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桌小c在我印象裡,有點小邋遢,經常冒冒失失,讀書時候懶,雖說聰明,可成績還是聞名遐邇的差,這個糙了20多年的女漢子,今年春節回來探親,多年不見差點兒沒認出來,簡直是歡樂頌中安迪的翻版,不是用錢打磨出來帶有銅臭味的精緻,而是懷裡永遠揣著春風,擁一種從容,執一份淡定,懷一腔柔情,掬一腹才華。
小c給我沏了一壺茶聊起自己風生水起的經歷。她說:「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這麼評價我:「像你這種懶惰的孩子,永遠考不上一流大學!不信走著瞧!」恩,這位老師的臉打得結實又漂亮,我果然上的三流大學。感謝鄙視之恩,我在大學掛科16門,考試交白卷,整個人很頹很喪!有一天,輔導員找我談話,輔導員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當下。」我感覺被電擊了一般,有一種穀底向上的力量,喚醒了我的不服與傲骨。我拼命的學習,獲得了省級「雙優生」,成績名列前茅,獎學金拿到手軟,畢業後,拿到了大型公司offer。」我端起茶杯,輕輕的泯了一小口,聽著她的講述,怎麼都覺得是電視劇裡的人設。
美國《健康心理期刊》(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gy)刊載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活動較少的人喜歡獨處,善於思考,智商高;活動較多的人想打發時間,必須依靠出門活動,反而智商較低。這個顛覆三觀的逆天發現在告訴我們懶人竟然更聰明,你夠聰明嗎?我決定以後勵志當個廢柴!有人說我懶的時候,我就理直氣壯地告訴她,懶人更聰明,懶以致富!
馬雲爸爸都說「世界是由懶人創造的」。懶人並非無腦,他們一旦變勤奮起來,是要撬動地球的節奏!
那個曾經20歲傻懶的我,都犯了哪些錯?
1.這不就是我的大學生活麼?
從6歲入學開始,我們被父母和老師灌輸,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場改變命運的考試。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聽課,好好完成作業,把中考和高考視作一種信仰。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到考試成績、人生規劃甚至填報志願都是父母來安排。而上了大學,是離開父母時刻監控,嚴厲管制的開始,就像脫掉韁繩的馬,很想放縱一次,痛痛快快地去揮灑青春。
我和室友小良是高中同學,我們都自命不凡的認為彼此是高考失利,誤入現在的大學。我知道上高中之前的她,很勤快,做什麼事都很自覺、很主動。上了大學之後,她不但對學業不上心,對其它方面也沒興趣,每次事到臨頭,火燒眉毛了再想對策,整個人就是拖延症加懶癌晚期。除了迫不得已的上課,她一定都呆在寢室裡,如果不是解決三急問題,可以懶到三天不下床,宅在宿舍裡一邊追著劇,一邊吃著乾脆麵和薯片,喝著2L的雪碧,臥聊、刷微博、講鬼故事、玩魔獸,打lol,學校餐廳雖說在樓下,也全靠外賣和舍友續命,每天都是吃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吃……循環,再循環,一身廢廢的,蠢萌蠢萌的,根本不想未來是個什麼鬼。
2.迷茫就是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
20歲出頭是個曼妙的年齡:既有大把青春握在手中的肆意底氣,又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所措,無力的20歲,看似擁有很多,其實什麼都沒有。
眼看就要去實習了,很恐慌,覺得自己還心有餘而力不足,能力尚未配得上野心。
但現在卻不願意去努力拼搏,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一直以來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無法自律,每天擔憂未來,恐慌未來。此刻的《十萬嬉皮》這首歌最符合20歲當下的心情。敵視現實,虛構遠方 ,東張西望,一無所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文不能測字,武不能防身,不事勞作,一無所獲,縱火的青年,迫近的時間。
3.年紀輕輕就看書,還不滾去打遊戲。
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一些同學信奉「讀書無用論」,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回到家後,在家閒著,畢業就失業,就會給身邊上大學的人一個不好好學習的理由:反正學了也沒用。適者生活,物競天擇。
4.沒懶散的命,得了懶散的病
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曾經對他的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兒子,當你認識到人生的不平等時,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活著無需抱怨,我們每個人起點不一樣,有的人出生貴族,有的人出生寒門。很多人上了大學,家裡沒有斷過後路,甚至畢業後家裡先幫付首付買了房子,安排好工作,再給買輛車。如果有條件的話,誰不願意懶散呢,很多時候的勤奮,大都是沒選擇。最慘痛的是,沒懶散的命,得了懶散的病。
我們學校一位女生,她屬於普通農民家庭,平時穿著很樸素,根本買不起手機,在同學面前有點小自卑。其實老師給她提供很多勤工儉學的機會,只要勤奮一點就可以每月賺兩三千,但是她不願意去做,她有一個不值得同情的原因就是懶。要擺脫貧窮,實現逆襲,必須要甩掉窮的根,那就是懶。人間沒有走兩步就能到達的詩和遠方。
5.被舒適環境誘惑,迷失自我
大學裡沒有周考、月考,在一個沒有壓力的大環境下,美女帥哥、美景美食誘惑多,以至於很多人不思進取。整天玩著遊戲追著劇,一遍遍自責,一遍遍重蹈覆轍,大學裡根本不需要拼智商,拿出高中時候10%的精神來搞學習,就是學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大學四年裡,我見證了同學們的激昂青雲和萎靡不振。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懶惰分兩種,一種是無可就藥型的,這種懶人把力氣看得比命重要,我只能說一聲「抱歉,沒有人挽救得了你的人生」。10年、20年會註定很喪。
另一種是厚積薄髮型的,他們看似懶惰,並非無腦。這類懶人的真諦,懶一點就多賺一點。比如,有不少大學生宿舍掉長繩取外賣,就是因為自己懶惰,善於發現商機,推出在校生app,為大學生提供一整套的生活解決方案,打造大學生O2O生態圈。在方便自己的同時,也淘到人生第一桶金。青春的意義不在於戰勝他人,而在於找到自身的成長曆程和存在感。有夢想就不會覺得疲憊。
懶惰是人性中最大的劣根性。20歲是人生道路的抉擇期;是充滿激情夢想的年紀;願我們都保持著一顆20歲那份擁有的衝勁,逆風翻盤,向陽而生。要做就做有智慧的懶人,「拒絕無用功」是我們唯一的目標!請把時間浪費在更有趣的事情上。
青春給予我們最大的饋贈是我們擁有嘗試的機會和權利,我們可以奮力地奔跑,而不用擔心摔倒後會很難看。有朝一日踏入社會,真正能帶給我們安全感,最具有實力的,其實是大學裡日積月累形成的優勢。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終會擁有一個不被辜負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