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不僅改唐人煎煮法為烹點法,還充分拓展了鬥茶和分茶的技藝

2020-12-19 瓶子畫室

宋人不僅改唐人煎煮法為烹點法,還充分拓展了鬥茶和分茶的技藝

茶藝在宋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宋人不僅改唐人煎煮法為烹點法,還充分拓展了鬥茶和分茶的技藝,在茶的把玩中幻化出世間百態,把茶藝的審美功能臻到極致。因此,在宋代的詠茶詩詞中,關於茶藝的描寫隨處可見,幾乎每一首詩或詞中都會涉及到茶藝,從採茶摘茶、碾茶制茶的初始程序,到水、器、技的精益求精,再到色、香、味的品評限定,兒乎涵蓋了宋代茶藝的整個過程。

制茶的第一步是採茶。採茶關係到茶葉質量的好壞,是茶葉製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唐陸羽《茶經·三之造》云:「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晴,採之。」入宋後,由於氣候的變遷和宋人對茶性的進一步認識,採茶時間、氣候及具體工藝都發生了變化,以團餅茶的採制為例。首先,宋代採茶時間較早,多於驚蟄前後,尤以北苑壑源為最早,且在產茶地風行擂鼓催春的儀式。這在宋代詠茶詩中多有反映,如歐陽修《嘗新茶呈聖俞》一詩即言:「年窮臘盡春欲動,蟄雷未起驅龍蛇。夜聞擊鼓滿山谷,千人助叫聲喊呀。萬木寒凝睡不醒,惟有此樹先萌芽。乃知此為最靈物,宜得天地之英華。」

丁謂在《詠茶》一詩中亦稱:「建水正寒清,茶民以夙興。萌芽先社雨,採掇帶春冰。」其次,宋人採茶「必以晨興,不以日出。口出露晰,為陽所薄,則使芽之膏腆,泣耗於內,茶及受水而不鮮明,故常以一旱為最」。因此,晏殊在《建茶》一詩中言:「北苑中春帕幌開,裡民清曉駕肩來」,而熊蕃的《御苑採茶歌》之一更能生動地反映這一現象,詩云:「紛綸爭徑蹂新苔,回首龍園曉色開。一尉鳴徵三令趨,急持煙籠下山來。」從詩中可知,採茶時間的限定是非常嚴格的,督茶官吏一看到人色將曉就立刻鳴鑼,採茶工人也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整個過程紛亂而緊張,也惟有在如此嚴密的採摘制度下才能保證茶葉色香味俱全,宋人在品飲時才能達到「雲供烹處碧,露炯摘時津」;的理想效果。

採茶之後就進入製造環節,宋人對唐人的制茶工藝進行了改進和提高,使蒸青團茶的製造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並且製造出了精湛絕倫的北苑貢品茶,宋代詠茶詩詞對此的描寫也頗為精彩。趙汝騰《登北焙呈高計使謝庚使》一詩曰:「千叢擷秀芽鋪雪,萬臼研膏橋震雷。」其中的研膏即是指宋代制茶土藝中「研茶」這一道工序。研茶又稱作碾茶、磨茶,就是把經過蒸、榨的茶碾成細末,宋趙汝礪《北苑別錄》載其具體步驟為:將榨過的茶葉放入瓦盆,「分團酌水」,以柞碾細,至「水幹茶熟而後已」;張擴《碾茶》一詩曰:「何意蒼龍解碎身,豈知幻相等微塵。莫言椎鈍如幽冀,碎壁相如競負秦。」雖然意在以茶之粉身碎骨讚揚藺相如不畏強權、勇於獻身的精神,但也在無形中形象地描繪了碾茶這一過程;

而蔡襄《造茶》一詩則生動地再現了「造茶」這道工序,詩云:「屑玉一寸陰問,搏金新範裡。規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焙出香色全,爭誇火候是。」所謂的「造茶」就是將研好的茶倒入茶模內,壓成餅茶或團茶,而團茶在形態卜分為方、圓、橢圓、多邊等樣式,在飾而卜又有龍、鳳、花、雲等圖案,詩中的「月正圓」、「龍初起」即是就團茶的形態和飾面而一言的,而最後兩句的「焙」和「火候」則涵蓋了「焙茶」這道工序。焙茶是團茶製作的最後一道I二序,又稱過黃,就是將己經壓制好的茶餅川炭火焙乾。焙茶時要根據茶餅的厚薄適當地調整火候,才能保證茶餅的「香色全」。此外,還有一些詠茶詩詞同時勾勒了採、研、造、焙等幾序,如黃庭堅《阮郎歸》詞中「月團犀胯鬥圓方,研膏入焙香」,葛長庚《水調歌頭·詠茶》詞中「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筆簡而意幽,仿佛讓人聞到了縷縷茶香。

