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向來冷清的翻譯界,突然傳來幾則令人興奮的消息。10月16日,重慶市武隆區舉行了在仙女山風景區中建造「巴蜀譯翁亭」的揭牌儀式。巴蜀譯翁,是著名德語翻譯家楊武能教授的晚年自稱。他1938年出生於重慶武隆,畢生從事德國文學翻譯和研究,不僅翻譯有《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魔山》《格林童話全集》等暢銷多年的名著,還出版了多達11卷的《楊武能譯文集》,以及《歌德與中國》等多部學術專著。2018年11月,經中國譯協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正是基於楊武能的上述學術成就,重慶市武隆區政府,特決定建造「巴蜀譯翁亭」以示褒獎。在風景區為翻譯家建造一座亭加以勉勵,無疑是好的舉措。揭牌儀式當天,有25位世界華人文藝家與會,更凸顯出人們對翻譯事業的關注與敬重。
無獨有偶,17日在青島海洋大學,又舉辦了建立「林少華書房」揭牌儀式。林少華是著名日文翻譯家,他曾翻譯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43部作品,以及其他日文作品90多部,僅上海出版他的村上春樹譯作,就累計發行多達1200多萬冊。參加「書房」揭牌儀式的,除國內知名學者外,還有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這一舉措,無疑充分肯定了林少華教授,不僅在文學翻譯上,還在促進中日友誼上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我還回憶起去年秋天參加在浙江大學舉辦的成立「中華譯學館」盛典的情景。該館除了開展翻譯科研、舉辦翻譯講座、出版翻譯專著外,還廣泛徵集收藏海內外翻譯家的譯作、手稿、書信、圖照等史料。這在國內譯界,又是一項創舉。凡此種種,都令人產生既欣慰又感慨的諸多聯想。
首先,譯界眾人多年來籲請社會重視翻譯工作的呼聲,已受到社會上更廣泛的關注和響應。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交往的日趨密切,翻譯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為了提升國家軟實力,特別是開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需要,更使得翻譯工作,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不僅要提升「大語種」,還要拓展「小語種」;不僅善於溝通,還要提高話語權。廣大翻譯工作者肩負著時代賦予的光榮任務,必須努力以勤懇敬業的新成果,回報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和期盼。
其次,精神產品的生產,同樣需要樹立工匠精神。翻譯工作,是一種其成果供他人消費的智力勞動。既是勞動者,就必須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備嚴謹的工匠精神,力求自己的勞動成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要像翻譯家楊武能、林少華那樣,為翻譯事業終身奉獻、鍥而不捨。當前要注意區分和正確對待翻譯領域出現的某些新現象。由於市場需要和數位技術發展,當今翻譯市場上出現了快餐式翻譯和人工智慧翻譯。這是翻譯在傳播領域中出現的新事物。它有它的特點和特定環境的需要。市場既有需要,就應允許存在,讓不同要求的翻譯各行其道,由消費者各取所需。但這種翻譯新形態,絕不能替代嚴謹的學術翻譯,尤其是替代不了富含藝術想像力的文藝翻譯。所以在翻譯界倡導工匠精神,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我們對翻譯事業還有幾點期望。現在重視翻譯,有了進展是好事,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繼續給予關注和研究解決。諸如設立國家翻譯獎、提高翻譯實際報酬、規範翻譯市場管理、嚴懲翻譯抄襲剽竊、完善網絡翻譯法規、加大培養高端翻譯人才、建立翻譯資料庫和開展比較語言研究,等等。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各司其職、先易後難,爭取創建新時期我國翻譯事業新局面。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