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創新背景下的教育市場化探討

2021-03-02 教育投資百人俱樂部

作者簡介:

李學春,民生教育集團董事會主席,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理事長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論在總體質量,還是教育人口比例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可以展望,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乃至以後更長的時期內,全社會都將受惠於教育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但是,在為教育事業所取得成就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國距離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教育競爭力、人均受教育水平還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製造業的發展困境就在一定程度上突顯出教育中存在的深刻問題。我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並不是製造強國。當然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缺乏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缺乏高端裝備研發人才,缺乏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問題最終還要歸結在教育上。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師資、教學條件、管理模式上都存在很多問題,但在我看來,最主要的還是教育市場化不足,突出表現在教育與企業產業脫節,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以及與資本市場的斷層。

教育市場化是當今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雖然人們對教育市場化褒貶不一,但是現在一般都承認,教育市場化為大勢所趨。適當的、合理的市場化,將大大有助於教育的良性發展。下面我主要從高等教育的角度談一下教育市場化的基本思路。

第一,減少制度束縛,增強高等院校的自主辦學權。

我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計劃經濟的模式進行管理的,受教育者和實施教育者都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學生入學受到招生計劃的限制,院校、專業的設立、學校招生規模、地點等等都需要上級的審批。學校沒有自主辦學權,嚴重束縛了學校的手腳,更談不上創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要像春風吹人,下雨溼人一樣,人人都有份,要像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由。政府要實現職能的轉變,就應該首先在認識和理念上轉變,合理控制服務和管理的比重,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辦學權,減少行政審批和管理,學校如何辦學,辦什麼專業,招生多少,更多地讓市場來決定,讓高校和學生都融入到社會中去,更好的走向教育市場化。

第二,教育要與企業融合,與產業對接,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匹配。

我們的高等學校,包括985、211學校,主要集中於大城市,固守於圍牆之內,偏重於理論教育,缺少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不少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轉型升級企業找不到專業人才,更缺乏高端裝備研發人才。在今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在工程類專業排名上超越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位列世界第一。但我們國家在核心技術上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現在還不能生產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發動機。

學校與企業都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大學教育與人才資源和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缺口,構成了協同創新的供需市場,他們之間只有互聯加強,才能激發彼此之間的創新活力。現在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的比較多,比如主張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這些當然非常重要,但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的大學教育辦學重心要前移,要深入到生產企業、科研企業、到國防基地當中去。例如:我們的農業大學可以考慮辦到農村去;我們的中醫藥大學辦到廣東、湖北、西藏等中藥基地去;我們的航天類大學可以把重點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移到西昌和酒泉生產發射基地去。這樣我們的大學教授與基地的工程師、設計師一起研發和培養學生,一方面為基地建設提供新鮮的科研思維和技術創意,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實戰應用和項目經驗上得到提升。美國西海岸的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緊密合作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矽谷的工程師、專家到史丹福大學任教,學校的教授可直接到矽谷公司任職,從事科研項目,並讓學生參與其中,使雙方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從人才培養來說,「斯坦福—矽谷」合作模式就是一種教學前移,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的充分融合。

產教融合的國際先進經驗很多,我們需要在充分認識我國情況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鑑這些經驗。一方面國家做出合理有效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增強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意識,增強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

第三,教育要與資本市場相結合。

教育要發展,必須要有資金的保障。最近,國務院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把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放到重大的戰略決策層面,提升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學科,培養上億的工程師和高端裝備研發製造人才,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物質和資金支持。只有擁有了充足的資金,學校才能夠配備優質的教學設備,才能吸引優秀的教師,才能聘請國際一流的專家和大師。過去我們一直談「大國辦窮教育」,在國家整體經濟比較落後的時候,這種提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力的提升,還是「窮教育」就不應該了。

我國的高等學校獲取資金的方式和途徑較單一,能夠獲得的額度也很有限。從辦學大類上,一類是公辦學校,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另一類是民辦學校,主要是向學生收取學費。目前,公辦學校完全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很難從根本解決問題;民辦學校受到的財政支持本來就很低,主要靠學費維持,現行的收費標準已經超出了受教育者的承受範圍,學費上漲的空間很小。因此,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重大障礙,需要轉換思路,通過充分實現教育與資本市場的結合來拓寬學校的融資渠道。具體有以下三個途徑:

其一,鼓勵社會資本進行教育投資。通過引進社會資本,藉助多元的投入和多方支持,來解決教育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這在國際上是一種趨勢。數據顯示,1998—2010年,OECD國家的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從88.3%左右逐漸下跌到85.7%,教育的社會投入相應上漲。在高等教育領域,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社會投入佔高等教育總收入的47.31%,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英國、日本、美國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低,聲譽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不足,沒有大的企業家投入民辦教育。這根本上還是制度的原因,教育法規定不允許學校盈利,2004年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可以取得合理回報,但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不便於執行。這導致民辦學校的產權不清晰,學校停辦後產權歸屬沒有明確的說法,一些大的資本望而卻步。

