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理智的家長

2020-09-14 不服輸2020

每年一到教師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這事總是令家長們糟心。送吧,送多少,給哪些老師送;不送吧,擔心自家孩子被老師另眼看待。於是,在教師節前幾天,習慣送禮的家長就開始忙碌的準備禮物了,不想送禮的家長則四處打聽今年打算送禮的孩子多不多,只要有人不送咱就混得過去。


我是從來沒有給老師送過禮的。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早早就被論壇、微信群洗過腦了,一定要給老師送禮。什麼日子要送,給哪些老師送,送什麼、送多少,也都摸得門清。於是,在進入幼兒園小班之前的第一次老師家訪時,我們準備得很充分,給來家訪的老師精心挑選了禮物,最後的結果是老師根本不收,而且看的出那是真心的拒絕。從此,我對給老師送禮有了新的認知,事情沒那麼複雜,大部分老師不收禮,都是一幫要送禮的家長把這事給搞複雜了。我決定不跟風、不盲從、不再送禮,而是在孩子教育和教學上給予老師最大的支持和配合。現在孩子上初中了,我們一直堅持不送禮,最多也就買一支鮮花和一張賀卡,寫上祝福的話送給老師,也不去管其他同學送不送。


今年教師節前夕,學校提前就發了通知,嚴禁家長通過任何方式給老師送禮物、禮金,連賀卡都別送,班主任老師也在班級裡向孩子們傳遞了這一信息,孩子回家就說,今年教師節鮮花和賀卡也不讓送了,老師不收,我打算就跟老師說一聲教師節快樂就好了。

前幾天是教師節,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還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談「老師收禮和家長送禮現象」。對於家長送禮現象,李玫瑾教授認為:應像反腐一樣禁止家長送禮。

這個話題上了熱搜,閱讀量近百萬。我抽空看了這期節目,看完談談我對「老師收禮和家長送禮現象」的看法。

01 不要用道德的高度來要求老師不收禮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有教育和老師以來,學生都是尊敬師長的,學生在老師那裡學到了知識、徒弟在師傅那裡學到了本事,出於內心的感激,對老師和師傅進行回饋是人之常情。老師和師傅也是人,對學生和徒弟的辛勤付出,理應得到回報。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既然如此,老師的地位理應得到學生的感恩和回饋。只是由於當今家長送禮的初衷發生了改變,才導致老師收禮被人詬病。其實如果是小小的禮物和心意,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送給尊敬的老師,收禮這事也不用遮遮掩掩。至於老師主動要求家長送禮,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02 送禮的行為本身沒有問題,家長送禮的攀比心態才有問題

老師教育好了孩子,孩子有了進步、有了出息,作為家長,真心感謝老師。給老師送點禮物,表點心意無可厚非。問題就出在家長送禮的心態不對了,別人送的貴重,我不好意思落於下風,要不然被比下去了,面子上過不去且不說,擔心孩子仍然得不到重視。這樣一來,這禮物的價格可就沒個上限了,一波一波的攀比下來,家長也覺得不堪重負,因此每每到節假日,便為給老師送禮的事情發愁。我覺得這都是自己作出來的。真正的德育雙馨的教師,不會因為是否收禮和多少而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

03 多關注家校互動,支持老師的工作才是對老師最好的的尊敬和愛戴

學校對老師的考核比較多,老師教育教學壓力比較大。而現代的教育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需要由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而且至少六成以上的任務是要由家庭來完成。家校的良好互動、對教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老師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的前提。家長別光盯著指望給老師送個禮,自己的孩子就能比別家的孩子多學到些什麼,就會成為更優秀的孩子。多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老師有需要家長配合的教學工作盡力支持,不僅是幫了老師的忙,也是幫助了自己的孩子。

尊敬師長的美德不能丟,攀比送禮的不良風氣不能助長。在我們批判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的同時,是不是該自我反思一下,我是不是為這種不良風氣推波助瀾了,我是不是既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呢?

