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事說:
教育不應僅僅是成為功利的求職敲門磚,而應是一個豐富人生經歷、不斷向優秀靠近的途徑,使人擁有更為完善的人格、擁有在逆境中戰勝困難獲得幸福的能力。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就在《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一書中提出過「文憑的通貨膨脹」的概念,指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更高的學位,工作職位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憑通貨膨脹」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門檻把控得更嚴格,只有達到相應的學歷要求,才有可能通過簡歷篩選,獲取面試的機會。這促使失去競爭力的求職者不得不繼續求學深造,以適應社會需求。
從數據來看,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持續上漲帶來的是激烈殘酷的競爭,雖然每年錄取率都在增加,仍有百萬考生無緣大學的大門。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341萬人,與去年相比增加了51萬人。儘管有擴招政策的扶持,然而受錄取條件及名校數量所限,錄取人數只有101.9萬,也就是說每3個考研er中,只有1個人可能會順利「上岸」,更多的人不得不淪為陪跑。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放眼國際,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及歸國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66.21萬人,其中自費留學46.76萬人,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聚焦國內賽道,將出國留學作為提升和發展自我的新途徑。而這些享受世界優質教育資源、學成歸國的海歸,也給越來越多的國內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就業市場的競爭。
新東方發布的《2020中國留學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認為海歸的招聘必不可少,超過5成的企業招聘海歸的傾向呈上升趨勢,海歸在回國就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優勢。
近年來,學術造假的新聞層出不窮,說明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獲取學歷的行為不在少數。出現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社會對教育整體認知的偏離。
將教育的目的與就業市場直接掛鈎,K12講升學率,大學講就業率,模式化的「批量生產」,自然會出現高分低能、高學歷零技能。功利化教育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甚至漫延到小學中學,教師的業績與學生成績直接掛鈎,學校給老師施壓,老師轉而把壓力轉向家長,家長開始逼迫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功利化教育讓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越發狹隘,什麼是成功的人生?很多人會振臂高呼:考名校,拿高薪,進大企業成金領。而想要收穫這些,就必須要有高學歷這塊敲門磚。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孩子,對學歷的崇拜是天然發自內心的。然而,對學歷的過分追求,往往容易造成教育目的的本末倒置。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一流大學有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有95所,共計137所。雖然高校每年都在擴招,但跟龐大的學生群體相比,這一舉措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今年疫情以來,教育部宣布將對碩士研究生和第二學士學位進行擴招,這對於國內高校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延緩就業壓力、等待行業復甦的重大利好。但如果學生不能堅持教育的初衷,更將加劇盲目追逐學歷這一現象。
儘管近年來,清北等中國頂尖高等學府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進步突飛猛進,但不可否認,我國的綜合實力和發達國家的高校仍有一段距離。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200的高校中,美國45所、英國26所、澳洲11所、中國7所。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世界上的教育資源可以為中國學生提供更多的位置。
2013年開始,新東方CEO周成剛老師帶領團隊7年走訪了20多個國家的200餘所世界名校,與當地留學生、教授進行了500多次訪談,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各國優質教育的風採和精髓。
追求這些前沿的教育資源,不出國是很難獲得的。曾經的留學生黃正談到這一話題時,已經在美國定居。即將為人父的他感慨,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走出舒適圈,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戰。「正是出國留學讓我充分認識了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黃正說。
今年30歲的黃正研究生畢業於美國範德堡大學,現任美國康明斯(Cummins)產品經理。
像黃正這樣的同學還有很多,這也是當下很多人選擇留學的原因,希望能夠藉助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成就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之路。
2019年,前途出國首次發起了優秀海外人才系列訪談,採訪了30位年齡在30歲左右並已在國內外就業的留學畢業生,關注留學生群體個人職業發展,發掘有優異表現和有潛力的青年才俊。黃正的故事也收錄在此書中。
或許文憑可以成為打開名企大門的敲門磚,然而一味的執著於所謂名校的光環,反而容易丟失追求教育的初衷。
以留學生就業為例,白皮書顯示,海歸作為一個整體,其視野、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但是具體到每一個海歸求職者的個體,感受卻不盡相同。造成海歸在職場的不同待遇的背後,就在於當初選擇通過留學來追求教育的初衷有所不同。
面對全球疫情防控逐漸進入常態,很多單純的追求文憑的學生擱置了留學的想法,同時也加速了留學真正的「黃金時代」的到來,幫助國人樹立理性、成熟的留學觀。根據2020年QS對30000多名準留學生的調研顯示,47%的受訪者打算推遲留學,13%的受訪者打算出國留學,僅7%的受訪者放棄了出國的計劃,人數佔總人數比例不到一成,中國留學生決定放棄留學的更是僅佔4%。留學帶來的獨特價值,仍是不出國就很難獲得的優勢。
2017年,普華永道對全球的CEO進行了調研,很多CEO反應,具有創造力、領導力、高情商、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難能可貴。而這些能力是伴隨一個人走過職場生涯的利器,也是在國外長期學習生活後可以明顯提升的。在中國諸多產業發展逐漸走向世界前列的今天,我們或許在某些專業技術領域上在逐漸縮小與世界強國的差距,但是一段異地的求學生活經歷、幾年跨文化的合作經驗、與多元文化人群的交流碰撞、在陌生環境下的獨自生活探索,仍然非常珍貴。
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開始產生深遠影響的當下,面對變化時代的適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的創新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等,將成為未來社會生存的立足之本。
「一個更強的環境可以為個體帶來巨大的提升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一個更好的學術環境或者工作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一定是有幫助的。」新東方前途出國總裁孫濤表示,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共同學習,這或許是教育的另一層含義。
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在國內數一數二,然而這兩個城市2019年本科應屆畢業生中分別有13.87%和13.17%的比例去境外深造,這個比例可以說是非常高了,可見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認可環境提升帶來的作用。
雖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很多學生等待觀望,但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秋季開學的到來,各國留學通道逐漸開放,留學熱度開始回升。
好的教育是能夠互通有無的,中西結合培養出來的往往是一種跨界人才。他們在語言及文化思想上具備雙向了解,因此在各類競爭中勝出的概率也會更大。正如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老師所言:「無論我們的孩子未來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在國外接受教育,留學也好,高考也好,都應該具備一種國際的眼光,最終和世界的年輕人同臺,和世界去接軌。「
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美好的人,美好的人才能構成美好的社會。教育不應僅僅是成為功利的求職敲門磚,而應是一個豐富人生經歷、不斷向優秀靠近的途徑,使人擁有更為完善的人格、擁有在逆境中戰勝困難獲得幸福的能力。
當然,想要追求更美好的未來也要有所行動。與其溺於困境,不如直面焦慮,從點滴開始改變。歡迎參加「第48屆新東方國際教育展」,全國40城火熱開啟!大咖講座全面升級,助力學子培養全球視野下的核心競爭力,直面未來社會的需求與挑戰。
現在報名,可以與全球院校招生代表直面交流,聽新東方老師講解最新趨勢和申請政策、知名企業介紹求職技巧……多維獲取專業意見,規劃出最適合你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