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2020-12-23 大漠侃人文

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聃,生卒年月不可考,其生活的時代約在春秋未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曾經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因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周朝的圖書典籍。據說當時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曾向他學習過周禮。

後來,他見周王室衰微,就棄官而去,路過函谷關時,應關尹的請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最後成為隱士。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子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在先秦時期創立了道家學派,其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在我國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中。《老子》一書雖然僅有之五千言,但文約義豐,包含著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哲學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地提出哲學宇宙論體系的著作,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政治鬥爭策略的著作。

老子策略思想的總的原則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以柔弱勝剛強」呢?老子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鬥爭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認為不論在政治鬥爭還是軍事鬥爭中,都必須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不先發制人,不輕敵盲動。只有「不敢為天下先」,才能「成器長」。這也就是以守為攻的策略。

二日:「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老子》認為要做到「柔弱勝剛強」,切忌與強大的敵人作硬碰硬的鬥爭,必須與敵人作迂迴曲折的鬥爭,所以它又提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的策略。這就是一種迂迴的鬥爭策略,是在鬥爭中採取先讓一步,用以引誘敵人、蒙蔽敵人,然後打擊敵人的做法。這種策略思想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三日:「以曲求全、以屈求伸」。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敞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篇》)。只有曲、枉、窪、敝、少,才能達到全、正、盈、新、得。《老子》主張弱者要戰勝強者,必須採取以曲求全、以屈求伸的策略。

相關焦點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和老子的霸氣
    《老子》中的逆轉性思維,是最為豐富的,那些「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膾炙人口的語詞,最早就是老子的創造。老子的思想,特別推崇柔弱,這又是一個反轉性思維,老子認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可以攻擊堅強的,卻沒有一個可以超過水的,因為水滴石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可是這樣做有多高難度!
  • 《大秦賦》:嬴政的治國策略則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但是,成蛟被殺之後,趙姬太后和呂不韋阻止大王順利親政,因而嬴政迅速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華陽太后化幹戈為玉帛,重新重用羋姓一族,後來更是讓羋啟擔任丞相一職。同時,他還利用羋啟楚國貴族的身份,充當說客來到郢都,從而不費一兵一卒,破壞六國合縱。
  • 柔弱並不是軟弱,有時候我們需要以柔克剛
    老子《道德經》最早的以柔克剛中也有注釋:像水一樣好。水對萬物有益,不打架。它對所有人都是邪惡的,所以它不僅僅是道。居安思危,心地善良,言行一致,信任他人,善治天下,行善能幹,順境而行。我沒什麼好對付的。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現代性,並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這與老子思想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有關。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生長而不居功,又能夠洗滌群穢,涵容萬物,體現出最大的包容性。
  • 老子解讀:老子的愚民政策,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還是老子的政治論,主要論述他的愚民政策。老子提出這個政策是有其歷史背景:1.奴隸社會只有奴隸主有學習文化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勞動人民沒有這個權利。所以,奴隸社會就是愚民制度。老子主張無為,既要取消不平等的階級制度,又要取消奴隸主獨佔的文化教育,使社會回到無知無識的原始時代。2.老子認為文化知識是鬥爭動亂所使用的工具,所以主張徹底消滅它。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弱非軟弱,以柔克剛,外面柔弱,內藏剛強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堅強是死亡的標誌,柔弱是生命的標誌。我明白,老子的話大意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得僵硬了。樹木花草活著的時候形體是柔軟、脆弱的,死後就變得幹硬、枯萎了。由此就可以得出結論說,堅強是死亡的標誌和特性,柔弱是生的標誌和特徵。在這段經文中,老子根據了活的生命個體與植株具有柔韌、軟弱的特性,而死亡了的個體和植株具有堅硬、枯乾的特性的現象。
  • 31個道德經實用人際關係策略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作者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
  • 老子經典名句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老子「上善若水」的出處,相傳跟孔子拜見老子有關。孔子很早就聽說老子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學問家,就計劃著去向老子求教。據《史記》記載,孔子一生總共拜見過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約在17歲,第二次在33歲,第三次是在53歲。每次都是孔子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只好請求老子指點迷津。「上善若水」的故事發生在孔子第二次拜見老子之時。當時,已到而立之年的孔子又一次遇到新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準備再次去求教老子。
  • 老子說柔之勝剛
    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也是老子的智慧」天下莫柔弱於水「水就最柔弱的那它也是最強的,今天 我們要學的就是水性,我們還是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吧?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這樣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能勝強),以其無以易之也(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 老子:一個人再軟弱,也不能向3件事低頭,當心福氣慢慢消耗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老實人在這個社會上越來越沒有地位,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子說,一個人善良過頭了,福氣會越來越少,就算再老實,也不能在這3件事上軟弱。1、當家人受到侮辱時很多老實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特別懂得關心別人。哪怕自己過得很苦,只要家人過得好,自己就開心。
  • 老子的辯證法:辯證否定原理——正言若反
    大家好,老子貴柔、尚弱的辯證法在尋找事物和概念的對待關係時,蘊含著對辯證否定觀的深刻認識。這種思維方法是通過對否定方面的肯定實現對肯定的肯定,或者說是由肯定「負」的方面從而保存「正」的方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老子的「正言若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在這裡有兩種含義:其一為相反或對立。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即它自身的否定方面。也正因為有否定方面,所以才顯現出了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只有通過否定方面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來。用公式表示即「A不是A」說明「A是A";或「A是A",說明「A既是A又不是A"。
  • 《道德經》:以柔克剛,四兩可以撥千斤
    這是老子對「以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法原理的闌釋,意思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驅使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可以滲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好處。不言的教誨,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 跟老子學安身,跟莊子學安心!
    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知道強大的好處,而自己寧可出現在軟弱的位置。水性至柔,故能馳騁天下,風氣至柔,故能深入無阻。柔能克剛,是智者為人處世中的一種策略,以柔克剛,是智者為人處世中的一種妙計。柔中帶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智者為人處世的正宗。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為什麼會有人把老子看成謀略家
    本章一開始,老子就用一系列排比句,藉助開合,強弱,興廢,予奪四組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物極必反,強極必弱,盛極必衰的客觀規律。所以說本章老子所講的並不是謀略和技巧,更不是陰謀和詭計,而是在給我們論述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完全屬於道的範疇,並非術的範疇。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不爭」是老子重要的思想主張,其由來便是在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天下紛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對此老子是極為不滿的,因此提出「不爭」的思想主張,也成為了其核心思想之一。
  • 老子云:剛者易折,柔則長存!
    《老子》中亦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善於利用萬物而不露鋒芒,能包容萬物而不刺,它是世界上最柔的東西,也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試想一下,什麼東西在水面前能安然全存?天下萬事萬物,歸根到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剛。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老子和孔子的經典對話:孔子說:「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宣揚仁義道德。」老子說:「所謂仁義,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