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打」會遺傳,要懲罰但不是「打」

2020-08-10 紅家長

新疆烏魯木齊教委就孩子家庭教育上的問題在學生中間作了個民意測驗。

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問的:當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裡想什麼:

A.改   B.怕   C.恨

他們當時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時候,心裡想「我再也不犯了,一定改」,那麼「打」這一教育手法就不應該廢除。

民意測驗的結果,800份試卷,選「改」這一項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

我也曾問過許多孩子這個問題,有的孩子說他在挨打的時候想將來長大了,打的第一個人就是父母;有的孩子認為有這樣的父母是一種恥辱;有的孩子在心裡發誓,將來有孩子一定不打他。

「打」在這個時代裡,無疑是難以立足了。

打孩子簡單,打的後果卻是沉重的,關係到一個孩子日後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我們培養孩子,到底是讓他心裡充滿愛,還是充滿恨呢?一個內心裡充滿愛的孩子,他對這個世界發出的都是充滿愛的呼喚,反之,則是對世界的仇視。

一個從小被灌輸愛的孩子,一個對世界發出愛的呼喚的孩子,這個世界對他也是寬容的,孩子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反之,一個從小挨打的孩子,一個心裡充滿了仇恨的孩子,必然更苛刻冷漠地對待這個世界,他感受到的必然是冰冷的現實,因為他的內心便是冰冷的,生存必然艱巨。

「打」這一手段甚至會遺傳。

有位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在他十八歲那年,和父親大吵一頓之後一揮手,竟打了父親。父子倆都驚呆了。歷史終於錯位了。兒子心裡開始內疚,沒想到自己真的會動手打父親,看著父親蒼白的臉,他告誡自己決不能有第二次。

但事情一旦開頭,便如潘多拉的魔盒,難以合上了。

幾乎每一次和父親的爭執,他都動了拳頭。漸漸他從父親的目光中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一次又一次後悔,一次又一次地重複。

父親最終告世了,他心中的結便梗在那,讓他痛苦不已。

後來,他去找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你從小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便是「打」,無意之中竟成了一種本能。

接觸過一位家長,從小挨打,對家長打孩子深惡痛絕,發誓將來絕不打孩子。後來有了女兒,沒上學之前,果然一個手指頭都不碰,好景不長,一上學,矛盾衝突就多了起來,潛伏在內心深處的教育基因便突顯出來。打到最後,父女倆勢不兩立,十四歲的女孩兩次離家出走。

還有一位家長更特殊。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挨父親打。後來參了軍,回過頭來反思 :幸虧父親當時的打,否則不可能有今天。

他這一反思不要緊,他的兒子可倒了黴。從小就軍事化訓練,一歲會含奶嘴,掉了,「叭」,一個巴掌就過去了。犯了錯,關在門外罰站;要進父母房間,必須先喊「報告」。

打到最後,孩子的眼淚已經幹了,流不出來了。

惡性循環,孩子把家裡受的壓抑裝的炸藥發洩到了學校裡,老師同學都對其頭痛、厭惡不已,學習成績可想而知。到最後,他死都不肯上學了。

父親還想用拳頭解決問題。但打過之後,兒子給了他一張紙條:爸爸,我再也忍受不了你了。

父親頹然倒在沙發上,徹底宣布了自己家教的失敗。

就像農民種莊稼,莊稼長勢不好的時候,農民從不敢貿然拔掉,孩子在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家長從不敢打孩子,因為怕孩子永遠都學不會走路,永遠都不能開口說話。

為什麼長大了就敢打呢?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傳統觀點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於是使勁地打,唯恐打不到位。有的家長把孩子吊起來打,有的家長把棍子都打斷了。打到最後,不是像上文提到的那個孩子一樣眼淚都流不出來了,就是把孩子打成了「英雄志士」。

到底有沒有打成功的?

也有。所謂千裡不擔一根苗,鹽鹼地上種莊稼,總會有那麼一兩根生命力強的冒出來。可悲的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這長出來的一根苗,大肆宣揚,卻忘了長不出來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根苗。

還有一個原因,在家長看來,打孩子沒有什麼後遺症長大後還是白白胖胖,事實上,他們拔掉的是孩子無形生命的根,上文那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厭學的孩子已說明了這個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不要命地打孩子。

有位家長說:「不能打孩子的道理也懂,但有的時候根本沒時間講道理,或者情形特殊,忍不住就打了,也只是想懲罰他一下。」

懲罰是需要的,但懲罰和打是有區別的

孩子天生有一種逆反心理,他的獨立意識讓他在面臨大人的命令時說「不」,我們要儘量讓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讓他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但是這個限度怎樣掌握,那就得藉助於懲罰。

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你把他帶到室外,劃個圈,告訴他待著不要出來。過一會兒,孩子的小腿就會在線上蹺呀蹺,這個時候,家長只要一笑,保證他就衝出來了,而且以後再也別想把他圈進去。

