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學春,民生教育集團董事會主席,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理事長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論在總體質量,還是教育人口比例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可以展望,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乃至以後更長的時期內,全社會都將受惠於教育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但是,在為教育事業所取得成就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國距離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教育競爭力、人均受教育水平還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製造業的發展困境就在一定程度上突顯出教育中存在的深刻問題。我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並不是製造強國。當然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缺乏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缺乏高端裝備研發人才,缺乏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問題最終還要歸結在教育上。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師資、教學條件、管理模式上都存在很多問題,但在我看來,最主要的還是教育市場化不足,突出表現在教育與企業產業脫節,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以及與資本市場的斷層。
教育市場化是當今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雖然人們對教育市場化褒貶不一,但是現在一般都承認,教育市場化為大勢所趨。適當的、合理的市場化,將大大有助於教育的良性發展。下面我主要從高等教育的角度談一下教育市場化的基本思路。
第一,減少制度束縛,增強高等院校的自主辦學權。
我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計劃經濟的模式進行管理的,受教育者和實施教育者都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學生入學受到招生計劃的限制,院校、專業的設立、學校招生規模、地點等等都需要上級的審批。學校沒有自主辦學權,嚴重束縛了學校的手腳,更談不上創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要像春風吹人,下雨溼人一樣,人人都有份,要像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由。政府要實現職能的轉變,就應該首先在認識和理念上轉變,合理控制服務和管理的比重,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辦學權,減少行政審批和管理,學校如何辦學,辦什麼專業,招生多少,更多地讓市場來決定,讓高校和學生都融入到社會中去,更好的走向教育市場化。
第二,教育要與企業融合,與產業對接,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匹配。
我們的高等學校,包括985、211學校,主要集中於大城市,固守於圍牆之內,偏重於理論教育,缺少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不少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轉型升級企業找不到專業人才,更缺乏高端裝備研發人才。在今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在工程類專業排名上超越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位列世界第一。但我們國家在核心技術上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現在還不能生產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發動機。
學校與企業都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大學教育與人才資源和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缺口,構成了協同創新的供需市場,他們之間只有互聯加強,才能激發彼此之間的創新活力。現在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的比較多,比如主張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這些當然非常重要,但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的大學教育辦學重心要前移,要深入到生產企業、科研企業、到國防基地當中去。例如:我們的農業大學可以考慮辦到農村去;我們的中醫藥大學辦到廣東、湖北、西藏等中藥基地去;我們的航天類大學可以把重點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移到西昌和酒泉生產發射基地去。這樣我們的大學教授與基地的工程師、設計師一起研發和培養學生,一方面為基地建設提供新鮮的科研思維和技術創意,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實戰應用和項目經驗上得到提升。美國西海岸的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緊密合作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矽谷的工程師、專家到史丹福大學任教,學校的教授可直接到矽谷公司任職,從事科研項目,並讓學生參與其中,使雙方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從人才培養來說,「斯坦福—矽谷」合作模式就是一種教學前移,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的充分融合。
產教融合的國際先進經驗很多,我們需要在充分認識我國情況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鑑這些經驗。一方面國家做出合理有效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增強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意識,增強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
第三,教育要與資本市場相結合。
教育要發展,必須要有資金的保障。最近,國務院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把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放到重大的戰略決策層面,提升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學科,培養上億的工程師和高端裝備研發製造人才,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物質和資金支持。只有擁有了充足的資金,學校才能夠配備優質的教學設備,才能吸引優秀的教師,才能聘請國際一流的專家和大師。過去我們一直談「大國辦窮教育」,在國家整體經濟比較落後的時候,這種提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力的提升,還是「窮教育」就不應該了。
