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旅行狂想曲:飛出外太空 我們該怎樣做?

2020-12-15 搜狐網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決定解放他們的雙手並開始直立行走,或許僅僅是為了抬高身體重心,以便更好地眺望那些在遙遠星空中不斷閃爍的美麗繁星。當他們意識到那些點綴在黑夜幕布上的亮片是和地球一樣的天體時,就開始了不斷的遐想與思考:怎樣才能擺脫地球的引力,穿越那無窮無盡、黑暗空蕩的星際空間,跨越數以萬億計公裡的遙遠距離,到達另一個星體、甚至另一個文明世界?

  日前,美國科學家和科幻小說家們熱烈討論了與星際旅行相關的熱門話題,提出了許多看似荒誕的想法。有研究者預言:這項探險終將成功。因為從理論上講,這項任務並不違背任何自然定律。我們需要的只是新技術、新設想,或許還有一些瘋狂。

  行:用什麼交通工具?

  速度最快的物質是光。但即使以光速運行,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作一次往返旅行,也需要接近9年時間。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宇宙飛船的速度與光速相比還差得很遠,要想在合適的時間內實施向鄰近恆星系的旅行,我們必須在物理學上有所突破。

  舉個簡單的例子,與我們距離最近的阿爾法半人馬座比鄰星,離太陽大約有4.4光年(1光年大約等於9.6萬億公裡);人類迄今製造出的航行速度最快的飛行器是「旅行者」太空探測器,它的速度是每秒18公裡。這就是說,即使生活在11000年前冰川時期的洞穴人就開始用「旅行者」太空探測器去探測半人馬座比鄰星,就算沒有任何意外,它目前還正在茫茫太空中孜孜不倦地飛行,僅僅完成了全部旅程的1/15。

  科學家們指出,宇宙飛船推進器的重量和推動力是目前星際旅行遇到的最大難題:今天的太空飛行器靠火箭推動,要想達到一個足夠快的速度,使我們可以在長短合理的時間內到達任何想要去的太空目的地,那麼火箭就需要充足的燃料,得到足夠大的推動力。但這樣的話,火箭攜帶的燃料重量就太大了,大得足以阻止它獲得足夠的速度。很顯然,火箭不是實施星際旅行的合適工具,人類需要找到一種僅需要很少的燃料或根本不需要燃料的新的航天方式。

  有人設想,無推進器的太空飛船也許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案。這種飛船裝備有一個超薄、超大的帆,完全展開後有美國的德克薩斯州那麼大,但它同時非常輕,不會比一座小型橋梁重多少。從位於地球、空間站或者是陽光普照的水星上的基地,對準帆發射一束雷射或高能微波源為飛船提供能量,推動飛船以1/3的光速行進,大約為每秒8.8萬公裡,飛船就可以在50年之內到達半人馬星座。

  為此,我們可以挑選一批16歲左右的孩子,訓練他們成為首批太空人。等他們20歲左右時派遣他們出發,經過長時間枯燥的太空旅程,在他們65歲左右時到達半人馬星座,進行一些科學探索,然後把他們所得到的信息傳送回地球。非常明顯,人類壽命的極限決定了這批太空人「有去無回」的命運,但它畢竟可以由一代人完成。

  如果想走得更遠,就需要構思多代宇宙飛船的模型。自帶引擎和燃料是必需的,燃料的供給也許可以採用能夠產生巨大能量的核能或物質與反物質碰撞的形式。

  當然,飛船還要具備適合長期旅行的舒適環境。飛船始終以每分鐘1-2轉的速度輕微自旋,從而創造出一個類似地球的重力環境。另外,飛船內部空間的設計必須參考大建築師們的意見,合理規劃,既要像購物中心那樣有效利用,又要設施齊備,讓飛船成員感到自由舒適。

  社會結構:多代人星級移民的婚姻

  如果一代人無法完成太空探索的任務,那麼多代人星際旅行,即星際移民可行嗎?在這種設想下,飛船上的成員將會在飛船這個完全封閉的人造環境中度過他們的一生。他們將孤獨地穿行於茫茫星際空間中,度過一年又一年的時光,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重複著生命的過程。最後,成員們的後代將到達目的地,替祖輩完成任務。

  在過去幾十年中,太空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已在一定程度上構想了星際旅行團成員的最佳規模和組合方式。他們曾設想過許多不同類型的成員組:由身體強壯、意志超強的人組成的成員組;由生物工程和無性繁殖製造的「生化人和無性人」組成的成員組,它們看管著許多冰凍胚胎,在需要的時候解凍並孵育人類。

