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官為何又被稱為「父母官」?最早指誰?出自哪裡?

2021-03-05 送歷史個救生圈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每當地方官踏踏實實為人民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時,老百姓就會親切的稱他們為「父母官」。所謂「父母官」,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說地方官愛民如子,對待普通百姓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愛護,所以才會得到百姓的愛戴。而事實上,「父母官」並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它最早指的是漢朝的兩位官員。

在西漢漢元帝時期,南陽郡出了一位清廉如水的太守。此人名為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在其擔任南陽太守期間,經常下鄉考察,勸課農桑,不是出現在田間地頭,就是住在鄉野亭舍之中,很少見他有賦閒在家的時候。通過實地考察,召信臣主持開通溝渠,修建水閘堤堰數十處,當地灌溉面積年年增加,糧食產量也成倍增長。老百姓得了實惠,整個社會風氣也呈現出一片祥和。

在幫百姓將「錢袋子」鼓起來後,召信臣又開始進行道德教化。他先是制定了用水規則,防止百姓因爭搶水源而打得頭破血流。然後又禁止百姓在婚喪嫁娶的過程中鋪張浪費,最後對於遊手好閒和小偷小摸之人進行訓斥和治罪,在他的治理之下,南陽郡幾乎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步。很多外郡百姓聽說召信臣的事跡後,紛紛前往投奔,南陽郡因此戶口倍增,郡縣也富裕起來。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召父」,皇帝聽說他的事跡後,也賞賜了他黃金四十斤。而召信臣後來調任河南太守後,政績也屢次在全國排第一。

無獨有偶,在東漢時期,南陽郡百姓又遇到了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太守,此人即東漢水利學家、發明家杜詩。杜詩在光武帝初年曾擔任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在洛陽為非作歹。杜詩勸告了幾次,蕭廣不聽,於是杜詩按法令誅殺了蕭廣。事後,他向上做了匯報,還得到了上級的表揚。