兩宋時期,飲茶力一法從唐之煎茶法發展為點茶法。所謂「煎茶」是將茶和湯一起放入釜中煎煮,達到火候再分注到碗中;而點茶」則是先將團茶碾為末放入盞中,再以茶瓶煎水,待火候足時注入盞中。

相關焦點

  •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而「點茶的進一步技藝化又衍化出『分茶』的茶藝表演」。蔡襄《茶錄·點茶》云:「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由此可見,點茶是宋代鬥茶、試茶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茶錄·序》中,蔡襄云:「丁謂《茶圖》,獨論探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修數是,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也就是說,蔡襄所記之「點茶」,就是茶之烹試中的一個環節罷了。蔡襄《茶錄》中對「點茶」的具體描述是這樣的: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中國古代「鬥茶」文化丨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宋代鬥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人是如何喝茶玩茶的?
    精緻而奢華的團茶大多是皇家貴族的玩法,在宋代,民間則流行散茶。上承唐代蒸青餅茶製法,下啟元代散茶形式,兩宋時期的茶葉製作開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宋人烹飲茶:不僅鬥茶還喜歡寫詩作畫 茶藝與書法彈琴並舉茶葉準備好了,就要開始烹飲了。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連飲茶也充滿藝術範兒:上承唐代精緻的煎茶法,再到工藝複雜又妙趣橫生的點茶法,都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 從吃茶到喝茶,歷代茶事都經歷了什麼?
    煎茶體現了陸羽對煮茶技藝的要求。茶詩:我們知道唐代湧現出了很多的詩人,唐詩三百首對於我們來說至今還縈繞在耳,優秀的詩詞又何止300首。在這眾多的詩詞當中,也出現了很多關於茶的內容。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流行「鬥茶」,又叫「茗戰」,參與者通過烹製、品評茶葉品質來比較茶藝的高下;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 一邊衝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到了宋朝,當時的人們生活追求精緻,對茶葉的處理也多了許多方法,讓茶變得受歡迎,更成為了"宋人四藝"的首藝——點茶。了解宋朝的點茶,要先了解點茶的工藝手法,不得不說,宋朝人太精緻了,把點茶玩出花來了。點茶的第一步,備水,水自然是越清甜澄澈越好,如果是冬季,不少人家要收集雪水泡茶,也有閒情逸緻的富貴人家,收集早晨的露水來泡茶,不同品質的水也會影響茶感和茶色。
  • 茶之【鬥茶篇】---真假仙
    宋人唐庚《鬥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於是有人以為鬥茶起自徽宗時,這種說法稍嫌武斷,因為一種風氣的形成不是說產生就能產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鬥茶的產生,據考證當與貢茶有很大的關係,貢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為茶政的一個項目,則是從唐代開始。
  • 茶科普 | 茶的飲法演變
    煮茶圖 [明] 丁雲鵬煎煮法。煎煮法可能與茶的藥用和混飲法有關,應是比較古老的一種飲茶方式。到了唐代,煎煮法大多用於清飲,並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程式和高標準、嚴要求的典型茶道。如唐代陸羽《茶經》所述,有炙茶、碾茶、過篩、煮水、投茶、育華、分酌等程序。陸羽全面總結和改進了以往的飲茶方式,把煮茶過程中的細節,如怎樣調味、如何測溫等作了相應規定。更重要的是,《茶經》把煎煮茶湯視為一個「系統工程」,對與此相關的水源、燃料、器物,以及對茶湯的質量把控方式都作了明確規定。自陸羽著述了《茶經》以後,「茶道大行」,人們不僅知道了怎麼生產茶,也知道了如何煎煮、品飲和欣賞到一碗高質量的茶。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鬥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從唐代出現鬥茶這種玩法後,經過發展和完善,到宋代時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唐代的《雲仙雜記》中的「建人謂鬥茶為茗戰」是最早關於鬥茶的文獻記載。鬥茶的內容從茶葉的品質,到茶水的顏色,再到茶水的衝點技藝,湯盞相接地方的水痕等等。甚至還有類似行酒令的「行茶令」,都是文人們用來助興增趣的遊戲。
  •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進入宋代,飲茶之風更是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同時,鬥茶之風的盛行,使得社會各階層包括帝王將相、王公貴族、騷人墨客和市井平民都參與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江西臨川人李覯基於這種景象曾大發感慨:「茶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而貴為一國之君的宋徽宗趙佶更是身體力行,除親自撰寫茶書,把茗飲之事升華為理論總結外,他還常召集群臣在宮中鬥茶。
