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適齡寶寶要入園,各家幼兒園門口又要上演一場「生死離別」的情感大戲。
場景一:寶寶哭鬧不上幼兒園,「一哭二鬧三逃跑」,能用的招數用盡。
場景二:寶爸寶媽尤其是寶媽自己也難受心疼,有一邊勸寶寶一邊自己抹眼淚的,也有厲聲呵斥批評的。
每年九月,幼兒園門口哇聲一片
場景三:好容易被老師抱進了教室,寶寶繼續哭鬧,家長不忍離去,偷偷趴在幼兒園外面看,有的在監控裡一邊看著孩子,一邊自己抹著眼淚(每年開學季,幼兒園外面趴著的偷偷摸摸藏著看幼兒園操場的家長是幾乎每一個幼兒園的獨特風景)
主演:三歲的寶寶(也有年齡大的孩子,但是很少,主演是新入園的寶寶)
助演:寶爸寶媽(有時是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
他們不是人販子是家有寶寶新入園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寶寶上幼兒園為什麼會哭?
1. 上幼兒園是寶寶真正離開父母的懷抱、開始社會化生活的第一步。從熟悉的家和親人身邊離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和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不熟悉的老師在一起生活。這種分離焦慮症對任何一個寶寶來說都太正常不過,所以寶寶哭鬧很正常,因為即使是成人遽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何況各方面都很弱小的寶寶。
2. 可能是家長朋友們的一些錯誤做法加劇了寶寶的分離焦慮,比如將進入幼兒園當成一種懲罰、對幼兒的情感感受粗暴對待、讓幼兒有被家長拋棄的感覺等等。
寶寶為何會哭地撕心裂肺的?
那麼,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哪些做法是正確的,而哪些做法是錯誤的? 家長朋友們該如何選擇呢?
我們分成三部分來闡述:
第一部分是寶寶報名前後但未入園的;
第二部分是幼兒入園的過程的;
第三部分是離園接幼兒回家及回家後的。
未雨綢繆,讓寶寶和家長都避免焦慮!
第一部分是寶寶報名前後但未入園的
時間跨度:開始考察並選擇幼兒園——已經確定了幼兒園並給寶寶報名。
關鍵技巧:做好鋪墊工作、讓寶寶對幼兒園建立初步良好的印象。
正確做法:全家態度認識統一,借用已經入園的親戚朋友的孩子為參考對象,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自然而然談到幼兒園的入園問題。家人的樂觀態度和積極情緒都非常重要。
「寶寶長大了,將來要更好的愛爸爸媽媽,當然要去幼兒園學會很多本領的」(激發孩子渴望長大對父母保護的願望)
「寶寶原來小,現在長大了,表現越來越好,現在能像哥哥姐姐一樣上幼兒園啦」(暗示給孩子因為表現好才有上幼兒園的機會)
「**哥哥和**姐姐現在就在上幼兒園,你看看他(她)在幼兒園多開心,交了很多好朋友,現在都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真棒啊!」(給孩子樹立榜樣)
在選擇幼兒園的過程中,一旦選定了幼兒園,要帶著寶寶一起去幼兒園先熟悉熟悉環境,帶著寶寶玩一下幼兒園的玩具,如果有其他幼兒同時在園裡,一定要儘量帶孩子們一起玩。有老師在,帶著寶寶和老師簡單聊幾句,從環境到人都儘可能熟悉一下,算是一個預熱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暗示一下,寶寶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爸爸媽媽要上班的——因為這個過程是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在幼兒園玩,寶寶會錯誤以為將來上幼兒園也是和爸爸媽媽一起。)
在寶寶玩得開心的時候一定要給寶寶適時提議:「幼兒園特別好玩吧,爸爸媽媽給你報名,我們就在這個幼兒園上好不好,以後天天都可以玩」。如果有老師陪著寶寶和其他寶寶一起玩,可以給寶寶打聲招呼,說去給寶寶繳費報名,馬上就過來接寶寶。很多情況下,正玩得興起的寶寶多半會答應的,如果不答應,最多一個家人遠遠地陪著(寶寶只要能看到就會很安心的繼續玩)即可。
做好鋪墊工作能夠有效消除寶寶抗拒心態
錯誤做法:沒有預熱,沒有事先無論是對幼兒園的環境還是老師熟悉的一個過程。會讓寶寶感覺非常突然,毫無思想準備。
特別注意:快開學時的入園前幾天非常關鍵。可以帶著寶寶一起為他(她)準備小書包、小毛巾(小毛巾上要用線縫上寶寶的名字),給寶寶準備小被褥和換洗的備用衣服(寶寶開始很容易尿褲子,給寶寶書包裡準備好備用的褲子很關鍵),用積極的情緒引導寶寶,讓寶寶對幼兒園的生活產生聯想。
第二部分:寶寶入園的過程
時間跨度:早上起床後——家長順利離開幼兒園
關鍵技巧:態度堅決,不威脅不欺騙,配合老師,正面引導。
未出門時:給寶寶一開始就要延續前期鋪墊時的態度影響,積極的、正面的。比如一邊收拾,一邊問寶寶最喜歡幼兒園的什麼玩具,滑滑梯還是蕩鞦韆?分散寶寶注意力。
在路上:給寶寶說明,寶寶長大了終於可以上幼兒園了,將來要認真學本領保護媽媽。無論是駕車還是坐公交或者是步行。一定要和寶寶表明態度,非常高興寶寶能上幼兒園了,等爸爸媽媽下班了就會來接寶寶回家,同時可以適當提出要求,看寶寶能不能認識一個好朋友。
正確做法:延續積極態度,即使再擔心寶寶適應能力,也絕對不要表現出一點,絕不能將自己焦慮或擔心表現出來,寶寶感受能力非常強的,尤其是對媽媽的情緒的感受能力可能超出一般人的認知。
