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始。
朋友圈都是送孩子上學的照片。
家裡的娃只是升班的,老父親老母親恨不得敲鑼打鼓慶祝。
但是第一次送娃上幼兒園的家長心情恐怕就沒有那麼輕鬆。
搞笑如鄧超,當年送娃去幼兒園都要一步三回頭,偷偷躲在門口落淚。
尤其今年很特殊。
往年把孩子第一次送出門上學,也只是從0到1邁出第一步。
今年好多孩子被憋在家裡好幾個月,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等還倒退,差不多從負開始。
這次就和聊一聊怎麼應對孩子的入學第一次。
入園分離焦慮是什麼樣子的?
怎麼緩解分離焦慮?
還可以做什麼幫助孩子適應學校?
怎麼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孩子上學遇到第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入園分離。
而且入園分離和很多人預想的不一樣,並不僅僅發生在入學的第一天或者前面幾天,也不一定是去學校大哭。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像我家娃上幼兒園。
第一天就可以順利和我們告別。前面很多天在幼兒園的表現也很不錯。
當時我們都高興壞了,覺得之前在家的繪本洗腦大法成功了。
結果一個星期之後,幼兒園的新鮮勁過去了,他就不想去上學了。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委屈到哭,哄大半天才能平復心情。
第二天平平靜靜去學校,晚上回家繼續哭一場。一直持續了快一個月。
後來我才了解到孩子的入園分離焦慮有很多種表現。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把孩子第一次上學分成三種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階段。劇烈的哭鬧或者故意拖延上學。
第二階段失望階段。在幼兒園悶悶不樂,不愛參加活動等。
第三階段超脫階段。熟悉了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建立了信任。
不同的孩子表現完全不同。
有些直接跳過前面一二階段,很快就適應。有些需要花一周、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還有的剛剛適應了,放一個長假重頭再來的。
大家先給自己打一個預防針,知道入園分離焦慮表現五花八門,而且可能持續的時間會比原設想的要長。
因為我家娃的入園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挺長。我也找了學校了老師了解怎麼解決。
老師給我提供的解決辦法是:當他悲傷的時候給他安慰。但是不需要過分誇大他的情緒。
堅持送他上學,慢慢他就會適應。
有些人會考慮是不是先讓孩子上半天,再上全天一點點適應比較好。
這個問題我也和幼兒園的老師討論過。
娃幼兒園老師給的方式有點不一樣。她說如果不是特別抗拒的孩子是不建議這樣做的。
因為在我們家長的角度,孩子先上半天再上全天是循序漸進,孩子容易接受。
但是在孩子的角度,他是好不容易適應了上半天學,然後再花時間去適應上全天。相當於他得去適應兩次規則。
她推薦的方式是晚一點送孩子去上學,儘量一放學就接孩子回家。
上學之前還可以給孩子吃一顆定心丸。告訴他媽媽什麼時候來接他。
可能這個階段的還是對時間概念還是比較模糊。可以把時間和事件對標。
比如說吃過下午茶,和小朋友們玩一會兒,媽媽就來接你回家。
我們還能做什麼幫助孩子適合學校生活?
看幼兒園繪本、提前擴大社交這些大家都知道。
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很基礎,但經常被忽略的。
調整作息時間。
幼兒園是有非常固定的作息時間。7點多起床準備,8點多去上課,11點吃午飯,12點睡覺,2點多起床。
如果孩子原來的作息時間和幼兒園的差距比較大,孩子適應起來就有難度。
我家娃最開始對幼兒園一個吐槽點就是能不能不要在幼兒園午睡。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1點到4點睡午覺。
幼兒園的午睡時間對他是一個障礙。
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就是時間嘛。
其實是人的身體會形成習慣,本能的反應。
好比一個習慣晚睡晚起的人,突然叫他早起。
或者喜歡中午睡到2點的人,1點半就叫他起床上班。
那種感覺是很崩潰的。
所以提前按照幼兒園的時間去規劃孩子的生活。
做到差不多同步。
可以幫到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孩子上有幼兒園焦慮,家長更焦慮。
擔心他是不是能適應,想知道他在幼兒園發生什麼事情。
怎麼能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呢?
去年我們專門分享過一篇怎麼從孩子的嘴巴挖到消息的文章「你今天在學校裡幹了啥?」「不知道」,這4招助你套路孩子的嘴巴。
主要有2種方法。
改變提問的方式。
問有選擇或者可以直接判斷的問題。
比如問幼兒園中午吃什麼?
可以問:中午吃的是麵條還是米飯?
中午的菜裡面有肉?
孩子就可以從問題的提示裡面回憶,說出選擇或者判斷。
這就比直接問「中午你吃了什麼會好很多?」。
遊戲模擬。
和孩子娃過家家的遊戲。模擬上學裡面的情景。
他在遊戲裡面的表現,很多就是他在幼兒園發生過的事情。
入園上學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放寬心,總會邁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