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2 13:06:35 來源:健康報網http://www.jkb.com.cn/yzyd/2018/1106/441621.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覺醒來,突然就覺得頭痛,或者突然張不大口;吃飯的時候,突然覺得咬不動食物,肌肉酸痛;偶爾幾天,會在張嘴的時候耳朵前方出現響聲,沒法好好說話,也沒法好好吃飯。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小毛病,如果已經有了這些徵兆,那你極有可能已經患上了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這一病症被稱為當代青年「新絕症」,它並不致命,但治療起來卻極其困難,我國的醫療研究人員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研究,才終於找到了對症之策。
當代青年「新絕症」頻發,生活質量飽受困擾
數據顯示,在口腔頜面類的疾病中,牙周病的發病率為46%,牙頜畸形為60%,而TMD的發病率高達75%,超過發病率66%的齲齒,成為了口腔頜面部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13-35歲是TMD的高發年齡段,現代青年說話與咀嚼功能活動增多,心理壓力增大,極易發病。因此,TMD與「脫髮」一起,被戲稱為當代青年的 「新絕症」。
TMD的病症看似稀疏平常,但發病時會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與困擾。許多人得了這種病,表現出來的是關節的彈響和「咔咔」的摩擦聲,一般不會危及患者生命。但是,惹上TMD的人,可能會感覺咀嚼困難、有口難言。長此以往,會導致患者的精神壓力增加、面容憔悴變形,有的會經常下巴脫臼(即俗語中「掉下巴」)。說話、吃飯的不便,加上慢性疼痛,導致病患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備受折磨。所以,很多人在形容這個病時都會提到四個字--「生不如死」。
(顳下頜關節位置)
TMD誘因複雜治療困難,醫學界曾長期「束手無策」
TMD發病主要是因為顳下頜關節出現問題。顳下頜關節是全身關節系統中的微小一環,但它主要負責一個人嘴巴的開合,吃飯、說話都需要靠其支撐,所以,有著非常高頻的使用率。就好比一個高密度使用的機器零件,時間長了必定有磨損與殘缺,顳下頜關節也是如此。
誘發TMD的原因很複雜,與創傷、咬合甚至精神狀態都有關係,但患上TMD卻又很簡單,也許只是因為你左邊的牙上有個洞,咀嚼習慣聚集在了右邊,又或許只是單純地喜歡嗑瓜子而已。
很多人會問:對於「新絕症」TMD,難道真沒有綜合有效的治療方法嗎?
很遺憾!很長一段時間內,回答是:是的!
一是因為顳下頜關節太小,普通的醫學檢測(例如X光拍片)很難辨認與分析,所以長期缺乏客觀量化的檢查指標;二是TMD長期處於幾個科室的邊緣地帶,病人去五官、口腔、骨科均可查看,但很難有專業團隊對其展開定向分析。
最後,對於醫療團隊來說,這個病症麻煩、未知,研究它意味著長期投入,但它帶來的收益並不確定。相比之下,很多醫者更傾向於選擇高利潤回報的科目,極少願意從事TMD的深度研究工作。
所以,在各種原因限制下,醫學界在很長時間裡對這個拗口的「怪病」認知不足、束手無策。患者在沒有治療標準的情況下,只能輾轉在各大醫院與科室之間,費時費力,病痛也無法得到根治。
長達25年潛心研究,「調壓治療」終獲驗證
目前,一項針對TMD的綜合診療體系--「調壓治療」在醫療界得到良好的口碑,患者間也開始相互擴散與傳播。但很少人知道,這項針對TMD的療法,從最初提出到後續完善,融入了廣東一大批核心醫療人員二十幾年的研究心血。
「調壓治療」的研究是從1988年開始,時任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的張志光教授提出「或許可以通過測試顳下頜關節中的壓力數值,來為TMD治療建立一個新的考量標準。」為了證實這一想法,他通過動物實驗和正常人的壓力檢測,收集、分析了大量關於顳下頜關節內的壓力數據。
(張志光教授)
1998年,時為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研究生許躍醫師,也開始參與到了該項研究當中。
(許躍教授)
隨後,許躍醫生在從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副教授到教授的近二十年時間裡,與自己的團隊同伴一起,在張志光教授的指導下,做了大量關於TMD的創新型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TMD的生物力學分型和「關節調壓治療」的概念 ,並提出了「調壓治療」的診療方式。
「調壓治療」診療方式,即將顳下頜關節中異常的壓力調整恢復到正常值。
不同關節內的壓力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而關節內的壓力又與關節滑液有關。
以一瓶開蓋的礦泉水為例,瓶身的外壁為上下頜骨,裡面的水即為關節滑液。外部的壓力大於瓶子內的壓力時,水會流出,瓶子被壓癟,而瓶身就會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會張不開嘴,這種時候,需要朝瓶子裡注水,讓它恢復到正常狀態。而同樣,內部的壓力大於外部時,將瓶子裡多餘的水抽出,瓶子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調壓治療」通過系統的分析,判斷出關節鏡的最佳穿刺點,然後通過關節鏡穿刺的方式確定患者顳下頜關節的壓力類型,最後通過關節鏡灌洗的方式幫助患者將關節內的壓力調整到正常狀態。
「調壓治療」診療體系成形 全國廣泛推廣應用
目前,「調壓治療」診療體系已經在國內口腔院校「五大家」(包括北醫、華西、上海交大、四軍大、武大)和國內21個省市單位推廣應用。
為了破解疑難雜症TMD,研究易行有效診治方式,從張志光教授的觀念提出到許躍教授的後續完善,醫療團隊與TMD這一青年「新絕症」的抗衡長達25年之久。如今,「調壓治療」的創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改變了國內乃至國際醫學界在TMD領域長期空白的局面,也為廣大飽受TMD病症困擾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因為該項研究的突出貢獻,以張志光教授和許躍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也榮獲了「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榮譽。這是廣東口腔醫學僅有的兩例之一。
為了將疑難雜症切實簡化為易行有效的診治方式,許多醫者都在默默努力,而在未來,醫學的發展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與機遇,相信也會有更多的疑難雜症得到解決。
(如果有這TMD病症困擾的患者,可以到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就診,或者關注Dr許躍公眾號,留意相關信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