切忌將自己的焦慮傳導給寶寶
明確告訴寶寶,寶寶要和老師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媽媽要去上班,等吃過晚飯後媽媽就來接寶寶,和寶寶拉鉤加強承諾,同時也要寶寶表現棒棒的。
不靠威脅和嚇唬來讓寶寶停止哭鬧。
錯誤做法:自己對寶寶第一次離開身邊沒有信心,焦慮和失落表現的特別明顯,甚至當寶寶面流眼淚、讓寶寶感受到或直接看到。
欺騙孩子是去遊樂場玩之類的,等寶寶發現到幼兒園時肯定哭鬧,因為落差太大,除了不捨得媽媽之外還有被欺騙的憤怒的成分。
不給寶寶明確表示最快來接寶寶的意思。
威脅哭鬧中的孩子再這樣媽媽就不接你了不愛你了之類的話,寶寶對媽媽的信任是非常大的,這樣的一些話語會讓寶寶可能會不再哭鬧,但會讓寶寶變成一個膽小怕事敏感脆弱的孩子。
正確做法:和老師簡單交流,同時讓寶寶更熟悉老師一點,給孩子再說一下,讓好好在園裡和老師以及其他孩子玩,轉身就走(一定要堅決)。
錯誤做法:表現的和寶寶一樣依依不捨,走時拖泥帶水的——實際很多時候是家長更離不開孩子,更不放心孩子,而這種猶豫和不舍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很多孩子反而是在爸爸媽媽離開後立即被老師的遊戲吸引忘記哭鬧。
採取欺騙方式:告訴孩子媽媽不走或者馬上回來之類的,這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大大降低,下次再送幼兒園只會哭鬧的更兇。
正確做法:一定要堅持送寶寶上幼兒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無論孩子如何堅強也畢竟是一個孩子,所以這人生的第一步不可能會順利,孩子哭鬧或者有情緒表達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但無論孩子如何哭鬧,都要堅持送寶寶去園並且要表現出對孩子的肯定,「老師給媽媽說了,寶寶今天在園表現的特別好,老師還說她會想你的,希望明天早點見到你呢」。
不因孩子上幼兒園而獎勵。
錯誤做法:孩子一鬧,自己也心疼,就答應孩子要求暫時不去幼兒園了——這樣等於間接告訴孩子「哭鬧是有用的」,那麼等於說間接鼓勵孩子用哭鬧來達成並不正確或者說過分的要求,這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極其有害!
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上幼兒園不哭鬧而採取額外獎勵,這種做法是強化了孩子幼兒園的妖魔化設想,讓孩子將上幼兒園視為一種懲罰,那幼兒園的形象在孩子心裡能夠樹立正確麼?
特別注意:不表現自己的不舍或擔心,始終正面引導孩子的情緒。不靠欺騙或威脅手段,也不要將寶爸不哭鬧當成獎勵的前提條件,讓那些聰明的寶寶學會以不上幼兒園為要挾從而達成自己不合適的要求。
堅持送寶寶入園,不能因哭鬧就不送。
第三部分:離園接孩子和接孩子回家後
時間跨度:孩子離園接孩子——已經到家之後。
關鍵技巧:對哭的安撫孩子情緒,對表現好的沒哭的孩子表現充分肯定,要借用老師來表揚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引導詢問寶寶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
學會借用老師的話肯定和表揚寶寶
正確做法:不遲到,讓孩子在離園等候家長接時第一眼能夠看到。
錯誤做法:遲到,尤其是等其他寶寶被爸爸媽媽接走了還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會非常失落,會加劇後面來園的不安全感。
正確做法:借用老師的話表揚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如果時間允許孩子的情緒也可以,那就和老師簡單聊幾句,詢問一下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有經驗的老師一定會當面肯定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的),問一下寶寶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比如:誰表現不好哭鼻子厲害?吃的什麼飯?吃完了麼?是自己吃的還是老師餵的?喜歡那個老師等等。問的過程中一定要表現出正面的積極的鼓勵的意思,同時要對孩子的回答積極回應,比如孩子說自己吃的沒讓老師喂,「哇哦,寶寶真棒!」
錯誤做法: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不聞不問,對孩子的哭鬧行為產生厭煩情緒——也許孩子一直表現很好,只是看到家長後會有一點情緒表達。
錯誤引導孩子:比如問孩子誰欺負你了?老師是不是兇你了之類?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如果家長這樣負面引導,本來就不想去陌生的幼兒園的寶寶一定會說誰打他(她)了,甚至能夠說是老師打他(她)的話。
做好這三部分,寶寶在幼兒園一定會非常開心
特別注意:儘可能按和孩子的約定儘量早點都園接孩子、不遲到。通過老師的話再次肯定寶寶在園表現。正面詢問、積極態度引導寶寶講述自己在園裡的一天生活——這部分等於是和孩子一起總結和回顧一下在幼兒園的一天的生活,也為第二天的順利送寶寶入園做一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