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聃,生卒年月不可考,其生活的時代約在春秋未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曾經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因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周朝的圖書典籍。據說當時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曾向他學習過周禮。
後來,他見周王室衰微,就棄官而去,路過函谷關時,應關尹的請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最後成為隱士。
老子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在先秦時期創立了道家學派,其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在我國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中。《老子》一書雖然僅有之五千言,但文約義豐,包含著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哲學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地提出哲學宇宙論體系的著作,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政治鬥爭策略的著作。
老子策略思想的總的原則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以柔弱勝剛強」呢?老子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鬥爭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認為不論在政治鬥爭還是軍事鬥爭中,都必須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不先發制人,不輕敵盲動。只有「不敢為天下先」,才能「成器長」。這也就是以守為攻的策略。
二日:「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老子》認為要做到「柔弱勝剛強」,切忌與強大的敵人作硬碰硬的鬥爭,必須與敵人作迂迴曲折的鬥爭,所以它又提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的策略。這就是一種迂迴的鬥爭策略,是在鬥爭中採取先讓一步,用以引誘敵人、蒙蔽敵人,然後打擊敵人的做法。這種策略思想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三日:「以曲求全、以屈求伸」。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敞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篇》)。只有曲、枉、窪、敝、少,才能達到全、正、盈、新、得。《老子》主張弱者要戰勝強者,必須採取以曲求全、以屈求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