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喜歡上學」,這已經成為老師和家長的共識,但是很少有人冷靜下來考慮一下:這是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由於學業壓力而感到不開心,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做法。小區裡有個五歲的孩子,因為開始學習拼音筆畫和家庭作業,每天總是嚷嚷:「真沒意思,每天都得去上學寫作業。」這麼小的孩子也這樣說,聽起來很可笑,但細想卻覺得悲哀。
孩子的學生生涯長達一二十年,很漫長。作為老師或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找出孩子不願上學的深層原因,並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給予幫助,對孩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孩子們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心理學家提供的解決方案,可以使學生愛上學習。
大腦不願思考,而學生總要接收新東西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威林漢姆在他的《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說: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思考而存在,但學生總是在學校獲得新知識,並通過思考來掌握它。對大腦而言,這是很痛苦的,因為中間有許多孩子無法理解的概念,這是兒童不願上學的根本原因。
解決方案並非沒有。一方面,有必要將需要思考的事物變成記憶性的東西,以便大腦可以無感調用,就好像一個人走習慣了一條路,只管「無腦」地順著路走下去就可以了。
為此,老師需要做的是,嘗試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中考慮到學生的背景知識,以便孩子們可以通過稍微地思考來獲得答案,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對學習的興趣。
父母可以做的是,增加孩子們下課後的閱讀面,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並使孩子們廣泛接觸人文、科學技術、地理、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以及其他名人軼事,以擴大他們的背景知識。 。
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來拓寬兒童的詞彙量,填補課堂中某些概念所留下的邏輯空白,並將相關的點連接在一起,對一些模稜兩可的句子也會理解得更深,從而增強理解能力。
多練習:需要「自動化」的過程必須多練習,能讓思考變得更容易
大腦的思維方式就像一個學習駕駛的人。開始駕駛時,此人需要凝視儀錶板,兩側的後視鏡以及腳下的油門和制動器。他們可能手忙腳亂,但是經過一年半的練習,開起來會遊刃有餘。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讓大腦「自動」執行某些駕駛步驟,而在轉向或改變車道時,你無需費力思考,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換句話說,通過更多的練習,低層次的思維就像喝水一樣簡單,因此大腦可以專注於高層次的思維。放在學生身上,就需要更多的練習。通過題海戰術,增強對問題類型的理解,並慢慢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套路」,使大腦專注於更高級的推理和判斷。
有兩種練習方法。一種是分散練習時間,以免使大腦感到厭煩。例如,番茄工作法,每二十五分鐘專注於學習,然後再花五分鐘短暫休息,就能讓大腦活力滿滿。
另一種是分散練習環境,擺脫無枯燥模式,使練習更有趣。例如,讓孩子記英語單詞,除了記住詞彙外,還可以在家裡的相應家具和用具上寫下小標籤,閱讀一些有趣的英語書籍,並與孩子進行英語對話……方式有趣又多樣了,孩子自然喜歡,也不會那麼排斥學習了。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