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新思維——我國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市場化是一大創舉!

2020-09-19 關注新教育

我國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開始全面推進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國家的教育政策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與突破。特別是在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上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向世界接軌看齊。

還有,自2017年起,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與政策調整的信息量逐年增長。並且強調,國家全面結束教育改革的時間節點是到2020年開始逐步的執行與貫徹全新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監管制度。

對民辦教育非常的重視,確立民辦教育是我國以後發展教育的主要手段這一政策基礎,從而更加奠定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大教育時代的來臨。

為了更好地做好將來與世界教育的接軌,國家明確確立了今後的教育發展的路線要走市場化,要與行政監管部門發生很大而不同的隸屬關係。

教育要走企業化、專業化之路,要與世界教育接軌;先練好內功,來迎接世界教育市場的多元化格局的大戰略布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一帶一路」的全面實現提供人才與科學技術的全面支撐。

相關焦點

  • 再論教育的市場化
    然而,即便如此,教育市場化的問題在中國依然沒有得到理論上的明確定位,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教育改革中思想的落後。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改革是成功的,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選擇了市場化道路,從當初的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進而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反觀中國教育改革,遺憾的是現代學校制度遲遲不能建立,去行政化總是在路上。教育改革非但沒有取得公認的成功,反而由於亂收費與教育不公等問題備受詬病。
  • 智慧教育新思維——我國的教育時代已經邁進了3.0時代!
    我國的教育時代已經邁進了3.0時代自我國建國以來,隨著我國的社會與經濟等等政策與形式的發展,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等等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這是社會變革和國家社會制度及經濟體制變化的結果,為此,從以應試教育體制為核心的1.0教育時代自建國之處借鑑蘇聯的教育制度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的1992。
  • 改革與創新背景下的教育市場化探討
    ,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論在總體質量,還是教育人口比例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因此問題最終還要歸結在教育上。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師資、教學條件、管理模式上都存在很多問題,但在我看來,最主要的還是教育市場化不足,突出表現在教育與企業產業脫節,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以及與資本市場的斷層。教育市場化是當今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雖然人們對教育市場化褒貶不一,但是現在一般都承認,教育市場化為大勢所趨。適當的、合理的市場化,將大大有助於教育的良性發展。
  • 再評教育產業化、市場化
    問題的提出近來教育應否產業化、市場化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問題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應當產業化、市場化,我國教育發展之所以相對緩慢,是因為在適應市場經濟改革中,教育改革進展緩慢,甚至認為教育是市場經濟改革中的最後一個堡壘。
  • 智慧教育新思維——網際網路數位化教學模式,成就了智慧教育!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網際網路+」與教育的融合不斷加深,智慧教育應運而生。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是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目標,利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技術,構建網絡化、數位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現代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智慧的教育服務,推動傳統教學結構性變革,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和智慧發展。
  • 智慧教育新思維——如何應對國家的教育改革新形勢很重要!
    我國的教育事業面臨的歷史轉折點和世紀的教育體制分水嶺的來臨,將教育事業推向了一個巨變的新的歷史時期。原有的、舊的、傳統的等等一切的教育因素都面臨著調整和改變,在這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非常時期,如何改變、如何創新、如何重塑、如何成功?
  • OKAY智慧課堂:教育改革的正確打開方式
    」成為傳統教育一大弊端,無法對學生學習情況作出正確的評估,迫於升學的壓力,從老師、學生至家長,只能通過題海戰術,以求通過量變帶來質的變化。鄒平雙語學校的改革成果引發了教育界的深思,什麼樣的教育才是高效、學生需要的教育?教育改革應該走向何方?
  • 中國市場化改革三十年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專論之三   1978年至1984年,市場化改革起步;1984年至1992年,市場化改革初步發展;1992年至2001年,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2001年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
  • 劉屹: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戰略與教育中介的未來
    15年過去了,中國教育的發展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了,經濟改革並不是生產技術的變革,而是經濟制度的變革,教育改革本質上也不是教育內容的改革,不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命題方式等技術性變革,而是教育制度的變革。在我國教育領域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由於體制的原因,無論是教育的管理還是教育資金的投入都限制了民間組織的介入。