  科幻小說已經描繪了多代人星際旅行的社會結構圖——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成員間的社會關係異常緊密,不同於我們經歷過的任何人類社會。不少研究者認為,目前軍事化的太空人結構是不適合星際旅行的。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最「熟悉的、無處不在的、容易理解和組織」的社會模式——家庭。實際上,歷史上每一個人類社會,從小規模的遊牧社會到由幾億人組成的大國,都是建立在家庭基礎上的。家庭中成員的輩分和地位非常明確,當這種關係不明確的時候,成員之間總會以內部會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許,傳統的家庭結構是在太空生存的關鍵。

  飛船成員的組成要周密考慮,有男有女,就像一個小型社會。所有星際太空人都有均等的機會結婚生子,並保證每一個到達性成熟年齡的成員都有大約十個適齡異性可供選擇交往。為了避免飛船成員內部長期近親結婚可能會產生的一種被稱為「遺傳漂變」的不良後果,星際旅行成員社會中需要制訂一些特殊的有關婚姻和家庭的法規。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全體成員至少要有80-100人才能避免由於長期近親婚配所帶來的基因漂變問題,從而確保下一代的基因多樣性。這樣的團體可以維持這種關係超過1000年,不過要確保以下兩點:女人在35歲左右才能生育孩子和一夫一妻制。

  交流:說什麼語言

  在這樣一個獨特的社會中,讓每一位飛船成員都可以毫不費力地互相交流,一種語言就已足夠。最可能被選擇使用的語言也許會是英語,因為它已相當普及。

  但因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飛船成員的口音肯定會有不同,所以他們的後代所使用的英語將會帶有一種特有的節律和成分,也就是所謂「太空英語」。太空英語的基本語言結構和英語將不會有太大差別,只是會有一些年輕人創造出的新詞出現以及那些很少使用的詞彙丟失罷了。可以想像,諸如雪、河、冬天、蚊子這樣的單詞將不再出現。

  食物:吃什麼東西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太空食品。星際飛船上所能提供的所有食物都是自給自足的,這些食物必須可以在飛船上種植、培育及合成。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飛船成員們再也不能享受到只有在地球上才能享受到的美味大餐。

  飛船上沒有多餘空間來飼養家畜,當然也沒有可能從地球上轉運食物以填充飛船冷庫。成員們必須是完全自給自足的。有些科學家設想,飛船上的莊稼將會採用水栽法種植,它們懸浮在像排水溝一樣的容器裡,吸收緩慢流過根部的水分和養料。可選擇種植的有小麥、大米、土豆、大豆、玉米和辣椒等草本植物。

  另外,想像力豐富的農學家還提出了微生物食品的可行性。植物成熟往往要花費幾周時間,但酵母菌之類的細菌卻能夠在短短幾個小時內繁殖出幾大桶,可以造出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糖、蛋白和脂肪的原料。它們只以人和莊稼製造的含碳廢物為生,還可以重複循環利用。現在有一種由絲狀黴菌製造的蛋白產品,吃起來很像雞肉。

  鏈 接

  爭議中的火星計劃

  因移民火星計劃引起巨大爭議的荷蘭「火星一號」公司,上月中旬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英國薩裡衛星技術公司聯合宣布,「火星一號」公司擬於2018年實施首個民間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計劃,該公司已委託後兩家公司設計火星著陸探測器和衛星。

  「火星一號」公司執行長巴斯·蘭斯多普說:「2018年的任務將是一次示範任務,目的是驗證對在火星上建立人類永久居住地的最終目標至關重要的一些技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此次的設計將參照此前曾為美國航天局設計建造的「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它將擁有與「鳳凰」號類似的機械挖掘臂,以及太陽能電池板、攝像機和一些實驗設備。

  「火星一號」公司此前提出在2023年將首批移民送往火星的計劃,而最新計劃延期至2025年,但前提是需要60億美元資金,如此大規模的科學項目,該機構希望通過電視選秀、捐贈等方式來募集資金,同時只提供火星「單程票」,引發了諸多質疑。(新華社記者 林小春)

news.sohu.com false 光明網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1/09/nw.D110000gmrb_20140109_2-12.htm report 3692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決定解放他們的雙手並開始直立行走,或許僅僅是為了抬高身體重心,以便更好地眺望那些在遙遠星空中不斷閃爍的美麗繁星。當他們意識到那些點綴

