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比勤奮的人更聰明 更容易成為富人

2020-12-17 米小糕love

我的同桌小c在我印象裡,有點小邋遢,經常冒冒失失,讀書時候懶,雖說聰明,可成績還是聞名遐邇的差,這個糙了20多年的女漢子,今年春節回來探親,多年不見差點兒沒認出來,簡直是歡樂頌中安迪的翻版,不是用錢打磨出來帶有銅臭味的精緻,而是懷裡永遠揣著春風,擁一種從容,執一份淡定,懷一腔柔情,掬一腹才華。

小c給我沏了一壺茶聊起自己風生水起的經歷。她說:「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這麼評價我:「像你這種懶惰的孩子,永遠考不上一流大學!不信走著瞧!」恩,這位老師的臉打得結實又漂亮,我果然上的三流大學。感謝鄙視之恩,我在大學掛科16門,考試交白卷,整個人很頹很喪!有一天,輔導員找我談話,輔導員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當下。」我感覺被電擊了一般,有一種穀底向上的力量,喚醒了我的不服與傲骨。我拼命的學習,獲得了省級「雙優生」,成績名列前茅,獎學金拿到手軟,畢業後,拿到了大型公司offer。」我端起茶杯,輕輕的泯了一小口,聽著她的講述,怎麼都覺得是電視劇裡的人設。

美國《健康心理期刊》(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gy)刊載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活動較少的人喜歡獨處,善於思考,智商高;活動較多的人想打發時間,必須依靠出門活動,反而智商較低。這個顛覆三觀的逆天發現在告訴我們懶人竟然更聰明,你夠聰明嗎?我決定以後勵志當個廢柴!有人說我懶的時候,我就理直氣壯地告訴她,懶人更聰明,懶以致富!

馬雲爸爸都說「世界是由懶人創造的」。懶人並非無腦,他們一旦變勤奮起來,是要撬動地球的節奏!

那個曾經20歲傻懶的我,都犯了哪些錯?

1.這不就是我的大學生活麼?

從6歲入學開始,我們被父母和老師灌輸,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場改變命運的考試。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聽課,好好完成作業,把中考和高考視作一種信仰。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到考試成績、人生規劃甚至填報志願都是父母來安排。而上了大學,是離開父母時刻監控,嚴厲管制的開始,就像脫掉韁繩的馬,很想放縱一次,痛痛快快地去揮灑青春。

我和室友小良是高中同學,我們都自命不凡的認為彼此是高考失利,誤入現在的大學。我知道上高中之前的她,很勤快,做什麼事都很自覺、很主動。上了大學之後,她不但對學業不上心,對其它方面也沒興趣,每次事到臨頭,火燒眉毛了再想對策,整個人就是拖延症加懶癌晚期。除了迫不得已的上課,她一定都呆在寢室裡,如果不是解決三急問題,可以懶到三天不下床,宅在宿舍裡一邊追著劇,一邊吃著乾脆麵和薯片,喝著2L的雪碧,臥聊、刷微博、講鬼故事、玩魔獸,打lol,學校餐廳雖說在樓下,也全靠外賣和舍友續命,每天都是吃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吃……循環,再循環,一身廢廢的,蠢萌蠢萌的,根本不想未來是個什麼鬼。

2.迷茫就是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

20歲出頭是個曼妙的年齡:既有大把青春握在手中的肆意底氣,又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所措,無力的20歲,看似擁有很多,其實什麼都沒有。

眼看就要去實習了,很恐慌,覺得自己還心有餘而力不足,能力尚未配得上野心。

但現在卻不願意去努力拼搏,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一直以來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無法自律,每天擔憂未來,恐慌未來。此刻的《十萬嬉皮》這首歌最符合20歲當下的心情。敵視現實,虛構遠方 ,東張西望,一無所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文不能測字,武不能防身,不事勞作,一無所獲,縱火的青年,迫近的時間。

3.年紀輕輕就看書,還不滾去打遊戲。

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一些同學信奉「讀書無用論」,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回到家後,在家閒著,畢業就失業,就會給身邊上大學的人一個不好好學習的理由:反正學了也沒用。適者生活,物競天擇。

4.沒懶散的命,得了懶散的病

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曾經對他的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兒子,當你認識到人生的不平等時,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活著無需抱怨,我們每個人起點不一樣,有的人出生貴族,有的人出生寒門。很多人上了大學,家裡沒有斷過後路,甚至畢業後家裡先幫付首付買了房子,安排好工作,再給買輛車。如果有條件的話,誰不願意懶散呢,很多時候的勤奮,大都是沒選擇。最慘痛的是,沒懶散的命,得了懶散的病。

