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海南島與馬來半島經濟、貿易往來也是由來已久,而有史料記載的事實是:大約在600年前就有海南人出使滿剌加國(今屬馬來西亞),300年前開始有海南人私訪馬來半島,將近200年前,有商船從海南島前往今馬來西亞檳城經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弦歌不輟是瓊臺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抗戰路上讀書聲 自從抗日戰爭打響以後,瓊臺便再也沒在府城辦學;自從日軍全面侵瓊以來,瓊臺便遠遷廣東辦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 本報記者 徐晗溪 又到了9月開學季,海南各大高校迎來一批新生,他們中有不少人對海南文化並不是很了解
-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佩林是非多,老麥忙補鍋
中新社發李靜 攝 中新網9月5日電馬來西亞《東方日報》9月5日發表勞秀雲撰寫的社論《佩林是非多,老麥忙補鍋》說,選擇了「問題美女」為競選搭檔,麥凱恩已騎虎難下,因為,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麥凱恩如今唯有不斷的「催眠」自己,選擇了佩林,是「明智」之舉。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澳門的歷史,寫在波光瀲灩的「濠鏡」上。據史書記載,因水平如鏡而得名濠鏡的澳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已隸屬於南海郡番禺縣,其後多個朝代,先後劃入官郡、南海縣、東莞縣。1152年,歸屬新建立的香山縣。澳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澳門的歷史,寫在媽閣廟的門楣上。十六世紀中葉,擅長航海的葡萄牙人東渡至此,詢問當地人此地何名,漁民指著已存世69年的中式廟宇答曰:媽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上接B07版 其二是新建小學,即日軍佔領後新設的日語小學。為了強化日語教育,日軍規定所有的既有學校必須增配一名日本人教師擔任副校長,負責日語教學工作;新建的日語學校則必須配備日本人校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王祖道設立鎮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根據《宋史》和相關方志、地理志的記載,王祖道是請設「鎮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撥向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
這個從海南日報社流出的「號碼」——「1633-2222-12651」,或許能為理解「美好新海南」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是一個特殊「號碼」,一個以實質內容為依託的數字組合,有人說這是通往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的「機要密碼」,有人說這是撥向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也有人說這是新起點上的海南的「身份號碼」。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這個「號碼」非常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門14家媒體來瓊採訪交流
採訪團由澳門日報副總編輯蔡彩蓮帶隊,中聯辦相關部門負責人任顧問,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當地14家權威媒體近20名記者參加。 「本次澳門主流媒體到訪海南,其陣容堪稱『豪華』,其規模已創澳門記者團訪瓊歷史之最,」省外事僑務辦(省港澳辦)主任王勝向記者透露,澳門主流媒體採訪團成功大規模訪瓊,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及中聯辦的大力支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本報記者 徐晗溪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全面對外開放 針對社會民眾的呼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許文娟表示,高校圖書館發展自身的同時,應該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就是回報社會的一種體現,也是新圖書館規程提出的要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不斷超越自我
如今,海南正在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一輪改革開放和新使命,邢詒川正帶領著現代人整裝待發,滿懷希望,在海南這片熱土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翻開嶄新的篇章,去追逐藍天和夢想。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水果「嘗新記」
海南被譽為全國人民的「果盤子」。尤其在冬春季節,當省外水果還未大規模上市,海南的菠蘿、蓮霧、芒果、百香果、木瓜等水果已在各地的超市、市場上展露身影。然而,近幾年,隨著氣候變化、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熱帶地區更多農產品供應國內,海南水果的這種「先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12月4日,應海南日報記者之請,海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梳理了迄今為止島內海南古籍的館藏信息,共有22種之多,其中有6種為《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尚未收錄。 當然,相信民間還有一些古籍還沒有被發現,尤其是那些年月久遠而資料寶貴的家族譜牒。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據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學前介紹,多年來,該校根據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側重地開展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開設的17個外語專業裡,除了英語系之外,還有韓語、日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越南語等語種在內的東語系,以及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內的西語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大批小語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