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馱起故鄉前行——彭繼文詩集》:寫給故鄉的情詩

2020-12-22 紅網

紅網時刻4月24日訊 (記者 魏瑋)近日,湖南永順作家彭繼文的詩集《馱起故鄉前行——彭繼文詩集》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本書中作者用真誠質樸的文字記錄了他對家鄉的深情,對時景的抒懷,對身邊人事的感觸。

本書收錄了作者彭繼文近三年來的相關詩作兩百餘首,多以短詩為主。詩歌創作多以故鄉為主題,綿延沉默的大山,彎彎的鄉村山道,肥壯的水牛,滿園的雞鴨,滿倉的穀物,金黃的山菊花,貨送的杜鵑花,小河撈蝦,對故鄉往事的回憶和美麗風景的書寫構成了彭繼文詩歌創造的主要畫面。相較於其他詩人不同,彭繼文並不僅只停留於客觀描寫,也在描寫景色的同時自覺地運用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精神,對當下鄉村生存的運命進行著獨立思考。

古往今來,悲秋感懷也一直是古典詩歌創作的常見主題,古人常感嘆人生苦短、光陰如梭,下筆之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田茂軍教授認為在彭繼文的筆下卻帶有了寓言的寫作,景語變成了寓言。《秋蟬》一詩中所流露的反省與批判意識令人莞爾,「彭繼文的詩歌有著親吻大地的溫度,山河袈裟一樣悲憫的情懷,昭示作者的精神境界與追求,警醒讀者在自我與社會的互動觀照中保持清醒認知。」

圖書信息

《馱起故鄉前行——彭繼文詩集》圖書封面。

【基本信息】

《馱起故鄉前行——彭繼文詩集》

作者:彭繼文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9年3月

【作者介紹】

彭繼文

1936年出生於湖南永順,土家族。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會員。畢業於財經學院,從事文學寫作三十餘年,有散文及詩作發表於報刊。

【內容介紹】

本書收錄了作者彭繼文近三年來的相關詩作兩百餘首。作者彭繼文出生於湘西大山區,來自於基層,平時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時刻敲擊著作者的心弦;尤其是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時刻縈繞在作者心頭,隨歲月流逝,凝結成揮之不去的鄉愁、鄉情。

詩集中的詩作多以短詩為主,記錄了作者平日的所思、所感、所想,有對家鄉的深情,對時景的抒懷,對身邊人事的感觸等,一首首詩作猶如捧起的生活中的一朵朵浪花,細小但不失晶瑩剔透,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體驗,也可以撫摸到作者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作者像一隻鳥,日夜在為故鄉歌唱;作者像負重跋涉的行者,一直馱著故鄉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行。

