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判決》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2020-12-11 文化寄餘生

簡單介紹一下弗朗茨·卡夫卡——猶太人、愛文學,獲得法律博士學位。而《判決》則是在1912年9月22日通宵製作完成,而這部短篇小說也是卡夫卡在形式上趨於成熟的轉折點與突破口,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

再介紹完卡夫卡後,我們簡單來說一下《判決》的內容,在這個故事中,主要便是圍繞著喬治和他的父親進行開展。喬治一直在給一個遠方朋友寫信,而這個朋友由於國家政局等多種原因導致自己做生意失敗,喬治卻混得風生水起,為了讓遠方朋友不對自己生羨,於是喬治在近幾年的信裡都通過謊言來騙自己的朋友。而故事的導火線在於兒子喬治要訂婚了,於是他準備通知這位朋友,在落筆之際,他猶豫的去找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自從妻子離開後和兒子的關係就更加生疏了,而這次兩父子關於這位朋友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討論。父親告訴喬治,自己一直在和喬治的這位朋友寫信,他的朋友早已知道了真相。並且在盛怒之下,父親判決了喬治的死刑:「你原本是一個天真的小孩,但你原本又是一個魔鬼似的人物!我現在就判決你的死刑,判決你從此消失。」而喬治聽了父親的話以後便選擇了乖乖地走上大橋,把自己沉入了水中。

大致內容知道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個故事。你可能會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對自己的兒子說出那樣一番話,為什麼喬治最終選擇去死。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

卡夫卡自己是把《判決》這部作品看成是第一個懲罰性幻想作品。而喬治試圖去與父親抗戰,戰勝父親,最終都無一失敗,關鍵原因在於父親的絕對權威。強悍的父親就先發制人地將自己的兒子致於了死地,判決了他的死刑。這就充分地說明,在這場父與子尖銳激烈的衝突中,柔弱的兒子才是最後的失敗者。這位兒子在經歷父親一次又一次對自己事業、愛情的打擊下,並在最終因為一次暴怒,就使得兒子的精神防線徹底崩潰,最終將肉體也消弭殆盡。而這裡面也有強烈的自我色彩。

而小說都會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卡夫卡在自己的家庭中地位就很弱小,並且在家中無人照顧自己,父親也要忙於生意,導致他過得十分不幸。而這樣的生活經歷也體現在他的作品裡面。

讀懂卡夫卡,也需要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畢竟創作單靠想像很難完成。聽完分析,你是不是也明白了這些問題。