現在政策動向有所改變,今年初,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明確提出對民辦教育實行盈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由舉辦者依法自主選擇。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正案(草案)》。分類管理的出臺將會為民辦教育的發展釋放巨大的政策紅利。

其二,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中外合資辦學,吸引國際資本。近年來留學非常活躍,尤其是出國留學的人數逐年增加,其中,2012—2014年分別為39.96萬、41.39萬和45.98萬,同時,來我國留學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漲。鑑於這樣的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機構辦學和利用外資辦學的方式,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政策限制過緊和配套不完善,這導致在機構辦學方面,如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學校屈指可數,近三年很少有機構辦學落戶我國。在直接利用外資辦學方面,因為國家發改委外資產業目錄的政策變動,出現了一些問題。原來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高等教育屬於鼓勵類,允許合資合作。在這種政策下,國際上知名的投資公司包括麥格理、高盛、思科、黑石、英聯等大牌基金都投向我們的民辦高等教育,有的基金直接控股了五所民辦高校。2011年發改委的限制政策公告之後,國外資本便開始紛紛退出國內高等教育市場,這使我國的民辦教育和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都受到影響。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推進,除了在學生流動、教師流動、項目合作等方面與國際對接,還應該積極推動中外合資辦學。為此,國家應該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放款批准口徑,充分調動學校和國際資本的積極性,實現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其三,借鑑國外高校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把高等教育推向國際資本市場,實現IPO上市。學歷教育機構上市並不是新鮮事,美國高等教育介入資本市場融資主要有兩種模式:公立和私立的非盈利大學以所擁有的基金購買股票的方式間接進入資本市場,私立的盈利性大學以發行股票的形式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早在九十年代,美國就有私立教育機構上市。2001年美國資本市場上教育類上市公司已達77家,資本總額高達330億美元。在歐洲一些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上市也不為少數。在中國雖然沒有高等教育機構單獨上市,但有高校概念的機構上市越來越多,例如,雙威教育旗下有三所民辦高校2007年10月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安博教育旗下有兩所民辦高校2010年8月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最近,阿波羅國際教育聯盟在中國的幾所民辦高校也在美國紐約主板上市(上個月已向美國IFEC提交)。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中,有大學教育內容不下幾十家。

企業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市融資,是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必然和規律。我們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集團化的運作、專業化的管理,爭取更多的教育機構早日實現上市融資,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反哺我們的高等教育。

不管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力資本,依靠的是人才的質量和規模。《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2010-2020)》提到,到2020年要「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教育的發展將成為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只有堅持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才能推動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

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簡介

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是由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山東英才學院、西京學院、雲南工商學院聯合發起,經教育部批准、民政部註冊登記的專業研究機構。研究院以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研究方向,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高等學校創新發展提供服務的高端管理教育機構;為提高我國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智力支撐。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教育投資百人俱樂部官方微信!我們將竭力為您提供權威、有料、專業的教育投資信息服務。


