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不能成為你期望中那樣偉大的人,那麼也要安於自己平凡的人生角色,承擔好自己的責任,盡好自己的努力,不卑不亢的奮力生長——讓大樹長成大樹,讓小草長成小草」
1.
偶然聽到一位老師說起一個孩子的狀況:這個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不太好,各方好像也沒什麼特長,普普通通。但是,在一次農耕活動中,老師就發現他在這方面好像有種特別的優勢,幹起活來特別得起勁,全班同學就數他做得最好了。他幹活時那種投入和那種輕鬆,都自然地表現在他的臉上。老師開玩笑地說:這孩子,就是這命。
這,難道有什麼不好嗎?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有的喜歡書法,有的喜歡武術,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農耕,甚至,有的孩子什麼興趣愛好都沒有……說真的,當老師時間長了,真的感覺到:有的孩子,確實不是讀書的料。既然這樣,我們又何必強求呢?我們知道,不管一所學校處於什麼樣的檔次,不管一位老師有多麼厲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統統送進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總有一些學生要被分流到一般的學校、職業教育類學校,有的還會直接走向社會參加工作。這,其實也沒什麼問題。一個社會要發展,除了需要少部分的精英做出貢獻外,更需要普羅大眾的全體參與。因此,一個學生不管學習成績如何,即使是排在最後面的,只要有自信心,有想像力,創造力,能善於與人交往,總能夠在社會上站住腳,並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2.
可是,我們當下的教育,卻偏偏想著要把「小草」培養成「大樹」,好像只有長成大樹了,居高臨下了,出人頭地了,才算成功了。
在這樣的追求下,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已經把「學生教育」異化為「升學教育」了,兩隻眼睛裡就只有分數。學校的一切行動都緊緊圍繞升學率,一切措施都緊緊圍繞成績靠前的學生。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學校的管理、教師的精力等各種優質資源幾乎都放在了那些有可能升學的學生身上,而對那些沒有機會升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其他學生的「陪讀、陪學、陪考」。
這些學生,學校不管他們能不能承受,都要他們跟著其他學生一起做大量的、高強度的訓練——即使這些訓練對他們來說以後一點用也沒有。有的學校甚至為了能讓部分好學生能考到好名次,不惜犧牲這些學生的利益,把他們當做墊腳石。而當每一次考試結束之後,學校會召開全體學生大會或家長會,隆重表彰那些考試名次在前面的學生,並把他們的照片放在學校的櫥窗裡。這種做法在鼓勵大家向優秀學生學習的同時,一定也會冷落了那些學生。在他們看來,自己只是個「多餘貨」,自己存在的價值只是為了襯託別人,這不僅會刺激到他們脆弱的神經,甚至會發生心理扭曲。
有個報導,說一名初中生放學回家,父親在窗戶裡看到兒子走過來,可幾分鐘後聽到有人在樓下喊「有人跳樓了!」原來孩子這次考試成績落到了年級的後幾名,感到未來沒有希望了,就選擇了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非要把小草培養成大樹的悲劇!
3.
當然,「讓大樹長成大樹,讓小草長成小草」,並不是指無為而教,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教學時,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孩子的長處。
世界上找不到兩邊相同的樹葉,同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對與所有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標準 ,會摧殘那一份份獨特的美麗,使很多人無法發揮出自我的優勢從而被埋沒掉,偏離了實現自我的人生目標。
一個木匠懂得用不同的木材做不同的家具,一名醫師懂得用不同的藥材去治療不同的疾病。如果讓木匠把所用的木頭都用作棟梁,醫師把所有的藥物都去治大病,那不但做不好,反而會變成了笑料。所以,教育者和木匠、和醫師一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盡其用,使每個孩子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老子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最後,就用自編的一首小詩,來調整我們的心態吧:
教育,要求自然,
就像在合適的季節裡,
種下一粒種子,
然後,開始期盼,開始等待。
或許它不會發芽,
或許,它只是有點懶,暫時沒有醒來。
但,這又怎樣?
我知道,
一月的日曆中,撕不下二月的日子來,
三月的春風裡,見不到四月的桃花開。
慢慢等,靜靜等,
在希望的時間裡,
每一分鐘都可能發芽。
就把剩下的交給時間吧,
小草會長成小草,
大樹會長成大樹。
一切是那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