我們學校一位女生,她屬於普通農民家庭,平時穿著很樸素,根本買不起手機,在同學面前有點小自卑。其實老師給她提供很多勤工儉學的機會,只要勤奮一點就可以每月賺兩三千,但是她不願意去做,她有一個不值得同情的原因就是懶。要擺脫貧窮,實現逆襲,必須要甩掉窮的根,那就是懶。人間沒有走兩步就能到達的詩和遠方。

5.被舒適環境誘惑,迷失自我

大學裡沒有周考、月考,在一個沒有壓力的大環境下,美女帥哥、美景美食誘惑多,以至於很多人不思進取。整天玩著遊戲追著劇,一遍遍自責,一遍遍重蹈覆轍,大學裡根本不需要拼智商,拿出高中時候10%的精神來搞學習,就是學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大學四年裡,我見證了同學們的激昂青雲和萎靡不振。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懶惰分兩種,一種是無可就藥型的,這種懶人把力氣看得比命重要,我只能說一聲「抱歉,沒有人挽救得了你的人生」。10年、20年會註定很喪。

另一種是厚積薄髮型的,他們看似懶惰,並非無腦。這類懶人的真諦,懶一點就多賺一點。比如,有不少大學生宿舍掉長繩取外賣,就是因為自己懶惰,善於發現商機,推出在校生app,為大學生提供一整套的生活解決方案,打造大學生O2O生態圈。在方便自己的同時,也淘到人生第一桶金。青春的意義不在於戰勝他人,而在於找到自身的成長曆程和存在感。有夢想就不會覺得疲憊。

懶惰是人性中最大的劣根性。20歲是人生道路的抉擇期;是充滿激情夢想的年紀;願我們都保持著一顆20歲那份擁有的衝勁,逆風翻盤,向陽而生。要做就做有智慧的懶人,「拒絕無用功」是我們唯一的目標!請把時間浪費在更有趣的事情上。

青春給予我們最大的饋贈是我們擁有嘗試的機會和權利,我們可以奮力地奔跑,而不用擔心摔倒後會很難看。有朝一日踏入社會,真正能帶給我們安全感,最具有實力的,其實是大學裡日積月累形成的優勢。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終會擁有一個不被辜負的青春。

