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路程)問題一直以來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應用題型,包括很多競賽也喜歡出這類題目。
這樣的題目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可簡單可複雜。
可以是單純的路程問題;可以是相遇問題;或追及問題;還可以是相遇、追及同時出現在一個題目當中(這種題目難度相對要大一些)。
路程問題有三個量非常關鍵即:路程=速度×時間。這個是解這一類題型的總思路。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可以求出第三個量。
如果對於路程問題的各種關係量,理解的比較透徹,不列方程,照樣可以解出來,這就需要比較清晰的思路了。
在路程問題中,路程相等,速度越快,所用的時間反而越短,也就是說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
我們舉個例子,甲乙兩地相距100千米,一輛車以50千米/小時的速度從甲地出發到達乙地,需要100÷50=2(小時)。如果以40千米/小時的速度,跑完這100千米則需要,100÷40=2.5(小時)。
這兩個時間是不是和速度剛好成反比。速度越慢,所用的時間也就也長。
下面這道六年級的應用題,就屬於比較複雜行程問題。
體育小學組織學生排成隊伍去郊遊,步行的速度是每秒1米。隊尾的李老師以每秒2.5米的速度,趕到隊伍的最前面,然後立即返回隊伍的隊尾,共用10分鐘,求:隊伍的長度。
分析:這一題是比較典型的複雜行程問題。對於這一道題目有設未知數和不設未知數的解法。
在這一題中是有兩個過程。
從隊尾趕到隊伍最前面是一個追及過程。
李老師在向前走的同時,隊伍也是在往前走,我們怎麼算要多長時間呢?如果隊伍速度為0,是不是就非常簡單?
其實大家想下,老師的速度減去隊伍的速度,是不是相當於隊伍靜止狀態?多出來的才是他真正每秒多走的路程吧?每秒多走:2.5-1=1.5(米)。
而從隊伍的最前面返回到隊伍的最後面,這一段呢,是一個相遇問題,此時的速度=老師的速度+隊伍的速度。2.5+1=3.5(米)
好,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已經把思路理清了。
可以用設一個未知數來解這種題目,題目中所給的時間是10分鐘,運動速度卻是米每秒為單位。
所以在這裡有必要將單位進行統一。我們換算成秒。假設從隊伍最後面到最前面,所用的時間為x秒。那麼返回時間為600-x。
1.5x=3.5×(600-x)
X=420
隊伍長度:(2.5-1)×420=630(米)
答:隊伍長度為630米。
總結下:這裡我們假設的是時間為x秒,列方程抓住的關鍵點是兩次路程(隊伍長度)相等。
我們看另外一種解題思路,假設隊伍的長度為x米。根據追及時間,加相遇時間會等於10分鐘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式,最後解方程。
因此可以列一個方程:x÷1.5+x÷3.5=600
可求得x=630
第3種方法,不列方程。所用到的知識點是:時間與速度成反比。整個時間是10分鐘,這個是不會變的。根據比例分別算出追及和相遇的時間。
追及時間與相遇時間比:3.5:1.5=7:3。
及追的時間為:10÷(7+3)×7=7(分鐘)。相遇時間:10-7=3(分鐘)。這裡要將單位進行統一,也就是追趕過程使用了420秒,相遇時間180秒。
隊伍長:1.5×420=630(米)
或3.5×180=630(米)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題多解,雖然解題過程不同,但得到的答案還是完全相同的。
但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都是在尋找等量關係。這也是解應用題的關鍵所在。大家有更好用或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歡迎發到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