我國的高等學校獲取資金的方式和途徑較單一,能夠獲得的額度也很有限。從辦學大類上,一類是公辦學校,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另一類是民辦學校,主要是向學生收取學費。目前,公辦學校完全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很難從根本解決問題;民辦學校受到的財政支持本來就很低,主要靠學費維持,現行的收費標準已經超出了受教育者的承受範圍,學費上漲的空間很小。因此,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重大障礙,需要轉換思路,通過充分實現教育與資本市場的結合來拓寬學校的融資渠道。具體有以下三個途徑:
其一,鼓勵社會資本進行教育投資。通過引進社會資本,藉助多元的投入和多方支持,來解決教育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這在國際上是一種趨勢。數據顯示,1998—2010年,OECD國家的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從88.3%左右逐漸下跌到85.7%,教育的社會投入相應上漲。在高等教育領域,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社會投入佔高等教育總收入的47.31%,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英國、日本、美國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低,聲譽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不足,沒有大的企業家投入民辦教育。這根本上還是制度的原因,教育法規定不允許學校盈利,2004年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可以取得合理回報,但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不便於執行。這導致民辦學校的產權不清晰,學校停辦後產權歸屬沒有明確的說法,一些大的資本望而卻步。
現在政策動向有所改變,今年初,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明確提出對民辦教育實行盈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由舉辦者依法自主選擇。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正案(草案)》。分類管理的出臺將會為民辦教育的發展釋放巨大的政策紅利。
其二,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中外合資辦學,吸引國際資本。近年來留學非常活躍,尤其是出國留學的人數逐年增加,其中,2012—2014年分別為39.96萬、41.39萬和45.98萬,同時,來我國留學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漲。鑑於這樣的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機構辦學和利用外資辦學的方式,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政策限制過緊和配套不完善,這導致在機構辦學方面,如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學校屈指可數,近三年很少有機構辦學落戶我國。在直接利用外資辦學方面,因為國家發改委外資產業目錄的政策變動,出現了一些問題。原來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高等教育屬於鼓勵類,允許合資合作。在這種政策下,國際上知名的投資公司包括麥格理、高盛、思科、黑石、英聯等大牌基金都投向我們的民辦高等教育,有的基金直接控股了五所民辦高校。2011年發改委的限制政策公告之後,國外資本便開始紛紛退出國內高等教育市場,這使我國的民辦教育和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都受到影響。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推進,除了在學生流動、教師流動、項目合作等方面與國際對接,還應該積極推動中外合資辦學。為此,國家應該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放款批准口徑,充分調動學校和國際資本的積極性,實現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其三,借鑑國外高校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把高等教育推向國際資本市場,實現IPO上市。學歷教育機構上市並不是新鮮事,美國高等教育介入資本市場融資主要有兩種模式:公立和私立的非盈利大學以所擁有的基金購買股票的方式間接進入資本市場,私立的盈利性大學以發行股票的形式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早在九十年代,美國就有私立教育機構上市。2001年美國資本市場上教育類上市公司已達77家,資本總額高達330億美元。在歐洲一些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上市也不為少數。在中國雖然沒有高等教育機構單獨上市,但有高校概念的機構上市越來越多,例如,雙威教育旗下有三所民辦高校2007年10月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安博教育旗下有兩所民辦高校2010年8月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最近,阿波羅國際教育聯盟在中國的幾所民辦高校也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上個月已向美國IFEC提交)。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中,有大學教育內容不下幾十家。
企業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市融資,是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和規律。我們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集團化的運作、專業化的管理,爭取更多的教育機構早日實現上市融資,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反哺我們的高等教育。
不管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力資本,依靠的是人才的質量和規模。《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2010-2020)》提到,到2020年要「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教育的發展將成為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只有堅持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才能推動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
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簡介
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是由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山東英才學院、西京學院、雲南工商學院聯合發起,經教育部批准、民政部註冊登記的專業研究機構。研究院以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研究方向,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高等學校創新發展提供服務的高端管理教育機構;為提高我國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智力支撐。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教育投資百人俱樂部官方微信!我們將竭力為您提供權威、有料、專業的教育投資信息服務。
郵箱:liulq@ei-100.com
電話:010-6218 0575
微信:liuliq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