相關焦點

  • 太空旅行,真的和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一樣嗎?
    提問:人們對太空旅行有什麼誤解的呢?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聽我解釋,但科幻小說已經向人們宣傳無數個錯誤的概念了。圖解:電影《火星救援》的場景星際旅行將不會在我們的生命期限內發生,甚至可能永遠不會發生。我們還不知道有任何技術可以允許星際旅行的發生。「曲速引擎」是一個違背物理學的幻想。無燃料引擎只是一個非常無力的推進器——如果它真的有作用的話。
  • 外星人太空艙UFO的設計原理揭秘之三,它是如何實現星際飛行的?
    外星人學生:老師,我們星際旅行的太空艙是如何設計航行的呢?外星人老師:我們前面講到,我們的太空艙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是我們星際旅行的神器,它可以實現長距離、長時間飛行,而且能量消耗極少,我們曾飛到地球時,地球人把它稱為UFO,就是地球上的人類覺得我們的太空艙太神奇、不可思議,所以叫不明飛行器,即UFO。
  • 就飛向太空吧——2019最後的太空科幻《星際探索》
    2019太空科幻收官《星際探索》 終於趕在年底上映了,有點壓軸科幻的意思。畢竟,對於中國觀眾來說,2019年是,所謂的,我們的,「科幻元年」。《星際探索》片名的翻譯,乍一看感覺跟《星際穿越》《星際迷航》像三兄弟。憑藉它的製作水準和影像風格,其實可以「獨立」命名的。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月球旅行記》一些太空電影很容易歸類,比如描寫人類航天事業發展進程或事件的紀實性電影,如《太空先鋒》、《阿波羅13號》毫無疑問是屬於現實風格;《星球大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一眼就可看出是科幻風格。《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穿越》兼有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但它們的科幻成分並非單純的天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紮實的科學基礎或學術內核,更偏向現實類。《星際旅行》第一部其實太空電影的劃分也沒有那麼嚴格,現實和科幻風格往往是既交錯又重疊,事實上大部分科幻類的太空電影也都具有現實意義。
  • 在線旅行營銷:「星際旅行補給包」正式上架
    近日,同程旅行旗下科普營銷品牌「同程·菠蘿行星際旅行社」亮相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作為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面向公眾科普環節,同程向公眾介紹首批9條「行星際旅行線路」,並發售限量版「星際旅行補給包」。  「星際旅行補給包」正式在同程旅行裡程商城上架。
  • 太空旅行的秘密,有一位小朋友,就對太空很感興趣
    當我們放下太空望著滿天的繁星你有沒有覺得很好奇天空之外是什麼呢太空旅行究竟是怎麼樣的相信啊很多小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有一位叫琪琪的小朋友,就對太空很感興趣,所以呀,受他的啟發,從今天起我們想跟大家一起聊一下,太空的秘密,太空旅行,你可以想像一下。
  • NASA資助「冷凍休眠」研究 星際旅行或成真(組圖)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交通工具無法支撐、攜帶的乾糧補給不夠等都限制著人類離開「搖籃」,實現星際旅行航行,去尋找去地球「親戚」。   當然,這一切都已經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在一系列如《阿凡達》《星際穿越》的科幻電影中,太空人通過「冷凍休眠」技術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利用更少的補給實現更長距離的星際旅遊。
  • 太空版「速激」:打開《星際迷航3》的正確姿勢
    《星際迷航3》講述了「進取號」的船員們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探索之旅,卻在途中滯留異星,遭遇了當地種族的追殺的故事。由克裡斯·派恩扮演的「柯克船長」在片中不僅狂飆摩託車,還駕駛著龐大的「進取號」飛船,與漫天飛馳的「蜂群」敵艦正面交鋒,在復古搖滾樂的轟鳴映襯下,浩瀚無際的絕美太空與飛船爆炸相得益彰,是的,導演林詣彬拍了一部太空版「速度與激情」。
  • 埃隆·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 太空旅行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關於馬斯克獨特的閱讀方法,潑妮娃寫過一篇,可點擊閱讀《有幸讀過這本書,能幫你少走10年彎路》) 02太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希望有生之年可以乘維珍銀河的「太空船2號」遨遊太空,他說,「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太空時代,如果能夠乘坐這艘太空船飛行,我將感到非常榮幸。
  • 從太空巖石中開採水可能為星際旅行「提供燃料」
