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給BB安全感覺

2020-12-23 搜狐網

  媽媽幾分鐘的消失,惹得寶寶當了兩星期的小尾巴,因為寶寶對媽媽的信賴感、安全感被打破……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安全感。對嬰幼兒來說,安全感主要來源於父母,更確切地說,來自於對父母依戀關係的建立。

在一般情況下,這種依戀關係使得寶寶知道自己是受保護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裡尋找安慰和保護。有時這種依戀關係受到威脅,寶寶的安全感一旦被破壞,寶寶就會煩躁、不安、整天粘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原因,沒有想辦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主要表現出來就是哭鬧,比任何時候都粘著父母。

  幾分鐘的消失,兩個星期的不安

  我自己曾記錄到這樣一件事:在女兒2歲7個月19天時,我到託兒所接寶寶,帶了紅棗讓她分給教室裡的小朋友吃。後來老師提醒我要交託費了,我就招呼寶寶去辦公室,但她忙著分派,沒有應我。我想想幾分鐘就回來,就對老師打了聲招呼,出門到辦公室交費去了。

  幾分鐘後我從辦公室出來,見到了這幅情景:女兒眼淚汪汪地站在教室外,老師在勸說她,老師身後,一大幫小朋友都趁機跑了出來。女兒見到我,飛奔過來抱住我的腿,委屈得大哭。我當即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沒有跟她打招呼,在她玩得正高興、正盼望我帶她回家時,我突然消失了,她以為是我丟下她不管了。她有被拋棄的感覺。我忙著跟她解釋、道歉。她止了哭,我以為事情就過去了。

  但沒想到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女兒就變成了我的小尾巴,我走到哪個房間她都跟著,連我上廁所她都要叫幾聲,確認一下我是否在裡面。她對分離的忍受力突然下降,連爸爸去上班都會惹得她淚流滿腮。我意識到是那天的突然分離讓她習得了這個經驗:媽媽會突然消失。她一直後怕,所以對依戀非常敏感。她不厭其煩地問我:「媽媽你今天出去嗎?」只要一看到我照鏡子她就馬上警惕起來,審視我是否會消失。有一天她一回家就又問我是否要上課,我像平時一樣照實說要上課。結果這下糟了:她立馬撲到我懷裡,要求我抱,眼淚含在眼眶中——這可都是平時不會出現的呀!我整整抱了兩個小時,直到最後一秒才不得不把她放下。伴著她的哭聲走下樓,走了好遠,好像還聽見她的哭聲,擾得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在我們的安撫下,她對分離漸漸沒有那麼恐懼了。但這件事對我的教訓是深刻的:孩子是在不斷經歷的經驗中習得知識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他(她)學習的對象,有時成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都會讓孩子有一種新的經驗和體驗。

  家長要注意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知道這些是由什麼引起的,然後根據情況加以糾正或強化。如果我沒有察覺女兒這兩個星期的哭、鬧和粘人都是由那天我的行為引起的,很可能會認為她是無理取鬧,因此會對女兒沒有耐心、發火,那樣只能強化女兒的恐懼感、不安感。

  讓寶寶正視分離的痛苦

  有一位母親要出國半年,她心裡很捨不得3歲的女兒,但又怕女兒知道她要走後會哭鬧不休,所以一直對女兒封鎖消息。女兒問她為什麼要準備行李包,她說是幫一個阿姨收拾東西,連打電話通知朋友出國消息都得趁女兒不在房間。她走的那天煞費苦心地讓女兒跟著外婆去買最喜歡的玩具。等女兒回來後,發現媽媽和行李包都不見了,她嚎啕大哭。等這位母親從異國他鄉打電話回家時,電話線那端的哭聲差點把她拽回去。等她出國回來,發現女兒再也不願意到商店,對她說的話總要加一句:「媽媽你是不是又像上次一樣騙我?」媽媽很傷心,覺得自己為女兒做了一切,但到頭來女兒不相信自己了。

  我們可以理解這位母親這樣做的心情,但真的愛孩子,一定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如果母親自己都逃避分離,怎能讓孩子正視分離?這個事件也許會在一段時間裡讓孩子從安全依戀關係轉為不安全型依戀關係。當然,這位母親回國後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後,孩子可能又會轉變為安全型依戀。

  這位媽媽也許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先把自己要出國的消息告訴女兒,也許女兒開始會不高興,但媽媽可以通過反覆說明讓女兒接受這一現實;媽媽還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自己要去的那個國家,把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說明;幫孩子制訂一個計劃,安排「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如到其他小朋友家去玩等;把自己回來的時間告訴孩子,還可以問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禮物,讓她期待著媽媽回來的日子。

  媽媽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送,雖然孩子可能會哭,但她用哭發洩了自己的情緒,而且由於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她能夠較好地面對媽媽出國的日子。

  分離其實是寶寶最早體驗的痛苦之一——分娩過程其實就是與母體的分離,寶寶從這時就開始體驗分離的痛苦。母嬰依戀形成後,母親出門、上班等分離,讓寶寶更頻繁地體會分離的痛苦。在這個體會過程中,寶寶學會具有各種情緒,並且逐漸學習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分離,只是在分離時母親要更有技巧。