  • 談談教育的市場化
    市場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迅速推進行業的發展,因為有人競爭,你就必須推出更好的服務來讓消費者滿意,降低價格或者提升商品質量都是最常見的競爭手段,由此,行業才會越來越好。   交由政府管制,過於信任政府,讓人很不解。
  • 從高考試卷看研學旅行,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風向標
    走出虛擬,增強孩子現實感:單純的課堂教育教給孩子的大多是抽象的東西,往往與現實有差距,這很難發散孩子的思維,感受最真實的世界,研學旅行幫助孩子走向真實,擺脫虛擬,錘鍊思維,培養積極開放的性格。其實,在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我們明顯能發現教育改革正在全面鋪開:2019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尊重勞動,開展勞動教育。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談中國味。題目開放創新,注重綜合實踐。
  • 智慧教育新思維——智慧教育,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可違背!
    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理念認為,智慧教育,是當下時代發展的產物,不可違背!因為時代發展到今天,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成為現實。網絡數位化時代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形態,任何領域也無法離開網絡信息化,教育工作也不例外。
  • 教育市場化,讓人感到「痛」
    早一年,聯合國主管教育權利事務的特別調查員來華考察,離開時,她拋下一句把所有聞者當場噎住的評價:「在保證教育權利方面,貴國連非洲的烏幹達都不如!」在《關於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清華、北大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呈下滑趨勢。
  • 大學教育是否會走向市場化?
    摘要我這說的教育市場化是指出現民營資本社會資本支持的教育機構。像國外的私立大學,像K12輔導機構,都是對公辦教育體系的重要補充,適應了社會的發展需求。當前國內的公辦大學存在很多問題,待時機成熟,將會出現有影響力的民辦大學,大學教育作為一種資源也將會部分市場化。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使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人類通過對以往對自然社會的思考和總結進行傳承,使得後人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陳世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教育體制改革
    創新驅動不但是我國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根本動力,而且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高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創新驅動才能使我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國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中國經濟發展將進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智慧經濟形態。智慧經濟就是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知識經濟形態,是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經濟形態。
  • 本次降息的四大特點:改革式、市場化、漸進式、結構性
    二、改革式降息LPR降低是利率市場化之後的新式降息,逐步與國際接軌,接近美國降息模式。LPR即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央行推出LPR是為了逐步替代貸款基準利率,LPR降低是利率市場化之後的新式降息。最終LPR應用範圍可能逐步縮小至中小企業貸款以及個人業務,大型企業貸款利率實現完全市場化。美聯儲貨幣政策操作以聯邦基金利率為調控目標,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使得存款機構間的拆解利率向聯邦基金利率靠攏。我國採取降低MLF利率和銀行資金成本使得LPR下行,從而降低廣譜利率,逐步接近美國利率渠道傳導模式。
  • 新思維教育與廣雅教育集團就合作模式深度交流
    6月3日,新思維教育盧亞軍總裁親自帶領教學團隊拜訪了江門市廣雅中學以及陽東廣雅中學,與廣雅學校校董、校長、管理團隊以及英語老師們一起深入交流合作,開啟校企合作新模式。學校全面建設高端、優質、多元的校園文化,努力提升教育品質,力爭把江門廣雅學校打造成江門人民家門口的省名校,成為學生熱愛、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教育品牌。新思維教育,成立於2003年,是中國全腦教育培訓開創者和引領者。
  • 美國高等教育走向市場化
    由國家大包大攬的現代教育體系,是首先在西方工業國家建立起來的,迄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近二、三十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已經或正在實施由公共服務品向可市場購買品(tradeablegood)的轉變。教育改革之市場化運動正在變成一道越來越顯眼的新景觀。
  • 電力市場化改革釋放新紅利
    11月3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電力體制改革的6個核心配套文件,這意味著在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電力領域,電力市場的構建又開啟了重要的一步。  改革是市場化的近義詞,市場化是效率提升的近義詞。
  • 教育智慧視角下的學前師範藝術教育改革
    :學前師範藝術教育應以培養學前師範生的教育智慧為旨歸,然而當前我國學前師範藝術教育普遍存在「工具理性」偏差,缺乏「師範性」和「學前性」,忽視學生深度學習,漠視學生實踐能力等問題。第三,學前教育的藝術教育不等同於專業的藝術教育,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進行理想的學前師範藝術教育也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藝術教育課時量和課程內容安排過多影響理論課程學習;另一方面,安排過少學生則可能難以把握藝術的真諦和技能,難以勝任未來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要求。在「朝向教育智慧師範教育改革」的系列文章中,筆者討論了學前師範教育理念變革、[1]目標重構、[2]教學方法改革[3]和教育實踐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