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六部門出臺了一個方案——《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
魚sir感到訝異的是,大家的關注點竟然是,老師不得「拖堂」,還吵上了熱搜♂️。
話說,我們不是更應該關注「兒童青少年肥胖」以及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嗎?!
兒童青少年肥胖已經不是一個可以暫時擱一擱,無傷大雅的小問題了。
世界衛生組織將之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而中國,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
來看幾組數據:
據2017年北大公衛學院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1985-2014年,中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則由0.5%增至7.3%,相應超重、肥胖人數也由615萬人增至3496萬人。
2019年10月,世界肥胖聯合會的數據顯示,中國肥胖兒童數量已經達到了3900萬,高居世界榜首。
增速之快,超乎想像。
若按照這樣的速度繼續胖下去,至2030年,中國0~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將達到6%,肥胖兒童數將增至664萬人;7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將達到28%,超重肥胖的兒童數將增至4948萬人。
中國小胖墩,到了該強行剎車的時候。
少年胖則終身胖
胖,已經不是一個身材走樣,有點醜的問題,它更是一個健康問題。
尤其是兒童肥胖,存在著難以預測的健康,甚至死亡風險。
《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提到,兒童青少年期肥胖會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2型)等慢性病過早發生的風險,對健康造成威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生活中,已有因肥胖導致的悲劇。
12歲小女孩身高1.31米,體重卻高達98.4公斤。
家長見她一年不長個兒,帶去檢查發現,孩子總膽固醇等多項血脂指標明顯增高,血清胰島素更是嚴重超標,還有脂肪性肝炎、黑棘皮等代謝問題引起的病症。
江蘇一男孩因狂吃各種補品,體重一路飆升,7歲時,已達到110斤,最終死亡。醫院的診斷結果是:孩子由於過度肥胖,引發腦血管疾病,最終因血管爆裂,搶救無效死亡。
兒時肥胖,很多時候影響終生。
有家長會覺得孩子胖胖肥肥的,是可愛和福氣,可家長大概不知道嬰兒肥胖20%~40%會轉成兒童肥胖,兒童肥胖50%~60%又會轉成青少年肥胖,青少年肥胖則80%都會發展為成年人肥胖。
而伴隨肥胖至成年後,死亡也如影隨形。
美國WedMD大眾醫療新聞網曾報導,根據一項追蹤近5000名兒童的長期研究得出,兒童時期肥胖的話,在55歲以前死亡的機率會高出一倍。
除此之外,肥胖還會增加兒童患焦慮和抑鬱的風險。
許多孩子因為肥胖,往往會遭遇更大的社交壓力,甚至校園暴力。
數據顯示,肥胖女孩的焦慮和抑鬱風險比一般人群的女孩高43%,而肥胖男孩的風險比同齡人高33%。
少數人胖,某個人極端胖,我們可以歸因於個體或特例,但現在有近4000萬孩子都胖,而且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加入這一隊伍,這就成了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找出背後的社會根源。
吃太多,運動太少被視為「胖」的主要原因。
這當然沒錯,但如果我們再問一句,為什麼不能少吃點,多動些呢?
問題是不是一下子就變複雜了。
現在的孩子想少吃點,吃得健康點,實在太難了。
吃太多,且吃得不夠健康,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但如果好好運動,也不至於胖成球。
說到運動,各位家長估計只能連連嘆氣了。
話說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運動的時間。
在家各種作業和課外輔導班,每天跟趕通告似的。
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中國六成兒童參與課外班,上學日5天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4小時,周末兩天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2小時。
時間花費最多的是作業,日均近90分鐘,包括學校作業、課外班作業、家長布置的作業、其他作業。
在學校,唯一可以好好運動的是體育課,但體育課經常被其他主課搶佔。
在應試大環境下,運動成了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胖一點則無關緊要。
孩子吃太多,運動量不夠,可以暫且視為肥胖的主觀原因,更加令人無能為力的是客觀原因。
一個是遺傳。
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肥胖呈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父母雙親都肥胖的,子女發生肥胖的機率約70%~80%,雙親之一肥胖,子女有40%~50%發生肥胖,雙親均不肥胖的,子女只有10%~14%肥胖。
還有一個是抗生素濫用。
2016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課題組發現,抗生素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響其促進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裡的抗生素主要指食品或環境中的抗生素。
魚sir找到一份2013年的數據。
這一年,中國大陸抗生素使用量達16.2萬噸,約佔全球用量的一半,其中52%為獸用,48%為人用。超過5萬噸抗生素被排放進入水土環境中。
豬、奶牛、雞甚至魚,幾乎都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一方面,它們會以食物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身體,另一方面,它們的排洩物會進入水土,最終還是影響我們。
顯然,大量小胖墩的出現,並非某個單一原因造成的,它是一個系統性困境,需要各方努力。
最好的突破點,當然是家庭。
《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提出的策略,首先就是針對父母的。
魚sir簡單總結一下:父母要有健康意識,給孩子多吃健康食品,別老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關注孩子的體重變化,多督促孩子運動,沒有條件的,也要創造條件。
家庭環境既能導致肥胖,也能很好地起到預防肥胖的作用,就看家長做怎樣的選擇了
比如一下子很難改變的遺傳肥胖,好的家庭環境可以逆轉肥胖局面。
2018年,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多吃水果蔬菜、少看電視、少刷手機、作息習慣健康的家庭環境,可以將兒童肥胖的遺傳風險降低一半。
魚sir想講講少看電視的意義。
它並非表面的,可以減少坐在那兒邊看邊吃零食的可能,還有一重意義,減少看到垃圾食品廣告的可能。
英國癌症研究機構在2018年對近2500名兒童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那些每天上網或看電視超過半小時的兒童更有可能要求、購買或吃垃圾食品。
每天觀看超過3小時電視的兒童,比每天觀看半小時或更少的兒童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高59%。
說到底,家長要身體力行,少葛優躺刷手機,少吃垃圾食品,多鍛鍊,先讓自己瘦下來。
另外,配合《方案》裡的幾條具體細則一起食用,效果可能會更佳。
首先一點是,體育成績被納入中考等考核,將倒逼家長和孩子重視體育。
《方案》還規定了具體的運動計劃:
這樣的運動量,在過去肯定沒有,特別是高強度運動,像球類、跑步、爬山等。
換句話說,達不到這樣的運動量,很難有減肥健身的效果。
其次,社區支持和學校食堂夥食改善也意義重大。光靠家長和家庭環境,這事兒,成不了。
多管齊下,很有必要。
總之今後,各位家長的「雞娃」之路將變得充滿多巴胺。
大家不樂意也沒法。有關部門連著發文件,先是提高中考體育分,再是肥胖防控方案,顯然,不讓娃瘦下去,是不會罷休的。
既然這條船必須得上,那就馬上行動吧。
回家先測一下娃有沒有太胖。
正常情況,2至12歲兒童每年體重增長為2-3公斤,如年增長體重異常,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
家長們也可以根據身體質量指數公式BMI =體重(kg)/身高的平方(㎡),來估算一下自家的孩子是否超標。
如果有超標,不能再放任啦!
我是魚sir,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什麼問題,歡迎隨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