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大醫院護士,孩子馬上一周歲了,要上夜班。說孩子沒人帶,要麼送回老家,要麼請保姆。但兩者都非所願。想辭職,問我有什麼建議。
我說,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個護士,年近三十才生孩子。晚育得子,甚是開心,同時也很憂慮。想自己帶孩子,經濟不允許。想上班,孩子沒人帶。
怎麼辦呢?徵求家人的意見,一致認為,不能辭職。很多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想想也是,無論母親還是孩子,不能這麼矯情。
她的生活基本是白天上班晚上睡覺,晚上上班白天睡覺。遇到開會學習職稱考試,更是完全顧不上孩子。孩子有時在自己家過,有時在外婆家過,有時在奶奶家過。
就這樣,過了三年。
等孩子上幼兒園,她發現孩子有了很多問題,比如不能很好地與小朋友相處,五歲了還要餵飯吃,表達能力差等等。面對這些「積習」,有時候,她不僅無能為力到想哭,甚至悔恨莫及到想死。
沒錯,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她這個媽媽沒有盡到責任的有力證據。
孩子行為習慣的不良都是父母的鏡像,尤其是在模仿能力極強的三歲之前,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三到六歲。
可惜,當時她並不懂這些。周圍強有力的聲音告訴她,孩子長大就好了。出於母性本能,她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多少次想換工作,或者說想直接辭職,但慣性把她押在時間的齒輪上,高速運轉。
直到有一次,幼兒園園長說,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太多關愛與引導。
此時,她所工作的科室內憂外患,陸續有同事被折磨的離職。不堪重負之際,她終於下定決心——辭職,這次沒有徵求任何人的意見。
辭職以後,她專心陪伴孩子,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她去學習心理學。
僅僅皮毛,她就發現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孩子的前三年,她陪伴的時間太少了。她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為此,她懊悔不已,恨不得把孩子送回子宮重新生一回。可惜,人生只售單程票。
周圍的親戚朋友不能理解,當個護士多好呀。大醫院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好好的工作,說辭就辭,太任性了!孩子嘛,樹大自然直。她只能呵呵呵呵呵呵呵了。
她想起了在殘障中心做志願者的經歷。那次,殘障中心組織小朋友去公園春遊。因為對象的特殊性,徵集了一批志願者。每兩人負責帶一個孩子。
她和同學負責帶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小男孩白白淨淨,非常可愛非常安靜,在車上一句話都不說。問了也不答。
她以為孩子不會說話,向工作人員問情況。工作人員說,他不認識你,所以不會和你說話的。然後他叫小男孩的小名,小男孩用蚊子般細弱的聲音答應了一聲,此後復歸沉默。
她問工作人員,難不成孩子自閉症?工作人員說,這個孩子,完全是養育不當的結果。
孩子的爸爸是一名醫生,媽媽是一名護士。孩子一歲不到就被奶奶帶回了老家。奶奶話很少,也不懂與孩子交流。孩子終日與Ipad為伴。
之前只覺得孩子乖巧,並未在意。上了幼兒園才發現,孩子根本無法與人交流。所以,才要送過來訓練。
看著孩子無辜的眼神,真心覺得心裡堵的難受。一如春日的暖陽披上了陰霾的衣裳,脫不掉,洗不淨。
寫到這裡,也許有的讀者會說,那麼多醫生,那麼多護士,別人的孩子怎麼沒那樣啊?
我告訴你,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你信嗎?
同樣是奶奶帶孩子,脾氣溫和、理性智慧的奶奶與脾氣暴躁、性格孤僻的奶奶帶出的孩子,能一樣嗎?
同樣是孩子,安靜敏感與調皮搗蛋的孩子,養育的方式能一樣嗎?
看過《歡樂頌》的人應該對樊勝美的侄子印象深刻吧?那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啊?是孩子的問題嗎?肯定不是。
在這裡,我不是要責怪奶奶。帶孩子本來是父母的職責,奶奶能夠給你帶,已經仁至義盡了。
因為即使父母親自帶出的孩子,也可能出現問題。區別在於,獲得父母足夠陪伴的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是隔代撫養給不了的。隔代親,奶奶對孩子的縱容與嬌慣,也是人之常情。問題是,一旦出現教育上的「爛攤子」,還是要父母自己收拾。且沒有資格責怪任何人。
殘障中心的孩子,有的是天生疾患,有的和那個小男孩一樣,完全是養育不當的結果。
她似乎突然明了,所謂的「孩子長大就好了」,不過是一些家長不負責的藉口。怕是有的孩子,還沒長大,就被缺水少肥摧殘了。
她也終於明了,孩子成長中錯過的時光,永遠地錯過了。唯願錯過了過去,不錯過現在。
當下班後,她終於能和孩子一起講故事。
放學後,孩子能叨逼學校的事兒給她聽。
周末,能和孩子一起去爬山。
她覺得,這是她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雖然晚了點。
......
故事講完了。那個護士就是我。
醫院不缺一名護士,但孩子缺一個媽。
沒有對錯,只有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