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每天都會在自己的房間裡玩耍。可是他們總是將玩具弄得滿地板都是,叫他們收拾一下,可是他們卻一直反駁不想處理。整個房間亂糟糟的,沒有一點兒秩序,家長為此煩惱不已。
晴晴的兒子小新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小新平時在幼兒園的時候表現都很出色,可是回到家裡就不一樣了。總會把自己的玩具全部搬出來玩,弄得整個地板都是他的玩具,連一個落腳點也沒有。晴晴跟他說過很多次,玩玩具要有拿有收,不要弄得滿地板都是。可是小新根本聽不進去,依舊是將自己的玩具鋪得滿地板都是,還拒絕整理。
晴晴的平時工作忙,回家看到這一團糟的房間整個心情就更不好了,所以火氣一大就會對小新大聲責罵。晴晴也不像這樣,可是小新總是屢教不改。
很多家長也很疑惑,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願意自己收拾房間,明明地板已經沒有地方落腳了,可是孩子就是不想將玩具收起來任由房間亂糟糟。
孩子不收玩具的原因
1、 父母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
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在一起的,很多習慣都是沿襲了父母的做法,看到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學著怎麼去處理。許多父母自己在家裡的時候也沒有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習慣,每次一回家,衣服包包都是隨意放,沒有一個良好的擺放習慣。孩子看到了自然也就學習著父母的樣子,隨意擺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老師自己都沒做好的話,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意義,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聽取無意義的教育思想。
2、 父母沒有訓練孩子收拾玩具的習慣
很多父母教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都是帶有情緒的責罵或者說教。父母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懂得道理,學會自己收拾東西。可是孩子每次都只是讓孩子機械地收拾玩具,根本就沒有將收拾玩具當成一種習慣。只有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孩子才能在玩好玩具後自主去整理收拾。因為在他們腦海裡,收拾與玩耍之間已經形成掛鈎記憶,只要玩耍結束,收拾的思想就會自己蹦出來,不需要經過他人的提醒。
3、 收拾東西很累,可是卻沒有得到滿足感
孩子做事是要有動機的,家長因為腦部發育成熟,能夠主動為家庭做出無收益的付出,可是孩子並不能做到這一點。雖然收拾房間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但是孩子是需要付出自己的體力勞動才能做到收拾整潔的。當孩子發現自己有收拾和沒收拾比起來是沒多少差別的時候,孩子自然就失去了興趣。他不再願意主動去收拾房間了,因為對他來說,這是無利益的付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想要讓孩子培養出自主收拾房間的習慣,父母就需要做出自己應有的榜樣,通過合理的引導慢慢讓孩子自己養成收拾的習慣。
家長平時要怎樣激發孩子收拾房間的興趣
1、 要有合理的獎勵機制
有獎勵機制並不代表著孩子收拾房間就給出獎勵,而是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勞動成果,尊重孩子的勞動。這個獎勵機制最好是累積的形式出現的,前面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讓孩子將興趣轉移到整個獎勵環境下,然後慢慢將門檻提高,比如前面一天兩天的堅持有小獎勵,後面有大獎勵,而且這個大獎勵是孩子很想要的,可是想要獲得這個獎勵就需要孩子連續累積10天收拾房間的記錄才能獲得。這樣做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將收拾房間當成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做到習慣性收拾房間了。
2、 家長要幫孩子將目標細化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總是要孩子一口氣收拾完所有的東西,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如果家長每次只要求孩子收拾一個種類的東西,然後跟著孩子一起收拾,在孩子完成自己的那份任務時,家長如果還沒收拾好,就可以以誇獎的形式,叫孩子幫忙,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都很樂意接受,而且心裡有滿足感。
3、 善用語言技巧,讓孩子自覺收拾房間
家長在引導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要善於運用語言技巧,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去收拾東西。孩子一般都是自己的想法,如果家站個隨意命令孩子,很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叛逆的心理。因此家長要善用語言技巧,比如孩子不想現在馬上收拾東西,家長可以說"你要現在收拾還是10分鐘後收拾",這樣的語言孩子一般都會選擇後者,父母在十分鐘後就可以要求孩子收拾。還有,有時候可以故意跟孩子示弱,跟孩子說"今天工作一天很累,希望你能幫媽媽一起收拾"孩子內心是愛父母的,一般都是會幫著一起做的。只要是孩子自己主動幫忙收拾得,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進步,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想要孩子養成自覺整理房間的習慣,家長就不能以長輩的姿態對孩子施加壓力,命令孩子做事,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家長應該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能認識到,自覺收拾房間並不僅僅是讓房間更整潔,同時也是在幫父母分憂。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