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2012年版)「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為例,闡述開展建模教學時,應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建模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有機組合不同屬性、表徵方式及類型的模型,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建構、評價及修正等一系列方式,指導學生使用模型、建構模型、評價模型及修正模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建立、理解與應用生物學概念,提高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模型;建模教學;生物學核心素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隨著中學生物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建模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建模是建構模型的簡稱,是指在問題情境中形成實體、符號或抽象表徵的過程和產物。建模的科學實踐要素包括模型使用、模型建構、模型評價及模型修正。凡涉及模型使用、模型建構、模型評價及模型修正等過程的教學即為建模教學。[1]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2012年版)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為例,探討建模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運用模型與建模的科學思維方法認識生命現象及生命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習得生物學概念,促進生命觀念的形成、建模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提高。[2]
圍繞課時教學重點設計建模教學目標。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內容要求,「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應幫助學生建立重要概念「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廢物和多餘的水」,其中「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單位」等次位概念是建立該重要概念的關鍵,是本節學習重點。[3]因腎單位的結構微觀,其功能相對複雜、抽象,也是學習難點。
為了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擬定「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建模教學目標是:①通過建構、評價與修正腎單位尺度模型,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認識腎單位的結構,推測腎小球、腎小囊及腎小管的功能。②通過建構、評價與修正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以及觀察、分析與討論相關「概念-過程」模型、尺度模型及數學模型等,學生能夠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其他排洩途徑,分析尿液形成時物質的變化,概述尿的形成與排出,認同「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廢物的形成與排出有利於維持人體的穩態與平衡」等生物學觀念。③討論、分析有關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同「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繫、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等生物學系統觀點,並關注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
為了達成建模目標,選擇模型及建模方式時,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教學條件、課時及模型的功能,考慮模型的類型、表徵方式及其屬性等因素。[4]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建模教學選擇的模型與建模方式是:①學生觀察靜態的細胞的生活視覺方式系統模型、動態的排洩視覺方式「概念-過程」模型、靜態的泌尿系統、腎臟、腎單位等組成與結構視覺方式尺度模型、靜態的腎臟實物方式尺度模型、靜態的肺泡、小腸絨毛視覺方式尺度模型、動態的尿液的形成視覺方式系統模型。②學生小組建構、評價與修正靜態的腎單位混合實物方式尺度模型、學生課後獨立建構、評價與修正靜態的混合視覺方式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系統模型。③學生討論分析靜態的混合視覺方式數學模型。
選擇不同屬性、表徵方式及類型的模型並有機組合、靈活運用,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建構、評價及修正等一系列建模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理解與應用生物學概念,鍛鍊學生的推理、判斷、歸納、演繹及批判性思維等科學思維能力,促進生命觀念與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使用細胞的生活系統模型,指導學生觀察、回顧已學的有關人體細胞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為細胞生活提供氧氣和有機物,循環系統將氧氣和有機物運輸到細胞,細胞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時候,會產生代謝廢物等知識。設問:「你知道這些廢物是什麼嗎?」由此導入本節「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潛移默化地進行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系統觀教育。
使用排洩「概念-過程」模型,指導學生觀察、思考「人體內廢物是通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的?」了解與糾正學生的「排便、流眼淚是人體內廢物排出體外的途徑」等前科學概念,幫助學生建立對排洩概念以及人體內排洩途徑有呼吸、排汗、排尿等三種形式的正確認識。在此調整教科書相關內容的教學順序,將排洩概念與「其他排洩途徑」等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習本節重點內容「尿的形成與排出」奠定知識基礎,並提供充裕的時間。
以腎臟的功能為教學的切入點開展尿的形成與排出建模教學。
①使用泌尿系統尺度模型,導入本環節教學。指導學生觀察視覺方式尺度模型泌尿系統的組成示意圖,聯繫已有知識與經驗,初步建立「尿的形成和排出與泌尿系統、特別是腎臟密切相關」的認識。
②使用腎臟、肺泡及小腸絨毛尺度模型,進行觀察與推測。指導學生重點觀察豬的腎臟標本上的腎動脈與腎靜脈,以及腎臟血管造影圖,分析有關資料,促進學生初步得出「血液流經腎臟時代謝廢物減少,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了」的結論。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與討論「腎臟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完成形成尿液的功能?腎臟的毛細血管可能發生物質交換嗎?腎臟以什麼結構收集所形成的尿液?」學生推測「腎臟各具有一條血液通路與尿液通路」。通過觀察肺泡結構示意圖和小腸絨毛結構示意圖,指導學生複習人體內完成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是具有毛細血管、增大表面積、壁薄等,為腎臟具有血液通路、能進行物質交換等提供證據、奠定知識基礎。
③使用腎臟、腎單位結構尺度模型,進行觀察與論證。通過觀察腎臟內部結構示意圖、腎實質結構模式圖、光學顯微鏡及電鏡下腎單位結構示意圖等一系列尺度模型,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腎臟、腎實質、腎單位的組成與結構,證實腎臟具有血液通路與尿液通路。學習從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從宏觀到微觀的生物學觀察方法,了解推測是需要觀察、實驗、模型等提供事實證據的,觀察、實驗、模型等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教育。
