,會走路,並且可以學習了,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不斷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孩子更大點以後家長還要為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困惑。
  • 每天午休和從不午休的孩子有何差別,幾年後,3個方面差距很明顯
    隨著年齡的長大,媽媽發現樂樂越來越不喜歡睡午覺了,每天總有用不完的精力,上幼兒園之後,樂樂依然我行我素,這讓媽媽很是頭疼。慢慢地,媽媽發現兄弟兩的差距越來越大,哥哥可可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上課注意力集中;而弟弟樂樂卻沒有哥哥那麼優秀,中午不睡覺,下午打瞌睡,上課也總是走神。而且媽媽發現,哥哥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這是怎麼回事?午休究竟對孩子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