  寶寶依戀關係和安全感的建立是個緩慢的過程,但破壞它卻是非常容易的,寶寶的安全感有時非常脆弱。父母要保護和維持寶寶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寶寶才會信任他人。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提出:嬰幼兒在生命的頭兩年裡,最重要的一個心理命題是信任對不信任。這個命題如果完成,孩子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並且在青春期和成人後都更容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這個命題沒有完成,孩子會很難與人相處,常常缺乏對人的信任,在成長中、成年後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際關係。  

  依戀關係及其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對嬰兒依戀的類型進行了長期研究,他及同事考察了大量嬰兒在陌生情境下的反應,據此把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A型孩子對母親是否在場不在意,對母親的離開和回來也沒有特別的反應,他們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親的安慰一樣;B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時表現出更強的探索陌生環境的傾向,對與母親的分離表現出苦惱;C型孩子一方面對母親的離開有較高的分離焦慮,但另一方面母親回來時又拒絕母親的安慰。這類孩子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據學者們研究,大多數孩子都屬於B型依戀,這是一種安全依戀,是嬰幼兒與照料者之間正常依戀關係的反應,孩子對母親有一種信任感;A型和C型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A型孩子沒有和照料者之間建立真正的依戀關係。

  這三者依戀關係是可以相互改變的。寶寶在一段時期內表現為不安全依戀,到後來由於母親的細心呵護,轉變為安全依戀。但也可能會從安全依戀轉變為不安全依戀。這個變化一般是在寶寶12-19個月期間發生。一些事件的發生會促成這種變化。

(責任編輯:騰雲)