這個時候就需要懲罰。懲罰的原則是要法治,不要人治,法治就是你不能越圈,這是規定,犯了就要處罰,心靜如水,面帶微笑,下手要重,讓孩子記住,這不能碰,對事不對人,不傷孩子的自尊。

人治是什麼呢?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依自己的情緒,心情好的時候,跑到圈外也沒關係,心情不好,小腿在線上蹺一下也不行。結果在孩子內心裡根本沒有規則這樣的意識,只有父母變化不定的臉孔。

一言以蔽之:法治是處罰,人治是「打」。

懲罰孩子關鍵是不傷孩子自尊,也就是說要對事不對人

比如說小男孩調皮,老是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

媽媽批評他:你看你老是這個樣子,你真是讓我傷心透頂了,我工作累了一天,你能不能省點心!

這是許多家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一批評就「對人不對事」,用「老是」「總是」等字樣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頭直接指到孩子的品性上,加重孩子心中的罪惡感。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家長並沒有把真正生氣的原因表達出來。

她本來可以這樣說:「你看,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髒了,媽媽很生氣,希望你下次不要這樣。」

孩子就會明白,媽媽生氣了,因為我弄髒了衣服,這件事我做錯了,而不會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

這也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許多家長的「無形暴力」——語言對孩子的傷害。

有些家長很文明,堅決不打孩子,不滿的情緒總會有的,怎麼發洩?通過語言。

有些很直露:你笨死了!你完蛋了!你真給我丟臉!有些很含蓄:做一個人應該……應該……否則……否則……總之一個共同的潛臺詞:孩子,我不相信你,你不行,你要努力。孩子的自信被肢解得一塌糊塗。

凡此種種,愛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愛,要讓他對這個世界充滿愛,而不是充滿恨。

沒有人會懷疑學會堅持對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性,能堅持到底的人,決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會側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狠抓孩子的學習,卻忘了對孩子毅力的培養。前者與後者,好比一個是電瓶,一個是發電機。