書摘

馱起故鄉前行

那次出遠門,我不小心

把故鄉馱在了肩上

不然不會這麼沉重

儘管我後來發現

行囊是空的

估計故鄉隱身在

一個不易看見的地方

故鄉馱在我肩上

時間久了

就變成了我的皮肉

深深地嵌入肩胛

無論我走到哪裡

都扔不下那份重量

故鄉的身影有時模糊

模糊得像一座山

碾壓之勢時刻威逼我

不得輕易停下腳步

故鄉有時也很清晰

清晰得像一面明鏡

只要一回頭,就能看見

我那張並不得意的臉

故鄉高居在我的頭顱

像愛嘮叨的老人

像安靜的兒時夥伴

也像一道閃電一縷輕煙

我越來越捉摸不透

故鄉到底是什麼模樣

我用力馱起故鄉

等於馱起了山山水水

等於馱起了父老鄉親

我必須穩住不能跌倒

直到走不動的那一天

我把故鄉遞交給兒孫

讓他們繼續馱起前行

吉首的雪夜

輕輕地敲擊窗臺

是你嗎?吉首的雪

一張潔白的素箋

一份春天的問候

在今夜的夢中飄落

曼妙的身姿

穿越城市的尾氣

生長出新奇的花朵

最早的足跡

寫出初戀的詩行

往事亦如積雪

在心頭化為一片晶瑩

牽手的記憶猶新

此刻,若有人相伴

踏雪去,定會夜馨雪香

相關焦點

  • 詩集《風吹過梅山》深情「守望」故鄉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3日訊(記者 陳薇 通訊員 吳凱)今天,由百花文藝出版社、湖南文學雜誌社、毛澤東文學院、湖南省詩歌學會聯合舉辦,益陽市文聯、益陽市作家協會聯合承辦的「李定新詩集《風吹過梅山》作品研討會」在長沙舉行。來自省內的2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並踴躍發言。
  • 定西臨洮縣青年詩人杜小龍詩集《風吹故鄉》出版發行
    原標題:定西臨洮縣青年詩人杜小龍詩集《風吹故鄉》出版發行  中國甘肅網12月20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17日,由定西市臨洮縣作家協會和臨洮縣文學院聯合舉辦的臨洮縣青年詩人杜小龍詩集
  • 萬人大合唱許巍的《故鄉》,但有妻子的地方,才是許巍的故鄉
    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肯定都是最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傳統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故鄉情結。老一輩總說落葉要歸根,要榮歸故裡,不管你走多遠,都到哪裡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故鄉就是我們的「心安處」和「種花家」。
  • 《一茶,貓與四季》:俳句大家寫給貓的情詩
    《一茶,貓與四季》:俳句大家寫給貓的情詩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日本俳句大家小林一茶,也是個愛貓人士,曾寫下數百首關於貓的俳句。《一茶,貓與四季》近日引進出版,集結了小林一茶「寫給貓的情詩」。
  • 聶魯達情詩全集首次正式授權出版
    日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著名作家、詩人巴勃魯·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愛情是聶魯達永恆的創作主題之一,「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他有很多被廣為流傳的愛情詩句,他的詩歌和回憶錄《我承認,我曾歷盡滄桑》在上世紀對很多中國讀者產生了影響,此次則是首次正式授權出版中文版聶魯達情詩全集,由中國臺灣詩人、翻譯家陳黎、張芬齡自西班牙語譯出。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故鄉,何時不用說再見
    其實人與人的緣分起於心與心的感知,是兩人之間你不遲一步,我也沒早一步。恰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不經意地相遇,便結下了一念難捨的情緣,緣就是生命與生命的碰撞開出的友誼和愛情的火花。緣分之花如那一樹樹春花,盛開在風和日麗的春光裡。
  • 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在《我給記憶命名》這本新書中,席慕蓉選登那時的日記,「我常常渴求愛,希望聽到別人對我的讚美,我喜歡熱鬧,我愛出風頭,我常常做白日夢,也許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出國讀書,也許有一天我回家了,回到我明駝瀚海的故鄉……」  席慕蓉後來到比利時留學,這些日記本被仔細珍藏,這是席慕蓉家的一個美好傳統。
  • 王巨川║就差一步,我就回到故鄉
    就差一步,我就回到故鄉——讀楊衛的詩集《抒情而已》隨感 王巨川/中國藝術研究院 「在很遠的地方/故鄉,成了更遠的風帆」,這是楊衛在《故鄉》組詩之一中寫下的詩句,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詩句。 楊衛的「文氣」抑或說「詩氣」,通過詩歌的書寫與他的精神血脈在某種程度上難得地交融在一起,通過他北漂旅途中的「綠色的鐵皮車」、「疲憊的書包」,遊歷歐洲時的「午後的巴黎」、「穿過阿爾卑斯山」、「伯爾尼的雨」,以及他的故鄉、他的鄉愁和他的愛情,等等這些如此貼近內心的詩句串聯起詩人的精神氣質——也是作為策展人、評論家的精神氣質。
  • 在首都北京,仰望故鄉新莊塬