    據透露,小行星專家越來越相信,富含水的太空巖石可以開發出下一代火箭燃料。未來的水勘探者也許有一天會認為近地小行星比月球更適合開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星球附近大約有1000個富含水的小行星可能比月球表面更容易接近。雖然大多數小行星直徑只有幾英尺,但其中超過25顆足夠大,可以提供大量的水。
  • 花費200萬僅享受5分鐘 太空旅行還遠嗎
    Ken說,前面有屏幕,讓你感到飛機往前走、往上飛的感覺,同時有速度的聲音,讓你感受到重力,會有點想暈的感覺。  其次是花式飛行的訓練。先學會控制飛機的基本動作。接著和專業飛行員一起,在不同壓力下,做各種空中飛行的動作。在戰機中飛行的30分鐘,就像進了「空中甩幹機」,感到上升的超重、俯衝的失重和迴旋的眩暈。「眩暈大概有2~3秒」,Ken說。  第三是重力飛行的訓練。
  • 也許,星際旅行的成本太高了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它假設星際太空旅行對於先進的外星文明來說是可行的,甚至是實用的。但這反過來又歸結為這樣一個假設:技術進步將為星際旅行這一最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簡而言之,宇宙飛船從一顆恆星旅行到另一顆恆星所需要的能量大得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在有載人的大型宇宙飛船上。
  • 白房子の仲夏夜之夢,帶孩子一起星際旅行
    城市的仲夏,是沒有夜空的 城市的燦爛星河,是被框在屏幕裡的城市的金星和木星,是被印刷在紙張上科幻不應該受到限制,宇宙繁星就在鄉下的夜空,調整好坐姿,我們要來一場星際旅行到達星際旅行基地 —— 白房子收拾行囊,住進五彩斑斕的飛船準備,開往奧爾特星雲之外目的地:DX3906星空小遊戲
  • 5艘星際飛船正飛離太陽系,最遠已飛228億公裡,NASA要幹什麼?
    64年前,人類開啟了太空時代,我們終於可以離開地球。我們可以把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把無人探測器送到其他星球上,也可以讓太空人飛上太空,甚至還能讓太空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探索能力還不限於此,太陽的引力沒能束縛住人類。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相繼發射了5艘星際飛船,它們都在飛離太陽系。
  • 脈衝星導航、旅行者2號及星際旅行的趣知識
    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具有極其穩定額周期性,其穩定度優於10,因此,脈衝星能夠成為人類在宇宙中航行的"燈塔",為近地軌道、深空和星際空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提供自主導航信息服務。(【毫秒脈衝星】的超級中子星,就跟燈塔上的探照燈似的,極速極有規律地向太空掃射X射線。如果掃到地球,恰好被人類截獲的話,這就是脈衝星信號。)
  • 太空旅行有望實現!維珍銀河宇宙飛船到達太空邊界
    中新網12月14日電據美國中文網報導,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研製的太空旅行宇宙飛船
  • 《流浪地球》殺出重圍,太空旅行不再是幻想!
    好消息是對於我們年輕一代來說太空旅行並非遙不可及,有3個地方將成為現實:1.2001年,世界上第一位太空遊客、富有的美國工程師丹尼斯·蒂託(Dennis Tito)花2000萬美元在太空呆了8天。最近一次普通乘客前往太空是在2009年,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的聯合創始人蓋伊·拉利伯特(Guy Laliberte)為自己的國際空間站旅行支付了3500萬美元。2.
  • 諾蘭《星際穿越》曝新款海報 馬修麥康納身穿太空服外星行走...
    時光網訊 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巨製《星際穿越》今日曝光新款海報,在海報中,男主角馬修·麥康納身穿太空服在外星球上行走。從海報的畫面上看,這顆星球上的天空與地面似乎混淆難分。影片定於11月7日北美以2D/IMAX格式公映,中國內地有望今年內引進。
  • 《星際迷航》:每個男孩心中的太空夢
    而同一時期,古巴飛彈危機與太空競賽、阿波羅登月也接踵而至,美蘇冷戰的陰霾籠罩在每一個人心中。懷著這樣複雜的情感,吉恩·羅登貝瑞創作了《星際迷航》最初的劇本。相比70年代帶著強烈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浪漫主義色彩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星際迷航》的背景設定和劇情走向使得它本質上就區別於《星球大戰》如太空戲劇般的劇情內容,顯得更加現實而又深刻。
  •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希望把地球的重工業搬到月球助力未來太空創業
    他認為將重工業轉移到能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月球,可以緩解地球不斷增長的能源壓力並且貝佐斯也希望這項計劃能為以後數百萬人在太空工作打下基礎,說不定以後人們可以在月球裡生活和工作了呢。如果這些都實現了之後,地球會變成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