  • 你知道點茶法和綠茶茶藝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說事不愚中嘿,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你知道點茶法和綠茶茶藝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時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喝茶時也用這種方法。鬥茶,始於唐代,當時被稱為「茗戰」,後盛於宋代,被稱為「鬥茶」,是古時候有錢有閒文化的一種雅玩,其實就是比賽茶的好壞。據考證,鬥茶最初見於以出產貢茶聞名的福建建州茶鄉,是在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項比賽活動,具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就好像是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所關注。
  • 宋人四雅 點茶
    宋人四雅 | 點茶 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 宋人點茶的工序及器具的選擇上更為嚴苛精緻,上至帝王將相,達官顯貴,下到市井平民,無不以點茶、鬥茶為能事。文人士大夫更是頗好此風。
  • 書法家也是茶博士:一位安靜的美男子與他的《茶錄》
    上篇主要論述茶的色香味等品質和茶的烹飲方法,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十目;下篇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各種器具,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嘉佑七年,小團茶產量增大之後,歐陽修有機會被賞賜了完整一塊,三年了寫文還說「至今藏之」,仍然不捨得喝,宋人唐庚在《鬥茶記》中怨他把茶放得沒有茶味了。蘇軾的《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也說到:「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以月喻茶,可見小團依舊珍貴。
  • 聽茶記|這事太有趣了!和主持人默默一起體驗宋代茶生活吧……
    宋徽宗喜歡喝茶,常常給自己點茶,對茶有極深的研究和實戰經驗。《大觀茶論》就是他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的詳細記述。 看一個視頻就知道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寫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此四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
  • 我們應該和世界交流,與日韓鬥一鬥
    再現端午古禮/鬥茶點茶非遺宋代茶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東老師分享宋茶盛景書中詳細介紹了宋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內容在大觀茶會現場古禮結束,入場一刻靜坐後便是兩位茶藝師鬥茶的環節 宋人以鬥茶為樂,鬥茶也叫「茗戰」鬥茶者鬥湯色,沫餑白為佳鬥水痕,攪動茶筅比誰的沫餑咬盞時間最長
  • 宋人喝茶花樣多,居然還會拉花?看完覺得現在咖啡拉花真不算什麼
    鬥茶的茶湯顏色,與茶葉的老嫩、蒸茶和焙茶的火候有關。如果茶葉鮮嫩,蒸茶和焙茶時火候恰到好處,那麼茶湯色澤鮮白。其次,看水痕持續時間長短。鬥茶產生的泡沫貼在茶碗壁上,稱為「咬盞」。咬盞越長久而不顯現出水痕,便是勝者。
  • 自古文人多趣事丨茶博士蔡襄鬥茶竟輸給杭州名J?
    此事之奇在於輸茶的蔡襄是「茶博士」,後人常將其與茶聖陸羽並稱。他所創製的「小龍團」一出,立刻博得仁宗歡心,遂成為宮廷、士人競相追捧的對象;而他所寫的《茶錄》基本成為文人雅士的「鬥茶聖經」:從點茶的茶色、湯、味、灸茶、碾茶、侯茶等茶湯的品質和烹飲方式到茶器的品類一應俱全。
  • 知否知否應是宋人點茶最為精妙
    點茶是宋朝最為廣泛的飲茶方式,宋人對點茶時的器具、茶藝、茶人甚至環境都要求極高,從電視劇《知否》中我們也能窺之一二,鬥茶之風盛行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將點茶中的擊拂劃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帶給飲茶之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謂不精妙。宋代文人階層的雅趣與飲茶技藝的精湛使宋人點茶蒙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面紗,今天我就與各位講講宋代的點茶。
  • 唐人的興象與宋人的理趣
    唐詩重興象,宋人重理,後來兼重理趣。拿太白的《望廬山瀑布》與東坡的《題西林壁》作比,前者玩味景觀,後者體悟自我。不過,唐人的興象,是以象起意,指情為歸;宋人的理趣,是以趣飾理,理中求趣。這在藝術追求上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