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段時間,69歲張紀中喜得千金的消息傳得人盡皆知,大家都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他31歲的嬌妻杜星霖身上。
杜星霖也曾透露,自己兩年內做過三次試管手術,很是痛苦。一時間,「試管嬰兒」的話題,再次遭到大家的熱議。
說起來,儘管試管嬰兒如今變得普遍,但多年前它還飽受質疑。
人們對不熟悉的事物持懷疑態度可以理解,但未了解就敵對很極端。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先入為主地以為「試管嬰兒」不長壽、智力低下、體質差,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國首例「試管嬰兒」是位女孩,名叫鄭萌珠,她的母親當年38歲了,由於高齡生產風險高,醫生建議她做試管嬰兒。
當時這項技術幾乎沒人看好,但她的母親還是大膽選擇了,培育成功後,收穫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鄭萌珠的出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少人認為,通過這種醫學手段出生的孩子,肯定不健康,活不了多長時間。
可鄭萌珠的現狀,卻令不少人「失望」了,今年32歲的她不僅身體健康,還成為了一名醫務人員,工作地點正是當年出生的醫院,家庭生活更是幸福美滿。
其實試管嬰兒是一種經過臨床試驗,並被很多實例證明的醫學技術,它和普通受孕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體外受精。
普通的受精卵在母體內完成,試管嬰兒則是在試管裡形成受精卵,培養一段時間再移植回母體子宮,之後的生育過程就與普通孩子完全一樣了。
至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取決於後天培養是否成功,與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方式沒有關係。
事實上,試管嬰兒遵循最優選擇的原則,從這個層面上講,它相比普通受精更能規避一些先天疾病的風險。
因此,試管嬰兒並不是大家想當然以為的那種「先天不足」,反而能給父母更多選擇。
不過眾所周知,做試管嬰兒也不簡單,對父母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那麼,如若有此打算,具體需要做些什麼準備呢?
1、詳細的體檢
夫妻雙方都應該做一個詳細的體檢,女性的檢查項目更多,具體包括子宮、卵巢的情況,還有激素水平六項。
只有對這些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判斷當前是否適合做試管,或者說可以針對身體狀況進行哪些調理。
2、調理身體
決定做試管的準媽媽和準爸爸,都需要有一定自律意識,對之前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變。
比如抽菸、酗酒這樣的習慣必須改正,否則不僅對生殖系統有害,還可能造成胎兒早產、有缺陷等問題。
準媽媽們還要在備孕前一個月,攝入充足的葉酸和維生素,以免未來寶寶發育不良。
飲食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尤其要注意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其有利於激素穩定,還能促進卵泡發育,提高試管的成功率。
生活中,建議多吃魚蝦、豆類等食品,多喝牛奶,多曬太陽。
適當運動也是必須的,既能防止營養過剩,也可以規避因體重超標帶來的風險。
3、調整心態
做試管的失敗率還是挺高的,一次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因此做決定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還有些女性認為選擇試管嬰兒是「低人一等」,打心底裡感覺自卑,其實完全沒必要。
既然選擇了試管嬰兒這項技術,就該堅持到底,相信努力終有回報。
事實上,良好的心態也有利於激素穩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功率。
試管嬰兒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是一項非常成熟的醫學技術,它幫助很多家庭圓了擁有小孩的夢。大家不必對有太多質疑,尤其是那些沒根據的謠言,不要輕信。
對那些想要做試管手術的準爸媽來說,慎重考慮並做好充分準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