相關焦點

  • 解決家長和孩子的分離焦慮,相信這篇文章應該對你有幫助
    當時答應大家再寫一篇關於孩子開學之後,家長和孩子所面臨的分離焦慮問題。原本是準備自己寫一篇,但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加拿大的焦慮症組織 anxietycanada.com 在官網上製作了一段中文的關於入學階段家長和孩子分離焦慮問題的動畫視頻,以及給出了很詳細的文字建議,基本涵蓋了我們之前想說的內容。
  • 孩子的死亡焦慮來自分離焦慮
    關鍵詞:死亡焦慮 分離焦慮當孩子內心開始對死亡感到焦慮,會對媽媽說:「你會死嗎?」「你死掉會不會忘了我?」,這類對死亡焦慮的話經常會掛在嘴邊反覆的問,行為舉止可能更黏人了。這個現象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因為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在五歲之前,他是沒有對死亡的概念的,他內心最擔憂的是跟媽媽分開,這個叫做「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嬰兒跟母親之間會產生的焦慮體驗。媽媽一離開,孩子就會哭鬧,或是不安。
  • 分離的焦慮
    而寶寶最近比較黏人,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都會給寶寶以身體接觸的回應,會讓他緩解這種焦慮,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否則他就會不斷的用哭泣來表達。就像今天獨自開車,雖然有他外祖母同行,認人,我要開車趕回家給娃兒舅舅做中午飯,沒法在第一時間給寶寶回應後,因此他不斷通過哭泣表達,就好像我一撒手,這個世界就不要他一樣。
  • 【群案例分析】分離焦慮與孩子的安全依附類型
    你們因我而來,我們因你成長!有一天,如果你發現孩子變得更加「粘人」,或者看到你回來不理不睬,甚至看到你回來拒絕與你接觸,你可能會感到疑惑,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在我們的群裡,也經常有麻麻遇到類似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借著一個案例,一起來看看孩子對分離焦慮不同反應與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有什麼聯繫。
  • 如何陪伴孩子應對分離焦慮
    每年這個階段,我都會接到很多媽媽的諮詢——如何應對小朋友們的分離焦慮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什麼是分離焦慮以及我們怎麼提前做好準備。分離焦慮絕不僅僅存在幼兒孩子身上。我們看看小朋友剛入園那幾天揮淚送別的家長,或者是恨不得把幼兒園的欄杆掰斷,拿著手機屏幕想每分每秒都把孩子的喜怒哀樂錄下來的家長們就知道,分離焦慮也在我們成年人身上發生。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分離焦慮呢?本質上講,人都是渴望情感聯結和確定性的。這兩者都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基本生存需要。
  •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原因
    文章前面我們說到,怎麼看待幼兒分離焦慮期和父母怎麼對待幼兒分離焦慮期。那幼兒分離焦慮期的原因是什麼呢?分離焦慮,是一種安全依戀的表達,依戀關係也有幾種類型:安全型、反抗型和迴避型。安全依戀型的幼兒,媽媽在場,他就感到足夠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媽媽離開時,幼兒明顯會表現苦惱,回來時也會平靜下來。反抗型依戀:也稱矛盾型依戀,對依戀對象,是矛盾的,媽媽離開時,表現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但媽媽回來時,既尋求媽媽的接觸,又抗拒,也不容易平靜下來。迴避型依戀:和他人沒有明顯情感鏈結,媽媽在場和離開對孩子沒有太大影響。
  • 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許多孩子都會遇到分離焦慮問題,令這個問題讓很多家長非常不知所措,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最經常遇到這個問題的情況時是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嚎著,拉著這父母的衣角,這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那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常常出現在上幼兒園時期。不僅是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媽媽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呢?我們先從孩子和媽媽的依賴和依戀關係上來講起。因為依戀關係具有雙向性,因此,分離常常體現在媽媽和寶寶兩者的關係上,而不是單方面。
  • 孩子的「分離焦慮」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關於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其實很多父母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知道孩子如果不願意與照顧她的大人分離,離開的時候會哭鬧不止等等,這些現象就是分離焦慮的症狀但是大家可曾了解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呢?有這些表現是不是就是不正常的呢?
  • 分離焦慮:家長處理好分離時刻,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成長
    但是,在生活中卻難免會有不得不分離的時候,例如孩子離開媽媽去上幼兒園,媽媽工作出差需要、父母離異等等,當孩子情感上的這種安全滿足被打破,孩子就會因為要和媽媽分開而感到恐慌,因為此時的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情感依託,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讓孩子出現焦慮情緒,孩子會變得害怕沮喪,然後用哭鬧的方式表達出來。
  • 如何緩解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幾乎是每一個入園孩子必經的正常過程 每個孩子的適應狀況都不太一樣,通常分離焦慮會持續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但也有分離焦慮可能會反反覆覆持續一年,甚至更長。如果孩子哭鬧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且沒有緩解的情況,那就需要引起重視,和老師一起找找具體的原因。
  • 兒童的分離焦慮及其帶來的危害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 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 如何應對母嬰分離焦慮?80%媽媽的做法只會讓寶寶更焦慮
    以下是乾貨↓↓↓1 什麼是分離焦慮即嬰幼兒與某個人(一般是媽媽)產生親密的情感聯結後,在要與其分離時產生的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1.小月齡寶寶階段一般在6~7個月時,寶寶就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的徵兆,通常在10~18個月時,分離焦慮現象會達到最高峰。
  • 「分離焦慮」焦慮的是孩子?其實還有比孩子還焦慮的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心裡竟然有一些孤單,不舒服、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平時女兒在家都是嘰嘰喳喳,家裡都是熱熱鬧鬧的,雖然平時有些煩她,但是心裡還是美滋滋的,女兒不回來家裡一下冷清不少、吃飯都不香了。分離焦慮往往焦慮的都是父母通過幾次實驗我發現孩子在離開家長得十幾分鐘會用盡各種辦法哭鬧、撒嬌,試圖利用家長得焦慮來達到不和家長分開的目的,當家長狠心離開,孩子也就哭鬧十多分鐘、最多半個小時就好了。
  • 開學了,兒童的分離焦慮也開始了
    家長們也非常焦慮,在周一,我就接到了好幾個家長的私信,想了解關於幼兒去學校分離焦慮的情況。因此,我們就來聊一聊在兒童有分離焦慮後,我們的行為有哪些是可以幫助到他或者更影響孩子的焦慮的。父母說以下這些話,並不能幫助孩子開學降低分離焦慮NG1.不能哭其實阻止孩子有情緒,不是很明智的方法。
  • 寶寶的分離焦慮,記住這幾招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顧他的人分離時,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是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而使自尊心受損時所形成的-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 分離焦慮每個孩子都有,但入園前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同,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的程度也不同。
  • 如何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出現分離焦慮說明寶寶與寶媽形成了一種健康與愛的親密關係,也說明寶寶的智力發展。分離焦慮是寶寶出生以後要經歷的第一個難關,如果順利渡過這一難關,下一階段的發育任務就會水到渠成地順利完成。怎樣正確應對分離焦慮?
  • 快開學了,如何解決分離焦慮?
    孩子有這種表現就說明處在分離焦慮期狀態。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特指當孩子面對與媽媽或者主要照看者分離時,所體驗到的一種痛苦焦慮的情緒。孩子6~8個月左右時,會比較明顯地表現出分離焦慮,18個月時達到高峰,之後會一直持續並逐漸減少直到3歲。3歲後,當孩子面臨一些新的環境或壓力時,才會激發出他們的分離焦慮。比如:要去上幼兒園。
  • 育兒知識——分離焦慮
    堅持每次離開前和寶寶告別哦~如果寶貝哭鬧,拉著你不讓走,我們也不要焦慮哦,因為寶貝是能感受到家長的情緒,我們可以微笑著和寶貝說拜拜,可以讓家人拿東西轉移寶貝的注意力哦~說了拜拜我們就要出門了哦~不要「一步三回頭」,從而更難分離~寶貝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我們可以告訴寶寶回來代表的時間,必須尋找一個寶寶可以理解的方式,我們可以說:等到晚上天黑了就能再次看到媽媽、等到鬧鐘響了
  • 和你分離時,娃到底在焦慮什麼?
    當這個人離開自己時,孩子就會產生「分離焦慮」,但他們焦慮的到底是什麼呢?而寶貝的「分離焦慮」,也是這樣以偏概全的將無害的事物與可怕的聯想聯繫在一起。將媽媽的離開和不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從而導致特別焦慮。並以眼淚、哭鬧的方式將這種焦慮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