在擔任南陽太守期間,杜詩以誅暴立威,又善於謀略,不浪費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當地百姓愛護。除此之外,他還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發明了「水排」,用來鑄造農器。二是興修水利,廣拓土田,讓百姓日子富足起來。因此人們將他比作西漢的召信臣,南陽百姓謂之:「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此後,人們就將愛民如子,為民辦事的地方官合稱為「父母官」。大家在生活中有碰到過這樣的地方官麼?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父母官」的那些事兒
    來歷二:召父、杜母的傳說漢代曾出現了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其自註:「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父母官」的兩種含義其適用的對象雖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卻是有講究的。
  • 在古代「千金」最早是指兒子,它是怎麼轉變為「女兒」的專稱?
    如果現在你稱某位富家公子哥為「千金」,一定招來白眼,雖然「千金」一詞,最早確實是指兒子,而不是女兒。其實「千金」最早的含義,既不是指「兒子」,也不是指「女兒」,而且普通人家的子女,是沒有資格被叫做「千金」的。
  • 「父母官」一詞竟然和一個姓杜的衛輝人有關係
    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甚至是國君。漢代曾出現了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後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於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其自註:「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 從父母官到公僕
    「一方父母」指父母官,父母官即地方長官,正適合用在縣長、市長身上。當然這是古時的說法,而今似乎不大常見了。現在的官員,往往自稱公僕。從立意上講,公僕顯然迥異於父母官,儘管實質上可能是一丘之貉。如果要找出一個詞語,來表現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父母官」應是選項之一。它的起源,一般追溯至漢朝,其實知識考古的工具,還可以向前挖一挖。《詩經·小雅》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 「中國」這一名稱最早出自哪裡?
    那麼,對於「中國」這一名稱和概念,最早源自於哪裡呢?是今山西省還是河南省呢?一首先,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
  • 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這是受了「舉孝廉」等傳統的影響,由地方推薦人才去中央考試,即鄉貢,這些人就被稱為「舉人」。而「進士」的稱呼也比較廣泛。不同於明清時期叫做「考進士」,在唐朝,凡是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的考生,都被稱作「進士」。
  • 古代信息閉塞,官員到地方上任,用什麼證明自己身份?
    在古代,朝廷對官員都會有很多任命,如果是京城中的官員任命自然不會有問題,但是某一官員要是被任命到外地,或知府、或知縣,那麼就會有個問題,他們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代官員通常都要遵守一個迴避制度,何謂迴避,那就是不能在自己的家鄉擔任官職,這是為了避免家族勢力影響地方正常秩序。那麼新的地方官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怎麼證明就是朝廷所派的父母官呢?
  • 以古代縣制為例,淺析縣令為何能成為國家政治和國家治理的基石
    縣令又為何能成為國家政治和國家治理的基石呢。    一、縣令職責簡要  縣令之稱謂源於戰國時期,是指一縣之長,屬於地方官。在秦朝和漢朝時期,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稱為縣,萬戶以下的稱為長。  到了秦漢以後,也有千戶已上為縣的記載。《宋書·州郡志》一律稱令《隋書·百官志》只說了縣令,沒有提縣長。北齊縣官一律稱為令。唐朝為縣令。宋朝縣令只剩虛名,稱知某縣事,即知縣。元為縣尹。明清時期知縣成為正式的官名。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最早出自哪裡?作者為何很少被文學家提起
    有些網上流傳了很久的詩句,很多人都以為是現代某個文藝青年寫的,但事實上它們都極有可能出自古典詩詞。隨便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曾引起數萬網友續寫的詩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其實是出自唐代大詩人韋應物之手,並非現代人所寫。
  • 都說「逐鹿中原」,中原究竟是指哪裡?
    我們華夏族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原,秦朝,漢朝時期中原就是陝西,山西,河南這塊,唐朝時期還是這三個地方。畢竟,我們在宋代以前我們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在北方,後來五胡亂華,我們的祖先被迫去了南方,開始對南方有所建設,建立了國家,然後中原就是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方,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於韓信的軍師蒯徹。話說韓信死前曾喊道,悔不聽蒯徹之言,才有今日下場。劉邦回來一聽,立即命人緝拿蒯徹。
  • 魑魅魍魎分別指的是什麼,他們為何會成為妖魔鬼怪的代名詞?
    魑魅魍魎分別指的是什麼,他們為何會成為妖魔鬼怪的代名詞?魑魅魍魎出自哪裡,它們的真正本意是什麼?近兩年《沙漠駱駝》這首歌曾經紅極一時,受到無數人的青睞,其中有一句就有魑魅魍魎這一個詞語。那麼,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為何會成為壞人妖鬼的代名詞?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多古老森林的地方。走長途和走夜路的人,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這些都是木、石、禽、獸變的。魑魅魍魎出自這句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原文如下:昔夏之方有德也。
  • 《清平樂》中宋仁宗為什麼會被稱為「官家」?「官家」是何意?
    到了宋代,臣子稱呼皇帝,就用上了「官家」這個稱謂,如《丁晉公談錄》載:「昭憲皇后因不豫,召韓王普至臥榻前,問:「官家萬年千載之後,寶位當付與誰?」,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三國志·張既傳》載:「然,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這裡的「官家」就是指官府。「官家」真正用來稱呼皇帝的,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其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後趙武帝石虎,這是目前為止,在史書中能見到的最早將「官家」代指皇帝的記載。
  • 環球時報:公務員不是僕人,也不是父母官
    原標題:武雪梅:公務員不是僕人,也不是父母官 今年全國兩會上,公務員工資是否上漲以及如何調整才能讓社會各界滿意,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 首先,應明確公務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定位。過去曾有觀點認為公務員應是人民公僕,還有觀點認為應是父母官。
  • 古代為何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
    十三歲的女孩被稱為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贈別》一詩,其詩曰: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豆蔻本意代指處女,後來十三四歲的姑娘被廣泛稱為豆蔻年華,因為古代女子十五歲就必須結婚,否則會受到國家懲罰。女孩七歲稱為髫年,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分為好幾個階段。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
  • 古代的官吏指什麼?其實官與吏是兩種不同的職位,不可混為一談了
    除了像丞相、尚書、侍郎等這些位高權重、有一定地位的朝臣,我們統一會將市縣的官員稱為「官吏」。不過據史料考證,當時一個縣的行政官員人數比現在可是要少很多,基本也就十幾人,難到他們是有什麼管理訣竅,可以「以少勝多」地搞定一個多達上百人、上千人的縣?其實這裡存在一個常人容易犯下的認知錯誤,就是誤把「官吏」當成是同樣的職位。
  • 古代的官報民報和記者
    鄭秀亮  中國最早的報紙叫「邸報」,在西漢就出現,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各郡都在京城長安設辦事機構,當時稱為「邸」,類似今天各省駐京辦事處,負責搜集朝廷各種信息傳給太守。信息寫在竹簡、布帛上,被稱為「邸報」。邸報是官方報紙,主要供給官員閱讀。  到了唐朝,印刷業發達,版圖擴大,信息溝通更加重要,邸報也更規範和專業。
  • 古代的「宮中三婆」是指哪些人,她們分別承擔著哪些工作?
    一、奶婆奶婆,顧名思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奶媽,古代又被稱為乳母、奶口、嬤嬤等。漢靈帝拜官時,後悔哀嘆這官賣便宜了。旁邊的程夫人不高興了,說:這崔烈乃天下名士,他這種人肯屈尊花錢買官,全都是看我的面子!我們熟知的末代皇帝溥儀,三歲時即登基為帝,而他也把自己當時的奶媽王連壽,稱為是自己在宮中唯一的親人。
  • 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中國」一詞在歷史上出現次數非常多,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中國歷史上的國名很有意思,古羅馬給古代中國取了一個小清新的名字,叫「桃花石」,聽起來完全不符合中國任何一個朝代,不過在東羅馬的諸多文獻當中都記載中國為「Tabgac(桃花石)」。古代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秦那斯坦」。這個稱呼最早出自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考古學家在翻譯上面敘利亞文時,發現了這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