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跑路的「享車APP」失聯數月後,一度引發輿論關注的重慶富民銀行今晚首度發聲。12月25日晚間,該行發布公告稱,針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該行有加油分期貸款餘額的客戶,該行將於2021年1月25 日起開放債權登記。相關客戶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富民銀行加油分期消費貸」,申請債權登記並籤訂協議,完成債權登記的用戶可用對優速公司享有的用油權益抵償該行貸款。用戶與該行籤訂電子協議後,富民銀行將結清客戶該筆貸款本息。同時,該行承諾,在 2021年12月31日前,將繼續執行不扣款、不催收、不計息的措施,並對用戶實施徵信保護。
此前,據北京商報報導,公安部門已對「享車事件」立案。
揭秘「信用加油」
「享車APP」曾是一個為車主提供「信用加油」服務的平臺,推廣語是「先免費試用,次月九折還款;零預存,零利息,零費用,免面籤。」
據其宣稱,車主在辦理加油卡時,可以在每月500元、1000元、1500元和2000元這幾個檔次中進行選擇,合約期12個月。
舉個例子,假如車主選擇的是每月500元,那麼,享車APP平臺會在當月將500元油款打到車主在註冊時綁定的油卡上,次月車主只需還款450元到該平臺即可。
然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車主們陸續發現,平臺不再向油卡裡打款。目前,「享車APP」不能正常使用,車主稱無法聯繫上運營方負責人。
據紅星新聞報導,「享車APP」平臺由深圳市乾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深圳優速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一份深圳市乾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給深圳市華龍區公安局民治派出所的《情況說明》顯示,「疫情影響,優速公司3月復工失敗,4月復工,但由於各地復工時間不一致,導致與油企做油費充值對接時,只能處理部分用戶,充值成功後,需要客戶配合完成還款才能發起下一期充值,但因為延期一個月,大部分客戶不願意配合趕進度,還款不及時完成,導致整體充值無法正常開展自動化處理。」
「還款」和「徵信」兩大問題
表面的「先加油後付費」,實際上是「先貸款後加油」。還是以每月500元為例,「信用加油」的套路是:根據車主的個人徵信,一次性從銀行獲得一年的貸款6000元,放在享車APP平臺,然後享車每月打給車主500元油款,等到下個月車主歸還450元之後,享車再還貸款給銀行。
業內人士分析,核心的風險點在於,貸款金額高於還款金額,再加上期限錯配,享車APP資金鍊一旦斷裂,車主面臨著既收不到油款,還需要繼續償還銀行貸款的境地。
從富民銀行發布的《關於享車APP項目貸款客戶消費者權益保護方案》來看,受困擾於踩雷享車APP加油分期貸款的客戶,最為關心的「還款」和「徵信」兩大問題,得到了解決。客戶通過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完成債權登記和轉讓流程,即可結清貸款。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對於銀行是否兜底的問題,從法律上看,如果銀行參與或者給第三方進行了營銷授權,而且因此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貸款,則銀行需要承擔責任,賠付消費者的損失。如果不是這樣,銀行採取兜底措施,更多的是出於履行社會責任的考慮,因為這種情況下銀行本身也是受害者一方。
「變臉」
值得關注的是,「享車APP」的前身叫做「Ucar優卡」APP,主要業務是「優卡白條」,運營模式和享車雷同。據某用戶透露,在優卡白條時期,平臺只扣錢不充錢、不退款、解約難的問題就已經屢遭投訴,因此,2017年,該公司就將優卡白條上的客戶轉移到了「享車APP」上,改頭換面為「享車APP」。據了解,優卡白條當時宣傳和中石化、中石油是戰略合作夥伴,但遭到中石化網上營業廳發布公告公開闢謠,稱該公司的行為已大量涉及龐氏騙局、非法傳銷及資金詐騙。
實際上,除了富民銀行之外,還有兩家公司是「享車APP」的資金方,分別是:上海永達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成都真量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顯示,上海永達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與享車APP之間的關聯關係錯綜複雜;而成都真量科技有限公司,則早在2016年就已經註銷。
防範類「租金貸」「加油貸」
婁飛鵬表示,金融消費者應加強防範意識。一方面是戒除僥倖心理,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另一方面是做好個人信息管理,從近年來發生的借貸案件看,很多案件是在消費者在網際網路渠道「不小心」洩露了個人信息,導致自身利益受到損害;三是如果有金融借貸需求,通過銀行正規渠道辦理,可以到銀行物理網點,也可以通過銀行的手機銀行APP辦理。
富民銀行相關負責人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會用心用力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嚴密防範金融風險,為社會大眾和小微企業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務。
專家對此分析認為,近年來,為加強對普惠客群的金融服務,銀行選擇與第三方場景平臺合作,積極利用場景來拓展消費貸款業務規模,但同時需採取嚴密的風險控制措施,加強對合作平臺的管理。在監管政策導向下,未來銀行料將在穩健發展消費貸款的同時,加快創新產業鏈金融產品,探索不同供應鏈場景下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風險管理措施,完善產業和金融融合發展的生態,積極推動產業鏈金融發展,實現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大家都在看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趙萌
編輯:楊晶貽
校對:雲陽
關注金融時報公眾號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