郵箱:liulq@ei-100.com

電話:010-6218 0575

微信:liuliq99

相關焦點

  • 「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
    摘要: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定位及所面臨的挑戰,以問題為導向,從「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完善質量保障評價體系、推進全方位育人思政體系建設等方面,探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以建立充滿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養體系,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再論教育的市場化
    通過經濟與教育改革的不同道路不難發現,我國的教育改革沒有明確的方向道路,只是在現有的體制下修修補補而已,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只不過是做了高級修補匠而已。方向不明、道路不清,長久以往,中國教育恐怕還只能「伶仃洋裡嘆伶仃」。一、中國教育市場化的曲折發展與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具有明確的市場化改革路徑。然而,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改革則歷經挫折。
  •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革新
    四川省宜賓市女學街小學校 楊靜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為了全面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益,許多課程開始進行革新。因此要牢牢抓住改革的契機,更新傳統小學美術教育的形式和觀念,對小學美術教育革新的方向和思路進行探索,使其符合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關鍵詞:素質教育改革;小學;美術教育一、素質教育改革的特點第一,全面性。通過素質教育的授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方位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特殊教育。
  • 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與定額的出路
    近年來,國家已在廣東、北京、福建、湖北等地開展工程造價改革試點,並陸續出臺放寬工程造價諮詢企業設立條件等政策,其目的是要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國家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的重構,作為與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相伴相生的定額,在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中何去何從成為焦點。
  • 再評教育產業化、市場化
    問題的提出近來教育應否產業化、市場化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問題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應當產業化、市場化,我國教育發展之所以相對緩慢,是因為在適應市場經濟改革中,教育改革進展緩慢,甚至認為教育是市場經濟改革中的最後一個堡壘。
  •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要重視三類制度建設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曾錚研究員在《經濟日報(理論版)》撰文,認為下一步要素市場化改革除了要落實《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各項任務之外,應該著重在法律制度、統計制度和配套制度三個層面強化基礎制度建設,以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體現和踐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探討增值評價理論實踐創新——第三方教育...
    中國教育在線重慶站訊 2020年12月5日至6日,第三方教育評價暨教育文化品牌創新論壇在重慶圓滿舉行。  本次會議圍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探討增值評價理論實踐創新」,「內涵提質、品牌發展」兩個內涵深刻緊密相連的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 信息通信領域專家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智慧教育視域下的教學改革...
    12月11日,在重慶市兩江博雅小學校,圍繞「5G賦能智慧教育、服務成渝經濟圈」主題,聯想集團與博雅小學共同舉辦「智慧博雅、聯想未來」論壇。期間,聯想集團攜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新華網、北京師範大學、博雅小學共同發布「智慧教育發展研究計劃——博雅示範工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所長敖立表示:「以5G、千兆光纖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正成為技術產業創新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石和關鍵支撐,也將對智慧教育的變革和升級帶來新思路、新模式。」
  • 「三新」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如何推進?
    9月8日至18日,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隊伍,選取連雲港、南通和無錫的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和江蘇省宜興中學開展專項視導,調研分析「三新」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進展和經驗、問題和需求,以進一步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轉變。     從白蒲中學高三班級的窗戶外往裡看,每張桌子的側面都掛著一個長方形的黑色置物袋,袋子中分門別類裝著6門學科的試題集。
  • 教育去市場化刻不容緩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多少能人志士都在焦慮。我覺得當下的教育市場化是最大的問題。家長和學生成了學校的「顧客」,師生關係成了「甲方乙方」,師道尊嚴掃地,嘔心瀝血成了過去,學校面貌變了樣。最近,教師去事業化,取消帶薪假,補課罪惡化等又要做啥?誰之過?深層次原因在那裡?長此以往,幾千年的文化、教育積澱如何傳承?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諄諄教導,終生難忘。
  • 市場化改革有待跟進
    在信用債發行「註冊制理念」已有所顯現的背景下,一級市場在發行定價上亟須更市場化的改革。在近兩年來備受關注的信用債違約風險事件方面,10月13日保定天威英利的10億元中票構成實質性違約之後,南京雨潤食品日前也一度宣布其13億元中票兌付存在不確定性。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債市違約風險案例已達到5例。
  • 三個「更高」兩個「更加」: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再出發
    《意見》部署的七個方面的改革任務,都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意見》的出臺標誌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堅定不移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決心不斷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 劉屹: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戰略與教育中介的未來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有關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戰略與中國教育中介的未來。  一個舉世公認的觀點是教育是一個國家能否建設成為文明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1966年,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工人根本沒受過什么正式教育,而到1990年三分之二的人完成了高中教育,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年增長8.5%,三倍於美國,人均收入年增長6.6,每十年就翻一番。
  • 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改革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講師 吳荻楓  大學要成為改革的市場主體,受市場約束,才能真正地為市場服務,無論是培養人才還是為僱主提供信號都是如此。  我們知道,擁有一紙大學文憑,尤其是名牌大學的文憑,將顯著提高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 三愛富探路市場化國資改革 重組「三步走」
    重組「三步走」 三愛富探路市場化國資改革  中國證券報記者 黃淑慧 王輝   三愛富頗具創新色彩的方案公布後引發市場關注。
  • 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創新
    作者:教育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原副主任、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 李衛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成就輝煌,基礎教育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績。
  • 教育管理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基礎教育領導改革
    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模式,現代教育以工具理性代替了價值合理性,以教育理性化代替了教育的精神性。要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將教育領導視為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力,對基礎教育領導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和系統探討。社會的現代化促使現代領導理論的產生,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現代領導理論是尊崇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
  • 智慧教育新思維——我國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市場化是一大創舉!
    我國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開始全面推進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國家的教育政策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與突破。特別是在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上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向世界接軌看齊。還有,自2017年起,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與政策調整的信息量逐年增長。
  • 中國市場化改革三十年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專論之三   1978年至1984年,市場化改革起步;1984年至1992年,市場化改革初步發展;1992年至2001年,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2001年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
  •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這是我們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部署,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