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效率為王的時代,尼採認為「曲則全」,老子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2020-12-20 子說新語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常識。

老外做了一個試驗,讓3個小球從同一高點循著三條軌道落到起始點斜下方的底部某點,其中一條軌道為直線,直接連接了起始點和終點,一條軌道是一條平滑的圓弧,還有一條是比較陡峭的弧線。

試驗結果出人意料,處在直線上的小球,是最後達到終點的那個路徑。

人們總是希望直接高效地達成心願,然而「曲折的道路」常常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蟬鳴一夏,因為蟄伏了好幾個四季;曇花一現,因為等待了整個白晝。尼採說,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

孔子說,欲速,則不達。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

欲過籬笆者,必選矮處。滾滾先前的時代車輪,總是先從陳舊事物身上碾過。拆遷之前的老屋原來比周邊的房子更加破舊,更加現代化的大樓卻在此處拔地而起。陳舊的事物,因為發展的步伐,採用了更先進更現代化的技術。

低洼的地勢,不斷地吸納涓涓細流,反而更快地充盈起來。一江春水向東流,海不厭深,足納百川。這就像那些謙下的品質,虛心求教,終於成為知識最淵博的那一位。

於是,老子說,窪則盈,敝則新

玉子屋的菅原勇是日本外賣之王,他成功的方法超級簡單,就是採用「單一菜單」,一天只賣一種便當。

「單一菜單」實現了大規模批發採購,增強了與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在保持新鮮優質食材的前提下,降低了採購成本;日本的便當多為飯菜分離,「單一菜單」利用統一的配菜模式,使成品製作效率提高了30%;在配送環節,「單一菜單」實現了區域間的靈活調劑,不僅按時將便當送到顧客手中,還把便當廢棄率控制在0.1%以內,大大降低了耗損。

就這樣,處處「精打細算」的玉子屋,以比同行的主力便當便宜20到30日的定價,實現了便宜又好吃的目標。

便宜又好吃,促使訂單不斷增長。玉子屋的便當每日訂單高達13萬份,年營收超過180億日元,直接將菅原勇送上了「日本外賣之王」的寶座。

單一菜單,發揮出「少即是多」的力量!

無獨有偶,森岡督行以「一冊一室」的理念,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銀座,開設了一間15平米書店。一周只賣一本書,卻能在網購書、電子書盛行的年代裡,成功逆襲。

一室一冊,提高了讀者選書效率,綻放出獨特的力量!

某電視劇裡,男主角為了追求女主角。逛街時,當女主角表示喜歡商販攤位上的精緻瓷器時,他便買下攤位上所有的同款瓷器,然後打碎全部,只留下一件瓷器,送給她,並說: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了。哄得女主欣喜不已。

男主通過「少」形成了稀缺和珍貴,得到了女主的芳心。

人們總是希望多多益善,而「少」卻往往能爆發出更加令人驚嘆的力量。

於是,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觀察,在總結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用充滿了辯證的思想,闡明了事物相互轉化的道理。

《老子》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第二章裡,老子通過列舉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系列事物,揭示了事物相互對立和相互依存的普遍形式,在本章裡,則側重矛盾轉化的問題。

世人貪多務得、急功近利,卻往往事與願違。

那麼,我們是不是從事任何事情,是不是曲折一些,謙下一些,簡略一點,才是最佳的選擇呢?

其實不然!

