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行業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家長應該做點什麼呢?
初二分化的實質是深層次思維的缺陷,小學是人的一生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他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
小學語數雙百九十分以下一般就算查成績了,但是就在這美好的背後,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
比如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類型的,但會造成智力繁華,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的數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可憐。
小學時期由於孩子的智力發育和知識水平都很低下,弱化形象思維的培養是不可取的;
過於強化抽象思維往往又不是你初一初二正當時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幾點,改變學習方式很動腦筋,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知識面要儘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去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還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
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
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參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