    故鄉,宛如放飛天際的風箏下那根長長的牽線,不管你飛得多遠,都會讓你頃刻間回到故鄉的懷抱。歸前,便有「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的歡喜和期待。歸去,便是「亂點桃蹊,輕翻柳陌」的愜意。身處異鄉,在「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的離愁悲緒中,一遍遍回憶故鄉山川草木的淺吟低唱,回味粗茶淡飯裡飄出的鄉土氣息。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還將兩行淚,遙寄西海頭。回憶故鄉,是每一個遊子一生的功課。
  • 遙遠的故鄉(萬安人寫給心中永遠的山鄉)
    或許是從小就遠離故鄉求學在外,或許是長大後也不曾經常回去,在我的內心深處,故鄉總是很遙遠。
  • 初中生我的故鄉作文:故鄉的雨
    事實上,我的故鄉在南方。小城,下起雨來總是會勾起一些回憶,雖說平淡得像南村的古樟,北山的風鈴,卻在星星點點之餘,帶著氤氳的雲霞,悠然降至心頭。春季,雨總是喜歡光顧故鄉的,它常常與心中期盼的外出不謀而合。
  • 白天商人晚上詩人 故鄉給了他創作靈感(組圖)
    有詩文散見於《詩潮》、《時代文學》、《北方文學》等多種刊物,印有詩集《書香裡的煙火》。 曾獲「全國農民工文化建設」徵文「優秀獎」、獲首屆「廣東農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動月」徵文「二等獎」、浙江省義烏市首屆「外來務工青年文學大賽」一等獎。 2011年7月21日作為「>  人物簡介 鄭建偉,義烏市振榮飾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重慶市作協會員,義烏市作協理事。
  • 故鄉
    關於故鄉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但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最為難忘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故鄉》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國人所熟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因為自1953年起,《故鄉》被選入日本初三國語教材後,就一直為日本人所熟讀,迅兒和閏土,宏兒和水生,還有楊二嫂是中日兩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故鄉》其作品本身也已成為中日兩國共享的教科書範本。
  • 特區夢:故鄉與第二故鄉
    從稚嫩到青少的歲月,我踏著田野的青草與稻香成長,故鄉也在成長。如今每次回家,都驚詫於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故鄉的血脈長河依舊洶湧,富有生機與力量!故鄉在成長,特區也在成長,以特區之為謀未來之變,汕頭未來的「一二三五九」、「五大工程」、「四大高地」將讓故鄉真正發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和擔當。從青少到青壯,只是被日子攆著長大,終於到了需要離家闖蕩的年紀,我背著簡單的行囊,一疊發表的文章,在深夜踏上長途巴士,將我的童真年少留在了故鄉。2013年我來到珠海經濟特區,在這裡,我完成了大學學業至今在此謀生。
  • 故鄉元素 麥田月光
    但《麥田月光》裡的文字,既是少年李卓的記憶,也是成年李卓對故鄉人事深刻思考過後的呈現。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閱讀書籍,更需要閱讀人事,就像沈從文所說「我讀一本小書同時讀一本大書」。在這本散文集裡,李卓非常真摯地記錄了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也閱讀了這些人和事,通過對他們的深情記述與閱讀,他了解社會,懂得人生,獲得前行的力量。
  • 我與故鄉的距離
    2020年疫情宅家期間翻老相冊時無意間看到我出生49天時父親寫給我的信焦冬子:天津-駐馬店 物理距離:從北京居住的小區到我出生的村莊相距 今年第一次在外過年,沒有家人的陪伴,難得整理起過往拍攝的照片,發現2009年還在上大學時有了自己的相機後,就有意無意地拍攝家鄉,不過,看每年的照片數量,明顯是來北京工作後拍得多(幾乎都是春節回家),這大概是遠距離和每次的短暫停留產生的思鄉情切。
  • 劉輝:我的故鄉劉土橋
    我的故鄉劉土橋,是豫東平原上普通的一個村子。之前確實有一個吊橋,經過爺爺多次鋪墊,村民可以順利來來往往,每逢下雨,因為低洼狹窄,那裡就成了危險之地。後來,大伯出面出資修路修橋,原本坎坷不堪的土橋修成了磚混結構真正意義上的橋,解決了村民的行路難問題,取名"永生橋"。
  • 我的鄉愁,是故鄉的郎酒,故鄉的美食,故鄉的油菜花,四川古藺!
    所以啊,我的鄉愁是故鄉的美酒,是故鄉的美食,是故鄉的風景……出門在外,看到故鄉的特產總會忍不住買一些,喝酒總會喝故鄉產的酒,看風景時總會覺得故鄉的美,心心念念的始終是故鄉,也許這就是我的鄉愁,我的故鄉!
  • 刀筆之外 故鄉雜感——夢裡不知身是客,錯把他鄉當故鄉
    故鄉,或許只是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對「老家」的稱謂。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終老於斯的人,是不必把當地稱之為「故鄉」的,而是可以叫做「籍貫」。因我祖輩所居日照,若干年前是作為一個縣,隸屬於臨沂地區,所以在我十八歲以前的意識中,日照是我的故鄉。幼年時期,我跟爸媽搬過幾次家。託福,空間越大了,樓層也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