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一下弗朗茨·卡夫卡——猶太人、愛文學,獲得法律博士學位。而《判決》則是在1912年9月22日通宵製作完成,而這部短篇小說也是卡夫卡在形式上趨於成熟的轉折點與突破口,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
再介紹完卡夫卡後,我們簡單來說一下《判決》的內容,在這個故事中,主要便是圍繞著喬治和他的父親進行開展。喬治一直在給一個遠方朋友寫信,而這個朋友由於國家政局等多種原因導致自己做生意失敗,喬治卻混得風生水起,為了讓遠方朋友不對自己生羨,於是喬治在近幾年的信裡都通過謊言來騙自己的朋友。而故事的導火線在於兒子喬治要訂婚了,於是他準備通知這位朋友,在落筆之際,他猶豫的去找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自從妻子離開後和兒子的關係就更加生疏了,而這次兩父子關於這位朋友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討論。父親告訴喬治,自己一直在和喬治的這位朋友寫信,他的朋友早已知道了真相。並且在盛怒之下,父親判決了喬治的死刑:「你原本是一個天真的小孩,但你原本又是一個魔鬼似的人物!我現在就判決你的死刑,判決你從此消失。」而喬治聽了父親的話以後便選擇了乖乖地走上大橋,把自己沉入了水中。
大致內容知道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個故事。你可能會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對自己的兒子說出那樣一番話,為什麼喬治最終選擇去死。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
卡夫卡自己是把《判決》這部作品看成是第一個懲罰性幻想作品。而喬治試圖去與父親抗戰,戰勝父親,最終都無一失敗,關鍵原因在於父親的絕對權威。強悍的父親就先發制人地將自己的兒子致於了死地,判決了他的死刑。這就充分地說明,在這場父與子尖銳激烈的衝突中,柔弱的兒子才是最後的失敗者。這位兒子在經歷父親一次又一次對自己事業、愛情的打擊下,並在最終因為一次暴怒,就使得兒子的精神防線徹底崩潰,最終將肉體也消弭殆盡。而這裡面也有強烈的自我色彩。
而小說都會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卡夫卡在自己的家庭中地位就很弱小,並且在家中無人照顧自己,父親也要忙於生意,導致他過得十分不幸。而這樣的生活經歷也體現在他的作品裡面。
讀懂卡夫卡,也需要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畢竟創作單靠想像很難完成。聽完分析,你是不是也明白了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