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也歡迎你關注@追夢破孩兒,與你一起攜手育兒之路!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怎麼辦?這其實一直都是比較有爭議的話題,有的家長主張不打回去,因為打人不好;也有家長認為就是要打回去,孩子絕對不能吃虧。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們應該怎樣處理比較好?
幼兒園也是個小社會,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些家長和老師可能覺得,才幾歲大的孩子,心思單純,天真無邪,孩子之間「打打鬧鬧」都是常態,不能算「欺負」。但美國學者們長期調查後發現,即使是在幼兒園,孩子依舊有「被欺負」的風險。
平時孩子偶發性的衝突,造成的爭吵甚至是身體上的衝撞,還是屬於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正常行為。
欺負者往往比被欺負者要來得高大、強壯,他們習慣於通過「控制他人」來獲得內心的成就感,並覺得這是一件可以拿來炫耀的事情。
因此,對於被欺負者,有些家長建議孩子打回去。
我們先看看如果「打回去」可能造成什麼後果
1. 被打的孩子遭到更嚴重毆打
往往愛打人的孩子都是特別容易被激怒的孩子,被打的小孩如果還手,很可能進一步激怒打人的孩子,遭到更嚴重的毆打。
2. 打人的方式被孩子視為解決衝突的方式
如果鼓勵孩子被打了就打回去,孩子也可能會覺得打人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手段。孩子很難分辨什麼情況下該用這種方法,什麼情況下不該用。如果他們有弟弟妹妹,他們也極有可能在和弟弟妹妹發生衝突時打他們。
3. 兩個孩子都受到嚴重身體傷害
被打了打回去很可能變成一場嚴重的打架,誰能保證在這個過程中不給對方造成意外傷害呢?但讓孩子默默忍受更加錯誤。"逆來順受"是我們傳統思想中的"毒藥",如果孩子從小受欺負不敢反抗,或者覺得自己不應該反抗,他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在他成長過程中會遭到越來越多的欺侮。
有些家長認為,與其「打回去」,不如給孩子不被欺負的強大氣場。
1.向欺負者大聲說不
告訴欺負者「你這樣的行為,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行為」,不要容忍順從。「你們打我是不對的」,「搶我的東西也是不對的」堅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慌張,施暴者很多內心很「慫」,你足夠堅強,他們會產生動搖,「這個人並不好惹」,不再來打擾你。
2.出現情況要及時跟他人求助
做孩子堅強的後盾,告訴孩子「幼兒園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定要及時和爸媽說」。平時也要多留意孩子的行為是否有異常,做個有心人。加強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3.教會孩子能識別侵犯,自我保護
想要識別侵犯,首先得讓孩子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權利,哪些是別人的權利。規則意識很重要。你的東西別人不能碰,但同樣的東西未經允許你也不能隨便拿。你不能打別人,但別人也不能打你,尊重是相互的。
衝突構成了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身為父母,我們應相信孩子有處理好問題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要給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氣和資本。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不被人欺負是一種氣場。打回去,不是教唆孩子錙銖必較、以暴制暴,而是幫助他們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