相關焦點

  • 從卡夫卡《在流放地》與王小波《萬壽寺》中的刑法 讀懂一派文學
    不過,真要論起來,這種「零度寫作」風格首見於卡夫卡,在篇首提到的《飢餓藝術家》以及《在流放地》中都有體現,實際上,如果你對20世紀之後紛繁複雜的種種文學流派鬧不清楚的話,只要說「他們都起源於卡夫卡」,就不會出大問題。卡夫卡也是公認的現代文學之父,在近百年來的小說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 喪神鼻祖卡夫卡:我最擅長的,就是一蹶不振!
    這句喪系發言,可不是什麼新的網絡金句,而是出自一位文學大家之口:弗朗茨 · 卡夫卡。這位被無數人視為偶像的作家,深扒一下他的生活,你就會發現,卡夫卡可以說是喪系青年的鼻祖:討厭工作、愛熬夜、恐婚、整天寫些消極的故事……但是,你以為卡夫卡只是一個一喪到底的人嗎?
  • 書評| 《海邊的卡夫卡》有關我眼中的村上春樹
    說是退而求其次,就真的是。緊張的高中生活裡,拿到一點課外書來看也是好的,名著也好,雜誌也罷,統統都願意慢慢看。可真一閒下來,一點事也沒有的話,自然還是捧著手機,看著劇比較痛快。可20歲了還看不太懂村上春樹,到底算不算一種值得被嘲笑的愚鈍呢?
  • 《海邊的卡夫卡》,背負「弒父娶母」詛咒的他,一路經歷了什麼
    今天文華為大家帶來的這本書是村上春樹在2006年榮獲世界奇幻獎的著作《海邊的卡夫卡》,儘管本書獲得那麼高的榮譽,但是很多人在看完第一遍之後都會吐槽這本書到底要說明什麼問題啊,為什麼讀者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尋找卡夫卡》一書由中信出版集團與捷信合作出版,於2019年8月推出。該書作者是捷克研究卡夫卡的專家拉德克馬利以及著名插畫師蕾娜塔富契科娃,並由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親自作序,通過大量精美的繪畫搭配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卡夫卡不為人知的一面。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弗蘭茲·卡夫卡當我們形容一樣東西為「卡夫卡式」的時候,我們在形容著什麼?超現實的、恐怖的、神秘的、奇怪的、令人失望的,但最終,我們還是在形容著那「異化的荒誕」。卡夫卡不知道法官在哪裡,法院在何處,他努力證明著自己的無辜與正義,卻只是徒勞,因為除了他自己,再沒有人知曉卡夫卡到底何以有罪。卡夫卡是在與自己戰鬥,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但他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當一個人存在於罪惡與正義之間,在挫折與無知之間,他常常會自以為自己有罪」,卡夫卡因此盼望著某種針對自己的審判,而那審判卻遲遲不肯到來。
  • 卡夫卡:你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
    有什麼值得苦惱的呢。甚至,有個哥們,更厲害,心裡不喜歡法律,卻為了他老爸的意願,膽怯又不敢反抗,一學法律不小心還學到了博士畢業。那時候沒有王思聰橫空出世,帶富二代卡夫卡泡妞開趴,卡夫卡只好膽怯的生活在父親的視野和陰影之下。他父親本希望他和自己一樣威武剛猛,但卡夫卡太瘦弱了,後來,卡夫卡敘述自己在父親面前自慚形穢。
  • 世界對卡夫卡存在誤解,他不是個憂鬱的怪人,反而愛健身朋友多
    毫無疑問,人們對卡夫卡是有刻板印象的,許多喜愛文學、稍微閱讀過卡夫卡作品的人對卡夫卡的印象有三:其一,卡夫卡生於捷克布拉格,用德語寫作,他的作品不多,在作家創作最成熟、最好的年紀41歲英年早逝;其二,在他最著名的小說裡,主人公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與父親不合,工作不順,與女人糾纏不清,書中隨後幽默地寫道,「要是再看他寫作的內容和方式,你就會發現,他的麻煩遠不止這三個」。
  • 「禮義廉恥」到底講什麼?你真的清楚嗎?
    那「禮義廉恥」究竟是什麼?講的什麼?你真的清楚嗎?「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上徳不德,下德執徳他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真正的做到「無爭,不徳」我給他的回覆:如果照字面意思,想讀懂道德經,可能永遠都不會實現。為什麼上士無爭,下士好爭呢?因為一二三四中只有三一個德。所以,下士好爭,因為少嘛。上士無爭。四以上有,五七九。三個得。而且六八都是。運通圓潤之數,也在助德。因此才無爭。因為多嘛。同樣的道理,同樣的理解方法。你若沒有把持好,沒有做到無為。沒有做到損之又損。
  • 個人成長教練把卡夫卡的99句格言寫成短文:讀懂它,也就讀懂生活
    1915年,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問世。這一篇幅不長的作品,卻在世界文壇造成巨大的反響,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都曾經說過,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看《變形記》,看著看著忍不住激動地跳了起來。如今名聲大噪的卡夫卡,其實生前一直在孤獨中徘徊。
