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北方的小年夜了,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灶神,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
但是南方的朋友們卻並不在今天祭灶過小年,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是,雍正年間起,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灶,並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一般民家廿四日過,沿湖、海的居民則遵守船家的傳統,為廿五日舉行祭灶。
後來,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民間逐漸演變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而且南北方在過小年時吃的東西也不一樣。
北方,人們多吃餃子。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深受中國廣大人民喜愛的食品,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而在南方部分地區,人們多吃祭灶果。祭灶果是浙江寧波地區有名的特色傳統小吃,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甬城老話:「廿三夜祭灶果,吃了乖乖過」一說。多年來,祭灶果的包裝未改,上面印有笑眉舒展的灶王爺。寧波傳統的祭灶果,堅持手工製作,味道歷經百年不曾改變,飽含著美好祈願。一包裡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逢雙不成單,好比「京八件」,多是由各色點心拼雜而成。
但是無論吃什麼,怎麼過,都飽含了人們辭舊迎新,來年萬事順遂的美好心願。祝大家小年夜快樂!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本文由趣味生活指南原創,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