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教師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這事總是令家長們糟心。送吧,送多少,給哪些老師送;不送吧,擔心自家孩子被老師另眼看待。於是,在教師節前幾天,習慣送禮的家長就開始忙碌的準備禮物了,不想送禮的家長則四處打聽今年打算送禮的孩子多不多,只要有人不送咱就混得過去。
我是從來沒有給老師送過禮的。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早早就被論壇、微信群洗過腦了,一定要給老師送禮。什麼日子要送,給哪些老師送,送什麼、送多少,也都摸得門清。於是,在進入幼兒園小班之前的第一次老師家訪時,我們準備得很充分,給來家訪的老師精心挑選了禮物,最後的結果是老師根本不收,而且看的出那是真心的拒絕。從此,我對給老師送禮有了新的認知,事情沒那麼複雜,大部分老師不收禮,都是一幫要送禮的家長把這事給搞複雜了。我決定不跟風、不盲從、不再送禮,而是在孩子教育和教學上給予老師最大的支持和配合。現在孩子上初中了,我們一直堅持不送禮,最多也就買一支鮮花和一張賀卡,寫上祝福的話送給老師,也不去管其他同學送不送。
今年教師節前夕,學校提前就發了通知,嚴禁家長通過任何方式給老師送禮物、禮金,連賀卡都別送,班主任老師也在班級裡向孩子們傳遞了這一信息,孩子回家就說,今年教師節鮮花和賀卡也不讓送了,老師不收,我打算就跟老師說一聲教師節快樂就好了。
前幾天是教師節,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還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談「老師收禮和家長送禮現象」。對於家長送禮現象,李玫瑾教授認為:應像反腐一樣禁止家長送禮。
這個話題上了熱搜,閱讀量近百萬。我抽空看了這期節目,看完談談我對「老師收禮和家長送禮現象」的看法。
01 不要用道德的高度來要求老師不收禮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有教育和老師以來,學生都是尊敬師長的,學生在老師那裡學到了知識、徒弟在師傅那裡學到了本事,出於內心的感激,對老師和師傅進行回饋是人之常情。老師和師傅也是人,對學生和徒弟的辛勤付出,理應得到回報。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既然如此,老師的地位理應得到學生的感恩和回饋。只是由於當今家長送禮的初衷發生了改變,才導致老師收禮被人詬病。其實如果是小小的禮物和心意,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送給尊敬的老師,收禮這事也不用遮遮掩掩。至於老師主動要求家長送禮,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02 送禮的行為本身沒有問題,家長送禮的攀比心態才有問題
老師教育好了孩子,孩子有了進步、有了出息,作為家長,真心感謝老師。給老師送點禮物,表點心意無可厚非。問題就出在家長送禮的心態不對了,別人送的貴重,我不好意思落於下風,要不然被比下去了,面子上過不去且不說,擔心孩子仍然得不到重視。這樣一來,這禮物的價格可就沒個上限了,一波一波的攀比下來,家長也覺得不堪重負,因此每每到節假日,便為給老師送禮的事情發愁。我覺得這都是自己作出來的。真正的德育雙馨的教師,不會因為是否收禮和多少而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
03 多關注家校互動,支持老師的工作才是對老師最好的的尊敬和愛戴
學校對老師的考核比較多,老師教育教學壓力比較大。而現代的教育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需要由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而且至少六成以上的任務是要由家庭來完成。家校的良好互動、對教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老師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的前提。家長別光盯著指望給老師送個禮,自己的孩子就能比別家的孩子多學到些什麼,就會成為更優秀的孩子。多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老師有需要家長配合的教學工作盡力支持,不僅是幫了老師的忙,也是幫助了自己的孩子。
尊敬師長的美德不能丟,攀比送禮的不良風氣不能助長。在我們批判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的同時,是不是該自我反思一下,我是不是為這種不良風氣推波助瀾了,我是不是既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