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宇軒
江蘇自2018年開展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以來,共有15部優秀劇目,在省內60所高校演出了100餘場,所到之處,無不受到高校師生的歡迎。經過3年實踐,業已形成了務實高效的運轉機制,樹立了特色鮮明的活動品牌,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為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思政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變「送戲」為「點戲」,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戲曲進校園怎麼進?如何進?為了讓高校巡演真正發揮「美育」「思政」作用,主辦方變自上而下的「派單」為自下而上的「點單」,將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機地結合起來。
去年,省委宣傳部聯合省教育廳,面向全省高校下發戲曲名作高校巡演需求的通知,提供5部巡演劇目的劇情簡介、演員陣容、所獲獎項等資料,由高校根據實際需求自主申報。最後,共有52所高校申報了76場巡演需求,最終主辦方統籌安排了32所高校的48場演出。以高校需求為主,最大限度避免了「派任務」和供需錯位,使巡演真正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受到歡迎。
三江學院團委表示,2020年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動,提供了菜單式的項目選擇,劇種類型多樣,劇目水平高,讓學生在校園裡體驗到高質量的藝術享受,掀起了一股「戲曲熱」。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宣傳部表示,看完淮劇《小城》後,同學們都說,《小城》給大家提了醒,要始終不忘學醫的初心,始終秉承「護愛生命,修身明理」的校訓。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宣傳部表示,錫劇《董存瑞》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再現了青年董存瑞在戰火中成長的光輝事跡,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和「四史」教育課。
變「看戲」為「入戲」,主打沉浸式體驗
只有以演出為圓心,根據青年學生特點,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創意體驗活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單純「看戲」為多種形式的沉浸式「入戲」。3年來,「江蘇戲曲名作進校園」始終把配套體驗活動的開展擺在和演出同等重要位置,演前導賞、體驗活動、演後座談等互動活動,幾乎成了每場演出的標配。
以2020年巡演為例,每場演出前,主演、院團長等都要登上舞臺,用10分鐘時間介紹劇種特色、劇目梗概,教唱精彩唱段等;同時,新華日報、江蘇文藝廣播策劃組織了近50場互動活動,青年十問·演後談、戲曲奶茶、戲曲直播車、戲曲臉譜展、國潮美拍戲曲角等,讓巡演活動「養眼」更「走心」。「戲曲奶茶」化身冬日裡的溫暖「彩蛋」,杯身上印著戲曲的經典臺詞和戲曲知識,好喝又有「營養」。一頁頁認真手寫的「戲迷留言本」,一筆筆細細勾勒的創意戲劇手帳,更是見證了傳統戲劇的別樣魅力。在戲曲文創體驗展中,同學們還可以與老師面對面交流、親手體驗繪製臉譜,感受國粹的魅力。在校園禮堂、劇場門口布置的戲曲油紙傘、戲曲文創等活動,引得廣大同學紛紛駐足觀賞,美拍戲曲角成為了校園網紅打卡點。
變「獨戲」為「群戲」,實現多方聚力協同
眼下,戲曲名作高校巡演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和工作閉環: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聯合主辦,媒體參與承辦,高校協辦。在任務分工上,省委宣傳部負責遴選劇目、協調院團、制定演出計劃;省教育廳負責協調高校做好演出相關保障工作;高校負責安排演出及相關活動場地,組織學生集中觀演並組織校內宣傳報導;院團負責做好演出工作,配合媒體開展講座、導賞等戲曲普及教育活動;媒體負責開展一系列配套活動及社會宣傳。各方面各司其職、互相協同、緊密配合,確保活動高質量開展。其中,參演院團的積極性被有效調動和媒體的深度介入,是最重要的經驗。
院團派出最強班底——擔綱主演的均為國家一級演員,還有不少是戲曲最高獎梅花獎的獲得者,保證了劇目的高質量供給。省淮劇團團長陳明礦就說:「我們每次進校園演出,都拿出了與參加專業評比同等規格的團隊去為學生們表演。」省錫劇團團長周東亮的觀點是: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圈粉的地方,大學生市場不容小看,只有大學生真正喜歡上看戲這件事,才能推動戲曲走得更好。
而媒體的深度介入,則為樹立活動品牌、擴大活動影響力提供了巨大動能。在策劃開展系列體驗活動的同時,新華日報和省廣電總臺深入巡演現場,採寫了一系列新聞、通訊、評論及圖文音視頻產品,央視、學習強國平臺、新華日報、江蘇衛視、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江蘇文藝廣播、荔枝新聞客戶端、我蘇客戶端等進行廣泛宣傳報導;各巡演高校、參演院團也在各自網站、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開展宣傳推廣工作,取得良好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
「2020江蘇戲曲名作高校巡演,不落窠臼、新益求新,將傳統文化以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精滴細灌』,通過創新樣態,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廣受學校師生讚譽。」南京工業大學團委辦公室主任胡龍宇如是說。青春和戲曲的激情碰撞,將持久而深遠地在菁菁校園激蕩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