相關焦點

  • 也談談「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式全盤否定。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現代教育理論和人性理論下分析,是不對的,不可取的,可是既然有這麼一句話,並且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說明他在以往家庭教育中所佔的分量,任何一句流通量大的話,都是在生活中經久總結出來的,所以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被人們認可的,一直沿用的教育方式。在以前,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孝順聽話是基礎,然後才是成就功名,立業揚萬。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到底正不正確?網友:不打不成器
    想問問各位家長朋友們,有多少人因為各種原因打過自己孩子呢?評論區互動~中國有兩句老話,一句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句是「不打不成器」,回想一下似乎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我們的成長中,總免不了家長的「皮帶炒肉絲」。豆芽媽也不例外,同樣是這麼過來的~1.現代教育的問題就是打孩子太少?
  • 「國際不打小孩日」知道嗎?你還在推行「棍棒底下出才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似乎自古以來的教育就告訴我們,孩子就是應該打!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直白地說來就是「智商不夠拳腳湊」,對孩子教育認知的貧瘠或人性的缺失,讓這些父母選擇了用「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然而這根本就算不上是「教育」,甚至侮辱了這個詞彙。無數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打孩子有百害而無一益,但無奈「棍棒底下出才子」依然被許多家長依依不捨地放在心上。現在神經生物學研究給出了槓槓的證據:體罰,會導致兒童大腦特定區域的灰質減少,而這些區域都與智力有很高關聯性。
  • 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
    她說她爸爸發現她出門了,要趕快回去才行。我問她都是女孩一起玩應該沒關係吧?她告訴我說,她爸爸不讓她出門,等下回去了估計還要挨打。 當時優長君聽了都非常的詫異,為什麼21世紀還有這樣嚴苛對待一個成年女孩的父母?都這麼大了,連自主和朋友出去玩難道都不行嗎?被發現了還要挨打嗎?可能優長君說的是個例,還是會有不少家長踐行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
  •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不一定!用對方法不打不罵才能輕鬆教出好孩子
    孩子不打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中國家庭都信奉這條育兒真理。尤其我們的上一輩,大家都覺得孩子的問題沒有什麼是一頓打解決不了的。孩子不聽話,不吃飯,哭鬧、隨地打滾,只要孩子出現任何壞情緒,第一時間改不過來家長就拿棍棒說事,甚至很多父母還會一邊打罵,一邊威脅,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 「控制不住打孩子怎麼辦?」棍棒底下出孝子,避開這些部位隨便打
    臨走時,我還勸閨蜜要嘗試多跟孩子講道理,不是原則性上的錯誤不要輕易動手,別讓孩子記恨自己。她表面上同意了,可沒想到還沒過幾天,我就收到了她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她在那邊泣不成聲。原來是孩子撒謊還犟嘴,她一時沒控制住又打了孩子。剛開始沒什麼事,過了半小時左右,孩子突然就暈倒在地上,等她和老公把孩子送到醫院才知道,打孩子下手狠了。
  • 高二學生被父親暴打到吐血,因熬夜玩手機,網友:棍棒底下出孝子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這是出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和繼承,形成了現在的俗語。接受並認可這句話的父母,他們認為良好的教育可以在棍棒下實現。
  • 孩子能經常打嗎?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套行不通了!
    在這種情境下,傳統「棍棒教育」有所抬頭,「狼爸虎媽」的嚴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國古代也的確用這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所謂的」孝子」。在中國,這是一種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比較普遍和被認可的教育方式。
  • 傳統觀念大反思:還該不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說,這段時間,關於「狼爸」教育孩子上北大的新聞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中國狼爸」蕭百佑崇尚體罰,「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而他的4個孩子中,確有3個進了北大。雖有專家學者質疑,但卻有大批家長力挺。您怎麼看「狼爸」的體罰教育呢?
  • 棍棒底下出孝子簡直是胡說八道
    老話說,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看似有道理,其實沒什麼大道理,只能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必須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適當體罰,主要是為了讓子女長記性,但是過度了,危害就大了,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讓子女心裡背負極大的陰影而影響其一生。
  • 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別再自欺欺人
    育兒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的聲音: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調皮就得打不打不聽話但是,我們的雙手是用來愛孩子保護孩子的,並且暴力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也學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你經常打罵他,等他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也會不自覺地打。而沒被打過的孩子基本就不會去打自己的下一代。
  •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有句俗語:孩子不打不成器,意思是父母用武力來教育孩子,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恐怕熒幕前的你們多少都在兒時挨過父母的打。每次挨打,母親都會把上一次挨打到這一次挨打之間幹的事細細數一遍,我總不懂,我母親的記憶為什麼在這方面格外的好,卻總不記得我想每頓飯都可以吃紅燒肉。有的時候,錯不在自身,也會難逃懲罰。兒時,最討厭家裡來客人,因為自己極度興奮,總會鬧騰一些,然後母親總以「輕狂」為藉口,揍我一頓。家裡來客人時,我講話聲音大一點就都是錯。要是客人有小孩的話,那就更可怕了。總不懂,別人家的小孩為什麼總是那麼愛哭。
  • 因成績下降將10歲兒子打成重傷,父親被判兩年,棍棒能出孝子嗎
    ,父親被判兩年,棍棒能出孝子嗎?體罰孩子的父母,大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俗語。可這些體罰孩子的父母可能不知道,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只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傷痛。時代變了,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也出不了溫情,只能打出傷痕累累充滿恨意的孩子。
  •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這3個年齡段不要老打孩子,影響不止一點點
    老一輩的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不少人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是被打大的,現在不也好好的嗎?但是大家回想一下,但凡小時候被家長狠狠揍過的經歷,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了,是不是還記憶深刻?心裡是不是還會埋怨當時的父母呢?
  •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不可取嗎?復旦教授的話,或許會給你啟發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韓非子 於是在民間流傳了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更是有「慈母多敗兒」一說,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棍棒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反對的教育觀,認為只有封建思想的老人,才會如此固執。至少,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流傳千年的謊言
    這兩天的新聞讓人很心痛,先是12歲的孩子在自己家裡,死在了自己父母的棍棒之下。 然後,今天又有父親把自己打孩子到「吐血」,還在班級群裡說自己揍孩子揍到胳膊酸巴掌疼……21世紀了,怎麼還有人頂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論大行其道呢?
  • 棍棒底下出孝子?也許是孝子,但不會是才子
    現在的家長每天過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飯,甚至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到很晚。國內,很多父母嚴格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堅信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認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後會堅強,會有出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要害部位,再生氣也不能打
    好像沒有「打一頓」解決不了的教育問題。「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也成了流傳千年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講,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教育。當一個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內心必定是充滿愛的;當一個孩子長期被父母打罵、語言暴力,他們的心理註定是很難陽光健康的。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要害部位,再生氣也不能打
    好像沒有「打一頓」解決不了的教育問題。「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也成了流傳千年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講,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教育。當一個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內心必定是充滿愛的;當一個孩子長期被父母打罵、語言暴力,他們的心理註定是很難陽光健康的。
  • 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如今都怎麼樣了?
    前言: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如果不打他,他就不可能長得好,也不會對家人孝順,更不可能有出息,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性格懦弱、膽小,自尊水平低還記得我的一個發小,小時候去她家裡找她玩,有時會看到她猛地跑出門去,緊接著就是一隻拖鞋飛出來,把我嚇得也不敢去找她了。後來問她是誰把拖鞋扔出來,她說因為她要做泡泡,把家裡的洗衣粉全都泡水裡了,她爸爸氣急敗壞,打了她幾下,正要脫鞋打她時,她便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