④使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與提升。指導學生分析有關人體在完全休息和運動情況下,通過汗液、尿液及呼出氣體等途徑所喪失水分的數學模型,小組討論「運動時尿液為什麼減少?為什麼運動時通過呼氣喪失的水量增多?運動時汗液顯著增多的意義是什麼?運動時我們應該怎樣做?」等問題。促進學生加深對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認識,綜合應用所學的有關呼吸系統、皮膚、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的問題,形成「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繫、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的系統觀,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
①建模與討論。根據教科書中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紅色、藍色毛線網、橡皮管及小漏鬥等材料,四人一小組建構腎單位模型。並思考、討論「腎小球及腎小管周圍環繞毛細血管有何意義?」
②觀察、分析數學模型。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健康人腎動脈中的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中主要成分」數學模型,了解排尿主要排出多餘的水與尿素等廢物,初步建立「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具有過濾作用、腎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等認識。
③觀察、分析動態模型。指導學生觀察尿的形成動態模型,以動態的、形象的系統模型,幫助學生了解排尿時、特別是過濾作用、重吸收作用時腎單位血路和尿路中主要物質的變化,明確腎小球及腎小管周圍環繞毛細血管的意義。
④標識模型。指導學生將製作好的腎單位模型用透明膠固定在卡紙上,用黏貼紙標註腎單位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其功能特點。(如圖1)
學生帶著問題動手製作模型、觀察與分析模型,加深對腎單位結構特點的認識,同時明確腎單位具有過濾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等生理功能。製作模型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腎單位結構與功能特點,而是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製作、分析、解釋、評價等建模活動,進行深度學習,使得學生對學習重點與難點「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單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學生建模能力,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廢物的形成與排出有利於維持人體的穩態與平衡」等生物學觀點。
尿的形成與排出建模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概念圖的形式在黑板上逐步建構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突出尿形成時腎小球、腎小囊及腎小管處的物質變化情況,體現腎單位的過濾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總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泌尿器官在尿的形成與排出時所發揮的作用,並進行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教育。(如圖2)要求學生課後獨立在學案中表達對尿的形成與排出的認識,表達方式不限,促進學生運用模型總結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形成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提高歸納能力與表達能力。圖3為學生建構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
腎單位尺度模型的評價標準是:①是否合理運用紅色、藍色毛線網、橡皮管及小漏鬥等建模材料表徵腎小球、腎小囊及腎小管;②是否正確標識腎單位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其功能特點,且模型製作美觀;③是否運用模型正確表達對腎單位結構與功能的認識;④是否及時、正確修正模型。如表1。
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的評價標準是:①是否獨立運用合理的模型類型、表徵方式等表達對尿的形成與排出的認識;②對尿的形成的認識是否正確、全面;③對尿的排出的認識是否正確、全面;④是否及時、正確修正模型。(如表2)
根據模型評價標準及學生建模學習經驗開展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
①腎單位尺度模型評價時,重點評價學生是否能運用模型正確表達對腎單位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即是否能運用小組建構的模型,並結合對「健康人腎動脈中的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中主要成分」數學模型、尿的形成動態模型的觀察與分析,正確闡述對「腎小球及腎小管周圍環繞毛細血管有何意義」的認識。
②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評價時,重點評價學生是否合理運用模型的類型與表徵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或創意,而不是模仿教師或其他同學的模型,並運用模型正確、全面地闡述對尿的形成的認識。這要求對於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具有挑戰性,但可以促進學生靈活應用建模方法,提高建模能力。
通過模型評價,促進學生學會運用模型表達對概念的認識,豐富有關模型與建模知識。同時,有利於外顯內隱的思維過程及錯誤概念,及時糾正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模型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結果,學生課後修正模型,下一節課進行展示與評價。
①要求學生以表3為線索進行腎單位尺度模型修正。
②要求學生以表4為線索進行尿的形成與排出系統模型修正。
通過模型修正,促進學生反思模型與建模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勇於改正概念性的、方法性的錯誤,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了解生物學知識是在不斷修正中完善與發展的,初步形成科學本質觀。
建模是一個複雜的、循環反覆的過程,學生建模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持續的、緩慢的過程。為此,開展建模教學時,教師必須明確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開展建模活動;根據模型的功能進行合理的評價、選擇,並優化模型之間的組合,靈活運用多種模型進行教學;基於真實的問題情境進行建模,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通過建模,促進思考、表達與交流觀點,而不僅僅是手工製作;要傾聽學生的描述,如用什麼建構模型、怎麼建構、為什麼建構等,以及解釋、推理或陳述理由、支持證據等等;了解學生有關模型與建模的認識及其存在的錯誤,激發學生修改模型的需要;將建模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有機地整合,讓模型和建模有效地融入學生的經歷和實踐中。
總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重視開展模型與建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深入了解模型的類型、功能、表徵方式及屬性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具體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水平及教學條件,設計與實施建模活動,促進學生理解、建立與應用生物學概念,形成生命觀念,學習有關模型與建模知識,理解科學本質,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萍萍,趙博,劉恩山. 建模教學研究進展及其對理科建模教學的啟示——基於學科教學視角[J]. 教育導刊,2015(2):42-45.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教育部.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7.
[4]趙萍萍,劉恩山. 科學教育中模型定義及其分類研究述評[J]. 教育學報,2015(1):46-53.
作者:陳欣 福建教育學院理科研修部;左勤勇
建甌第一中學
基金項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基於思維外顯的中學生物學建模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Z170398,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文章來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