  • 卡夫卡的耳朵有何特別之處?|探秘文豪
    (本雅明:《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1934)卡夫卡的耳朵似乎在傾聽一切,但你卻無法猜透他究竟在聽什麼。▲幼年時期的卡夫卡同本雅明一樣,美國猶太裔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Roth)也懷有濃厚的「卡夫卡情結」。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文本解讀
    「回歸意識」是人類切感形而上思維對人的本真的羈絆,越發懷戀潛藏於人類精神深處的心靈故鄉。祛除遮蔽,質疑近現代以來的許多自明的概念,實乃是回歸意識的凸顯。村上春樹的創作充溢著這一回歸意識。村上自覺到什麼程度另論,但是他已指出,小說「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也許過於專門化,過於複雜化了。也許也過於精緻了。人們從根本上來說所希求的或許是稚純的物語。」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卡夫卡離開人世已經很多年,但是他的文學作品卻一直在世間流傳下去,他的文學秘密永遠在被人們進行探索,關於卡夫卡文學世界中的門是人們極少提起的一個文學話題,但是透過對卡夫卡作品中的門進行相關探索與研究。人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卡夫卡文學藝術世界。
  • 戀愛中的卡夫卡
    2012年,德國作家弗洛裡安·伊利斯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一戰題材著作《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這本書共12章,對照1913年的1月至12月,伊利斯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爬梳出一份有趣的人物名單,他細緻、有趣地描述了1913年每一個月份裡,歐洲那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甚至包括希特勒,他們在做什麼。
  • 卡夫卡:無可避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頑疾
    每個人多多少少是有點「卡夫卡」,這就像是某種頑疾,又像是身體的某部分,不可分割。透過卡夫卡的作品去看待人類,頂有趣的。偶爾窺見一絲一縷的相像,就像是沙裡淘金遇見了金沙,瞬間,感覺這個人生動了起來,甚至有些期待那些故事中發生的情景若是放在此人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跡象?不好說,也許會,也許不會,然心中已經明了。嘿,原來你身上也有某些東西是殘缺的!
  • 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
    導語: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這次來臺中旅行,選擇住的是位於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山上的卡夫卡個人衛浴設備包含沐浴露、洗髮精、刮鬍刀、牙刷、洗面乳等等,則是都採用很高級的上山採藥系列產品。雙人房的附有兩大兩小的毛巾,一是浴巾,另一則是小毛巾。山上到底卡夫卡的入住時為下午四點,退房則是中午十二點喲!把行李放好之後,跟管理員要求想看看其他房間,因為他說今天只有我們入住,可說是包棟了!
  •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年老體弱的父親,已將公司業務交給兒子管理,正當兒子準備成家的時候,父親卻突然變得高大有力,他判處兒子死刑,兒子也就順從地跳河自盡了(《判決》)。人物一直想離群索居、想開始新的生活,而努力以患病告終《憶卡爾達鐵路》(《日記》,263-271頁)。  人變成動物或動物變成人,都是為了與自我鬥爭、為了擺脫困境,尋找一種出路、尋找另外的生活方式。
  •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當你一直「堅持」只用中文「讀」並「讀懂」英文時,你的所謂的「英語閱讀」是完全失敗的:你根本不懂所謂的「英語閱讀」指的是什麼,更不懂「什麼樣」的英語閱讀才會讓你這個始終並一直處於「無後方依託作戰」(無任何英語語言環境下「學」英語,「用」英語)的「英語學習者」(If any at all)真正提高英語,而且能讓自己的英語在前述前提下「持續地活下去」:
  • 卡夫卡作為小說家太生硬了,另一個生硬的是昆德拉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是歐洲的私生子張莉:回到小說上來吧,在你的大學階段,現代主義小說對你到底產生過多大影響?畢飛宇:在我讀大學的階段,影響力最大的是兩個西班牙語作家,一個是博爾赫斯,一個是馬爾克斯。如果你的閱讀一直停留在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一下子遇到博爾赫斯,那一定是驚為天人的,你會驚詫,這也是小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