相關焦點

  • 張小檬:賺錢思維和賺錢方式才能決定你能不能成為富人
    ​公眾號「創業項目匯」窮人與富人的根本區別在於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和賺錢方式,往往決定自己將成為窮人還是富人。窮人的公式:沒錢→不肯學習→沒有賺錢的能力→繼續沒錢→成為窮人。富人的公式:沒錢→借錢也要學習→學到賺錢能力→賺到錢→投入錢繼續學習→賺錢能力更強→賺到更多錢→成為富人一旦具備富人的賺錢思維,那想要走向成功的彼岸也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 人是怎麼廢掉的?因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窮人往往比富人更容易放棄
    導語:人是怎麼廢掉的?因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窮人往往比富人更容易放棄 一句寒門再難出貴子,刺痛了多少人的心?為何現在的人嘴上說著學歷無用,但是還是逼迫著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雖然還有很大的不足,但是相對於而言還是一種公平的人才選拔過程。
  • 《富爸爸,窮爸爸》:要想成為富人,必須擺脫窮人思維
    1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清崎的親生父親是一名高學歷的政府官員,也是書中的「窮爸爸」。跟世上大多數人一樣,窮爸爸的思想理念是讓孩子好好讀書,進一所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過上衣食無憂的穩定生活。不過,按照這種路徑發展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充滿焦慮的中產階級。當然,有朋友會說,能成為一個焦慮的中產階級也不錯啊!確實,能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成為一名中產階級也已經算是走到了大多數人前面。無論是窮人,還是中產階級,都無法擺脫「僱員」的身份焦慮,兩者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讓孩子更會讀書,更懂生活
    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讓孩子更會讀書,更懂生活
    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 改變你的賺錢思維,讓你成為精神富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好好賺錢永遠不是丟人的事,有的人通過體力賺錢、也有的人通過腦力賺錢,厲害的人通過信息差、資本賺錢。改變你的賺錢思維,從精神富人走向現實富人。人總是愛偷懶的,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 公認的六大「懶人花」,懶養更容易出狀態
    導讀:公認的六大「懶人花」,懶養更容易出狀態提起養花這件事,大家都會認為只有勤快的人才能養出漂亮的花。誠然,大多數的花草只有勤勞的園丁才能養出好的狀態來。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花卉比較特殊,懶人懶養反而比勤快的人更容易出狀態,它們因此被稱為「懶人花」,比如下面這6中就是花友們公認的「懶人花」。
  • 富人比窮人更容易獲得財富,但富人買保險的還比窮人多,為什麼呢
    看到這裡,是否已經有很多人跳腳了,肯定是覺得因為我是做保險的,故意把這個行業說的高大上,還有部分人是否已經忍不住要在下方留言「保險都是騙人的」了呢?稍安勿躁,讓我們理性來看待買不買保險的問題。先分享一下那位客戶為什麼會思考通過買保險讓自己有尊嚴這個問題。試想一下,當我們躺在醫院,需要一大筆錢時,會有多少人來看我們甚至幫助我們呢?
  • 成為富人的秘訣
    有多少人日思夜想成為財富自由的人?如果你想成為富人,便要研究富人,探尋他們之所以成為富人的原因,因此你需要放眼看天下的富人,去獲悉他們成功致富的秘密,富人是怎麼樣由窮到富或者由富到更富的秘密?真好奇成為富人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1000個人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哈哈!
  • 猶太富人思維:埋頭苦幹賺不了大錢,有一樣東西,比勤奮更重要!
    但他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製作1000張彩票,舉辦個抽獎活動,中獎的人就能得到一頭驢,每張彩票只賣1美元,不滿意可以退款。活動開始後,大家都覺得花一美元就有可能抽到一頭驢,覺得還挺划算,所以沒一會兒功夫,彩票很快就買光了,這個猶太人也就輕鬆賺得1000美元。而當中獎者看到是死驢時很不滿意要退錢了,可即便退了錢,這個猶太人還是淨賺999美元。
  • 這個年齡懷孕生娃,寶寶更聰明,易成為學霸,只是多數人不敢嘗試
    為了擁有更高的學歷、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女性同胞不僅在努力奮鬥,還常常一不小心就錯過了適齡婚育的年紀,成為人們所說的「大齡剩女」。30歲就是大齡剩女嗎?事實並非如此,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30歲的女性所生育的孩子,未來往往更加聰明,更容易成為學霸,只是多數人不敢,或者不願意嘗試。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學會思考,做出決策,告別失敗和平庸
    其實,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聰明人。只是有些人找到了他們聰明的地方,有些人沒找到而已。所以,你想要成為一個聰明人。經過統計,最好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的東西」,做不同的事情。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有著比別人更高的天賦,然後成為這個聰明人之一。
  • 富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錢
    而像他這樣出生於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吃穿不愁,家長也是知識分子,生活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得天獨厚,有很多捷徑可以走,所以更容易取得優異成績。這段話,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把熊軒昂當成富人家孩子的典型代表,然後拿來論述,富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原因是因為錢。當然,有錢,能讓孩子獲得好的學習資源。不過,要我說「錢」絕對不是富人家孩子更有出息的主要原因。
  • 懶人,為什麼不討人喜歡?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太喜歡懶人,哪怕自己有時也是個懶人。長大了,就沒有理由再偷懶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成年人,更加不能偷懶。我們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會照著我們成長。我們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在模仿我們成長。我們希望孩子勤奮,那我們自己得先勤奮起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一味通過口頭說,孩子你不能懶,你要努力。
  • 改變思維路徑,發掘創新能力,為大腦賦能,成為更聰明的人
    聰明的人都很相似,愚蠢的人蠢得卻各有各的不同。固然有些人是天生聰明,但更多的人,他們的經歷會告訴你,聰明是可以被習得的品質。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是當今時代有進取心的青年都會研究的問題。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當我想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我其實想的是,提升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而不是想著憑藉一點點的聰明,就開掛一樣地走捷徑。
  • 小富靠運,大富靠命,如何擁有成為富人的命?
    因為人的命運乍一看太複雜,太難以琢磨,充滿了難以把握的不確定性,所以大部分人最後都放棄了努力和探索,接受了這套說法。按這套說法,這位大叔的意外死亡,也是命——窮人的宿命。03然而決定一個人一生能否成為富人的決定性因素,真的是我們靠自己的努力無法改變的完全由上天註定的命運嗎?
  • 英語說:相信你會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
    不管怎樣,請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把它們變成前進路上的墊腳石,相信你會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
  • 議論文素材——勤奮(積累)
    —— 尼採7、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沒有知能的熱情,如果沒有勤奮,也不存在熱情與才能的結合。 —— 約瑟夫8、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正是由於蘇秦的勤奮,終於他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從古人的實例中我們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勤奮刻苦,因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 洛克菲勒:世界上這種人會成為富人,所謂富人,精髓不過兩個字!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能夠搶得先機。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懂得先苦後甜的道理,他們往往願意蟄伏,思考出最好的方法,進行更長的等待時間以換取更為豐盛的幸福。洛克菲勒的發跡史進行了細緻的閱讀後,我才明白:所謂富人思維,精髓不過兩個字,可惜大多數人沒有做好,這兩個字正是思考。
  • 窮人和富人誰更勤勞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富人(有大學文憑的人)的工作時長還要比窮人(高中未畢業)的要短一些。然而,根據本世紀初的數據,富人每周已經要比窮人多工作八小時了。前年的全美時間使用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每天要比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多工作兩個小時。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有28%,這一比例在非大學畢業的人群中持續下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