「曲或全、枉或直,窪或盈,敝或新,少或得,多或惑」。都只是我們實現目的的過程形態,對實現目標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規律,才是核心。

蘇轍說,「聖人動必循理,理之所在,或曲或直,要於通而已。通故與物不迕,不迕故全也。」意思是說,聖人行動必然遵循道德規律,合理的可能是直的,也可能是彎的,只要能夠合理地達到目的即可。合理地達到目的與事物不存在矛盾的,所以能保全事物。

只有時時刻刻遵循規律行事,我們才能達成所願。故而,老子說,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這就是老子在本章中揭示的第一個理念:抱一守道,即永遠遵循規律來辦事。

當然,除了抱一守道的理念之外,老子還在本章裡提出了另一個觀念。由於「自見」、「自是」等說法,將在第二十四章裡再次提到,因此,我們先賣個關子,到參讀第二十四章時,再來揭曉老子闡述的另一個理念。

相關焦點

  • 尼採與老子為什麼可以相提並論
    老子說「道大」,因為它無處不在,可以是無窮大,但是它和域中四大的其他三大不一樣,它不是一種物理概念,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無法捉摸,卻可以造就現象界的天地王(王代表人),可謂大矣,但是因為是人在闡釋這一切,所以它最終還要回到人對它的闡釋上,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表示人認為道是按它本然的存在方式存在的。所以,道既是萬物的本原,又包含在作為現象、個體的萬物之中這樣的觀點才會被人接受。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曲則全」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 67帛書《老子》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西漢·司馬遷《史記》: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多明也。
  • 衛哲:存量時代,效率為王
    大和快的背後,是效率。今天創業者一定要有更好的效率意識,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是加速自殺。存量時代,效率為王。 以下為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作者丨竇悅怡編輯丨韋龑存量時代,效率為王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效率提升。為什麼此時此刻,我又把這個話題提出來?
  • 根據周易臨卦,方可解透《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
    從內容看,似乎前後兩章有連貫性,其實主題是不同的,主要有兩方面區別:1、從《周易》看,《道德經》第24章對應《蠱》(帛書易寫為箇)卦,老子理解其為個體行為;第22章對應《臨》卦(帛書易寫為「林」),老子理解為群體行為中應保持的原則。
  • 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聃,生卒年月不可考,其生活的時代約在春秋未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曾經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因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周朝的圖書典籍。據說當時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曾向他學習過周禮。
  •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也是一種圓滿,這是大智慧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圓滿,這就是大智慧古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曲則全,不滿則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的核心叫做聖人抱一。說的也正是很多事物,不必太過於強求圓滿,有的隨後一件事情,適當的缺乏一些倒是一種真正的完美。在聖人抱一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認識自己的時代,給「當代是什麼」以本質規定性,歷來被認為是哲學的主要任務。但按照德國當代哲學家維爾納·馬克思(Werner Marx)的說法,又只有極少數極富創造力的哲學家才能勝任這項任務,「其他人,即『參與哲學活動的人』,當然包括我,具有下列功能:他們首先應該保持使傳統思想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傳統思想曾代表過一個時代,從而能在沉思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將導向一種新的哲學思想。
  • 梳理老子部分經典排比句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六對否定反問加強肯定語氣!思想與行動不能分離!專注度要像嬰兒一樣!清除慾念沒有任何瞎想雜念!服務社會治理國家不能有個人私心!機會機遇的出現能及時抓住把握!各種利好誘多都能克制情緒不衝動!做到這些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向道靠近,做到了就是玄德,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想要靠近道是不平凡的,也讓我感悟到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被時代遺棄了的尼採尼採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當然,「哲學家」只是一個死後的諡號。