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感情的真正考驗,大多是從有孩子開始的。明明是開心的迎接新生命,怎麼兩人甜蜜的關係會改變?其實只要把握溝通技巧,夫妻一樣能一起幸福照顧孩子。
新生兒階段,夫妻容易因養育工作繁重與初期的不熟悉,陷入時間不夠、睡眠不足的身心疲勞,另外因孩子而增加的支出,經濟的改變容易陷入家庭分工與財務分配的爭執。
若是請長輩協助照顧孩子,世代間的教養方式就會成了另一個夫妻爭吵的原因。等到一歲之後,孩子有更多自主意識,爸媽會更重視對孩子良好行為及習慣的養成,開始會有管教上的溝通歧見。
1.雙方輪流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並提出疑問。
2.討論雙方感受上的擔憂與其原因。
3.針對原因提出雙方可接受的方法。
兩人建立的溝通方式不只能幫助彼此互相了解,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因為夫妻溝通方式,日後會變成家庭中親子的溝通模式。
1.不停表述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卻不聆聽對方的想法
2.面對問題只會陷入沉默,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
3.翻舊帳
4.從討論變成情緒上的發洩
先停下討論,讓雙方冷靜後再進行溝通,回歸到理性上的討論。
有些人知道自己在生氣,但不知道為何生氣,情緒的來源很重要,我為何有這樣的感受,我的想法是什麼,重點是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只要解決造成情緒的原因,就能降低溝通上情緒性的爭論。
教養孩子一方較包容、另一方卻很有原則,兩人該如何溝通?
1.當一方主導管教時,另一方不應當場在小孩面前批評對方的管教,若事後唱反調也會造成管教上的歧見。
2.爸媽要事先磨合生活習慣,像是爸爸吃飯要看電視放鬆,媽媽卻認為一起吃飯是為了凝聚關係,不可看電視,建議討論出一致的做法,否則會影響孩子行為養成。
3.事先溝通彼此對孩子行為的期待,討論好希望孩子養成的習慣,並決定若孩子沒做到要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