相關焦點

  • 有心理疾病的孩子,都有一個超理智的家長
    超理智的人無論說話和做事都是盡善盡美,不斷重複複雜的術語,瑣碎的細節以及詳細的描述,自己認為自己懂得很多很高深,從不會站到對方的立場,所以很難理解別人。他總會引經據典各種數據名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以此來處理所有的問題和衝突,總是證明自己是唯一正確的。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理智的埃莉諾說到,愛德華沒有求婚,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沒有金錢。在步入婚姻之前,雙方已經衡量好了自己與對方的的價值。我們說,在情感面前,理智要起到兩方面的判斷作用:他的感情是否專一,他的人品是否值得信任,或者說,對他來說,金錢重於愛情嗎?01瑪麗安為愛情得了熱病在奧斯汀所描繪的社會和婚姻生活中,人們都有約定俗成的程序。
  • 相比理智的家長,暴戾的父母有多可怕?
    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犯了錯就得挨打,否則不長記性」,所以每當遇到問題時,總是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後變得更有出息,才能夠迫使孩子在自己的威嚴之下,變得更加優秀。但實際上,孩子犯錯之後,最忌諱的就是直接動手訓斥,相比於那些理智的家長,暴戾的父母,在孩子的眼中真的是特別可怕,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摧毀孩子的一生。
  • 家長教育孩子應:理智施愛 愛而不嬌
    理智施愛 愛而不嬌愛子女是人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礎。
  • 初三孩子數學不及格,家長有錢不補課,是扣還是理智?
    孩子數學滿分150分,考了78分,經濟條件可以,家長就是不掏錢補課報輔導班,我認為家長不是扣,是一種理智的表現,我贊同。一,家長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知道怎麼補課都無濟於事了,不但浪費錢,還耽誤時間。三,多數家長選擇補課,都是在逃避責任,尋求心理安慰,花錢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推給他人,孩子埋怨起來,還振振有詞,我花那麼多錢給你補課,你成績還不行,怨我嗎?實際上,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是有直接責任的。
  • 一個情緒化的家長—慢慢學會用理智對抗情緒
    昨天風平浪靜,放學後足球小子就已經把語文作業寫完了,吃完飯六點半,拿出我列印的口卡,十分鐘做完全對。接著我們一起批改中午的口卡,錯了三道題。檢查出來錯一題的時候,就要出門去叫爸爸,估計是怕我會脾氣爆發,其實我早就做了接受低預期的準備。
  • 父母的客觀理智,能夠影響孩子將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家長先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協作,對於家長來說學校的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家庭的影響更不容小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先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從教育理念上要先放長遠一些,從現在開始先做一些小嘗試,讓父母成為有遠見,有格局懂方法的好父母。
  • 初三學生數學78分,家長有錢卻不讓孩子補課,是摳門還是理智?
    在數學總分150分的情況下,初三學生數學成績才78分,家長有錢卻不讓孩子報輔導班去參加補課,這是什麼心態?到底是摳門還是理智呢?我覺得這位家長的心態應該不是摳門,而是無可奈何的心態,原因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願意學沒有哪個家長會摳門。
  • 情緒和理智
    既然最開始都是用情緒化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那麼,理智是怎麼來的?理智是當情緒化的表達遇到挫折的時候-比如有人不吃這一套,或者事情變得更糟糕-那些知道反思的人,開始尋找原因和解決的途徑,逐漸的生出來理智。當然,總有一些人習慣了情緒化,並且常常忽視反思的作用,就會成長為「巨嬰」。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小歡喜》觀後感1:這樣的家長,一般能理智地看到孩子的問題
    《小歡喜》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它圍繞著高考,關注了親子相處之道、學習壓力、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等社會問題,引起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共鳴。 劇中的幾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那什麼樣的父母才能理智地意識到自己孩子的問題呢?
  • 教育大實話之二:家長要理智看待孩子的成績排名
    如果在及格線以下,家長就得費點心思了。四到六年級,尤其是六年級,要達到80分以上。從目前的應試教育來說,小升初就是孩子們人生的第一個分水嶺。這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明顯。儘管國家三番五次強調不能掐尖招生,但下有對策,何況孩子成績優秀的家長也是心有嚮往。如果成績還處於60分左右,家長就要做到嚴慈相濟。嚴的目的是管教孩子的不良學習行為,該批評的一定要嚴厲批評。
  • 什麼是理智?或許經歷才是不理智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問自己,什麼是理智,什麼是不理智。以至於現在的我們還是不知道。或許,慢慢的你會發現,你想要的理智,只不過是經歷罷了。當富過的人,再窮下去的時候,就會變得真正的聰明。這會彌補他的漏洞,會變得更加的強大。
  • 2019專四作文範文:做個理智的粉絲(帶翻譯)
    作為粉絲,人們應該保持理智,不然會毀了自己。   Nowadays, fans will be a negative word, because what fans do is very crazy and nonsense.
  • 如何讓自己變得理智
    脾氣不好,總是說話得罪人,做事總是毛手毛腳的,做不好事情,多想成為一個理智,聰慧的一個人,如何才能變得理智,聰慧一點呢?1、慎言:想理智就用說話開始做起,說話要少說,會說,多聽別人怎麼說,和陌生人談話更是如此,不要什麼話都說,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說,能夠管住自己的嘴,背後不說人是非
  • 什麼情況下做決定,我們會更理智
    1人的思考在什麼情況下會更理智?科學發現,當你用另一種非母語語言把它想出來或說出來的時候,做出的決策會更為理智。2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標告訴別人,你的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會更低。3短期記憶力只會持續15-30秒。4一般而言,人只能一次性記住7±2個組塊的東西。如7個數字,7個意象,7件事情。
  • 高考情緒崩潰,撕掉別人的答題卡,自己更喪失了理智
    撕掉人的答題卡,崩潰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喪失的卻是我們的理智和做人的底線,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繼而作出不理智的行為。大部分的家長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通過高考躍過龍門,改變自己的家境。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一種思想,「你就是我們全家的希望」「你就是我的希望」「光宗耀祖全靠你了」。孩子就像是一隻蝸牛,拖著巨大的殼在艱難前行。一旦考試的壓力過大,必然會使得孩子情緒崩潰,作出不理智的行為。
  •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分享
    《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仔細讀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它美好的色彩了。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心靈故事情感被理解後的「壞」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楊老師坐在羅文旁邊輕聲說。羅文並不理會,仍舊雙手抱頭。
  • 理智與情感相互促進會讓孩子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相信大家對《理智與情感》這部長篇小說肯定都不陌生,這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人公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行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