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娃入園時,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打滾而心軟,無疑會加劇他們的內心焦慮。
執筆:王豔微
編輯:明珠
定稿:蘇子後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適齡寶寶都開始步入幼兒園,開啟自己的學習生涯,但與此同時,寶媽也面臨著孩子上學時的「翻車現場」,真的是頭疼不已。
李女士的兒子浩浩今年剛滿三歲,九月開學,李女士將孩子送進了幼兒園。由於在家浩浩的生活起居都由自己照顧,而入園後就得學會獨立,是否能夠照顧好自己,讓她感到憂心忡忡。
吃完早飯後,李女士帶著兒子到了幼兒園,剛轉身準備離開時,孩子哭天喊地的哀嚎聲從背後傳來,拼命地叫著「媽媽、媽媽」。
心有不忍,李女士轉身看到兒子小臉通紅、鼻涕眼淚交織、可憐兮兮的模樣,便轉身蹲下來安慰道:「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好多好玩的玩具,還有小零食呢!」
可是無論李女士如何安慰,都沒有任何作用,兒子浩浩依舊哭個不停,最後由於心軟將孩子帶回了家。從此以後,送孩子上學便成了一道難題,每天都要與娃「鬥智鬥勇」。
其實,面對孩子上學困難的問題,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入園不適應,會做一些「小動作」,從而導致讓孩子容易抓到「逃學竅門」,反而加劇了寶寶的入園焦慮。
1、門外偷看孩子
不少家長在送到孩子到幼兒園之後,總是會不放心地在教室外偷偷觀察孩子,雖說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可這種行為是對老師和幼兒園的不信任,也會讓老師覺得自己不被認同。
其次,當孩子看到窗外的父母后,讓本來對幼兒園有抗拒心理的寶寶更加擔憂:原來媽媽對幼兒園也不放心,從而加劇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抗心理。
為此,建議家長在送達孩子入園後,不要做偷看的小動作,應該從言行舉止表達出對幼兒園的信任,可以多和孩子講講幼兒園老師的好和園裡發生的趣事。
2、不辭而別的消失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難免會有分離焦慮,不安、恐懼的情緒和心理,若是前一分鐘還和媽媽有說有笑,後一秒一轉眼就不見媽媽的蹤影,這會讓娃除了有巨大的落差外,還會因為害怕而感到恐懼,甚至認為父母拋棄了他。
父母沒有一句正式的道別,也沒有任何的解釋,只會讓孩子哭鬧的更厲害,也讓本來沒有安全感的娃更加排斥幼兒園,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
所以,家長卻不可做悄悄離開的小動作,建議父母在離開前,和孩子解釋清楚媽媽要去上班了,告訴他們放學後一定會第一時間來接他回家,安撫好寶寶的情緒,並鼓勵他要像個「小大人」一樣去面對暫時的分離。
3、心軟打道回府
當把孩子送達幼兒園轉身離開時,很多寶寶都會哭鬧不止,希望媽媽不要走或帶他離開,然而看著哭成花臉的娃,許多媽媽心都碎了,於是心軟帶著孩子打道回府。
殊不知,媽媽的這個動作,讓孩子認為通過哭鬧就可以不上幼兒園,嘗了一次甜頭後,只會鬧的更兇,為了避免上學並將撒潑耍賴進行到底,正如上文中的浩浩一樣。
為此,寶媽切不可因為心軟和縱容讓孩子有了更多避免上學的機會,否則,他們會更加不願意上學。
上幼兒園時,寶媽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父母要多一份信心,少一分擔憂,讓孩子學會在幼兒園裡如何自處,並打消入園的焦慮。
這套《家有寶寶要入園》根據2~4歲寶寶的心理特徵和發展特點精心編寫,用小故事、兒歌和遊戲的方式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娃一邊玩一邊學技能。
繪本共有6冊:
《媽媽,別擔心》真實呈現寶寶初入園的情景,解讀寶寶行為背後的心理,針對入園為家長提專業的建議,從根源上解決入園難。
《我會保護自己》讓寶寶在幼兒園知道哪些是危險行為,以及受傷了怎麼辦?讓娃快快樂樂入園,平平安安回家。
《我會自己做》讓孩子入園時學會按時起床、按時睡覺、學會自己穿衣服、知道安靜午睡、學會上廁所......讓其成為照顧自己的「小超人」。
《我有好習慣》讓娃學會刷牙、漱口、洗手,認識有自己標識的物品,讓娃成為乾淨整潔、人見人愛的好寶寶。
《我們一起玩》讓寶寶在幼兒園學會打招呼、學會表達需求和分享,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幫助孩子快速收穫友誼和老師的喜愛。
《我也去「上班」》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知道上幼兒園是自己的「工作」,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的一切,對幼兒園充滿期待。
繪本緊貼幼兒園真實場景,真是呈現寶寶入園後可能會遇見的一系列狀況,從而消除孩子的陌生感,並學會正確的行為和做法,幫助家長和寶寶做好入園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