他活著的時候,遭際並不比荷爾德林或梵谷好多少。可以說,尼採是一個生活失敗的人,他幾乎沒有什麼事業。如果說黑格爾的哲學語言晦澀難懂,源於其神秘的絕對精神和睿智的辯證思維;那麼尼採的哲學難懂,在於這名哲人超前的眼光和直白大膽的敘述——他的大多數書籍都是寫給自己及同伴的。尼採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他厭惡平庸,厭惡與庸眾同泉共飲!他要像疾風一樣,與雄鷹為鄰,與白雲做伴,與太陽為友。他告誡自己的反對者、庸眾以及一切吐唾的生物。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在海德格爾之前的尼採也曾想過要克服形上學,也就是要克服哲學傳統中的理性方法。海德格爾在寫他的《存在與時間》時,認為克爾凱郭爾更重要,但後來他認為尼採更重要,他因此出了《尼採》十卷本。尼採的中心思想是權力意志。海德格爾要克服形上學,尼採要克服理性傳統,但海德格爾又要克服尼採,這樣就越來越徹底。在海德格爾看來,形上學是主體性的形上學,人的主體在中心。
  • 遊戲:從赫拉克利特到尼採
    ——若你認為存在永恆不變的實在。如果你喜歡認為,在生成的汪洋大海裡會存在一塊堅實的存在之地。你就大錯特錯了。尼採的思想表現了一種辯證思維:一切都在發展,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過程,無休止地從低級上升到高級,除此以外,辯證法不認為世界上還有其他東西。《共產黨宣言》裡也有這樣一句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然而,尼採獨到的思想與精深的見解是什麼呢?
  • 《道德經》中的「曲則全,枉則直」是什麼意思
    我以前講過,《道德經》的章節和順序不是老子排列的,而是後人按自己的觀點整理的,所以我們就得打破章節的框框,用宏觀的思路來領悟老子的思維模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到底是什麼意思?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他承認尼採是哲學家,「一個與當時仿佛佔優勢的政治、倫理潮流有意識對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著有兩大卷《尼採》(1961),由1930年代的講義陸續補充而成,稱尼採為「形上學思想家」。他認為,尼採的「強力意志」提出了「哲學的基礎問題」。雅斯貝爾斯著有《尼採:其人其說》(1935)一書,他寫這本書是為「消除假象,以便保留這位或許是迄今最後一位偉大哲學家的先知式意義」。
  • 《道德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一種圓滿,這才是曲則全
    《道德經》: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的去揣摩,在我們之前也聊到過在22章中,聖人抱一說到過這樣一個道理,曲則全,枉則直。同樣在聖人報一中,最後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成全而歸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怎麼能是一句空話呢?對於辯證對立統一的規律,只能誠心誠意的去遵循,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自然之道。
  • 尼採:一個被認為是「瘋子」的人,預言了戰爭的到來
    一個偶然的機會,尼採讀到了叔本華的書籍,了解到了叔本華的無神論和反理性主義,他隨之意識到歐洲文化的落沒,並認為那是「頹廢的文化」。尼採的哲學除了受到古希臘文學的影響,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音樂。他在大學期間,瘋狂的喜愛上了華格納的音樂,而且總是造訪華格納,就像他自己說的,「沒有華格納的音樂,我就不可能熬過我的青年時代。當一個人想要擺脫難以忍受的重壓時,他需要大麻。唔,我需要華格納。」
  • 尼採:一個被納粹希特勒利用的維護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代言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每一種學說都離不開它所在的社會背景。所以在研究歷史時,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切入會我們很容易了解一位人物提出這個學說的目的、作用與結果。尼採的理論就成型於這個時期,受歷史的發展與局限,他的理論學說多是反映了這個時期的主要發展趨勢。
  • 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說到這樣一本書,人們把它譽為「萬經之王」,那就是包含了,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的《道德經》。《道德經》對於我國的哲學,科學,宗教這些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的古代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態度。
  • 尼採:這種行為會導致一個人越來越虛弱,腦力勞動者要特別注意
    尼採:這種行為會導致一個人越來越虛弱,腦力勞動者要特別注意尼採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語文學家、詩人、作曲家、評論家,代表作有《偶像的黃歡》、《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 感情關係裡,曲則全,委屈則不全
    老子《道德經》中講「曲則全」,如何理解呢?就像月牙狀態的月亮,因為有了最初的殘缺,才逐漸有了最終的圓,倘若不缺,如何能圓滿呢?也如人與人的情感,最初彼此不了解,通過接觸後逐漸形成了解,建立感情,直到這段關係有個圓滿結局,這同樣是從缺到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