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從百年山逕到千裡步道——《像大山一樣思考》序言

2021-02-06 楊東平

按:《像大山一樣思考》是臺灣環保達人徐銘謙《地圖上最美的問號》一書的大陸版。銘謙是自然之友的老朋友,幫助我們開展了「無痕山林」、手工步道等培訓。她目前致力於臺灣的「環島千裡步道」和步道義工制度建設,其發起人黃武雄同時也是臺灣教育改革運動的先驅,是我敬仰的前輩。他的教育著作《學校在窗外》、《臺灣教育的重建》也有大陸版。教育改革和環境保護,也是我的兩個主要工作領域。作為自然之友的理事長,欣然為此書作序,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銘謙這本書的原名《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副標題是「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這是一部很難歸類的奇書。起初以為是「步道達人」登山越野、行走世界的札記,打開才知道它介紹的是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阿帕拉契山徑的自然、歷史和文化。它漸漸變成了一本工具書,事無巨細地教授「步道工法」,如何清理舊道和開闢新路、如何修繕棧橋山屋、生態廁所,架設木橋等等,出現了步驟一二三。與此同時,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經歷的步道義工的音容舉止栩栩如生地再現。當她沉浸在大自然中,以及為是否需要砍斷一個樹根而百般猶豫時,出現了梭羅的《瓦爾登湖》、利奧波德《沙鄉年鑑》那樣清澈的哲學沉思。與梭羅不同的是,銘謙並不是坐在湖邊用心為大自然代言;而是以手代步,用「手作步道」的實踐一米一米地探索、彌合人與自然正在斷裂的聯繫。

以道路、山徑為媒介認識和構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我們陌生的視角。在過去,路是無需思考的,自然中的「人跡」就是人走出來的路,例如著名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它們與大山渾然一體,成為那個時代人與自然關係的見證。當人類不僅擁有斧頭、而且擁有油鋸、推土機,從而獲得了曾經只有上帝才擁有的對大自然的生殺之權時,這一切發生了逆轉。19世紀以來工業文明對自然的直接侵蝕,是荒野成為消費主義的稀缺資源,鐵路、汽車將越來越多「逃離工業文明」的城市人引入鄉野,出現了登山、越野和露營活動,以及露營拖車——利奧波德視為「所有庸俗事物中最庸俗者」。「大公路主義」的濫觴,使密布的公路成為大地的傷痕,機械和裝備源源不斷地進入更加偏遠的荒野,尋找新的幽靜美景。

在這一背景下,便不難理解阿帕拉契山徑的革命性價值。這條1921年啟動、1937年全線連通,長達3456公裡、貫穿東岸14個州、橫跨美加的國家步道,是一條完全無鋪面的自然步道,沿著與大工業和機械化相悖的方向,恢復了人與土地的傳統關係。在個過程中,出現了生態登山、土地倫理、無痕山林之類全新的理念。

順著銘謙的腳步,我們與銘謙一起學習像大山一樣思考。手作步道的意義如同自然農法,「通過親手、緩慢的過程,有助於了解一個地方物種和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通過雙手與自然生命的接觸,恢復對地球上美麗的事物的敏感與溫柔,通過不斷實作的過程去認識屬於它們的哲學:一棵樹、一條河流、一隻飛鳥、一條遊魚、甚至一塊石頭」。這一切的結果,是當我們進入自然時,「我們就會更為小心。」 「尊重野生動植物」作為「無痕山林」的七大原則之一,就是因為自然山林是它們的家,「我們去到人家家裡,就要保持做客人的禮貌。」

當然,創造或毀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並非絕對的是非分明,共同構成了自然的完整和穩定。圍繞步道石階修建,關於步道倫理的張力和衝突,「自然派」的價值是「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工法派」則強調「提供安全和舒適的步道」。「會思考的石階」的意見是這樣的:在持續的維護下,工法與設施應當越來越簡單。由此,阿帕拉契山徑最終成為「荒野的步道」,而非只是「穿越荒野的步道」。在石階背後,更為深刻的是關於山徑功能的認識:是建築一條滿足自我挑戰的「全程行者」需要的「無人山徑」,還是讓人民重新體驗在土地上生活與合作、「重返土地」的鄉野運動?事實上,阿帕拉齊契山徑通往的不是隱逸避世之路,而是以自然為紐帶,將不同的人群和社區相互連結,從而使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和諧地融入自然。手作步道修復的不僅是人與大地的關係,它還完成了另外一個回歸:戶外活動不只是在野外睡覺,也可以是在大自然和土地中的勞作,從而還原了工業革命之前勞動的價值。

作為國際步道的優秀典範,阿帕拉契山徑有很多傳奇。最驚人的是它「沒有商業介入的光榮傳統」,完全靠義工和社區組織修建管理,是「地球上由義工完成的最偉大的工程」。以東部的登山協會為基礎組成的「阿帕拉契山徑協會」成為一個管理平臺,負責協調全線經過的7座國家森林、6座國家公園、超過60個州立公園和森林、超過30個地方步道俱樂部。其中建立於1934年的大煙山國家公園創下了「公民集資買地」贈與政府成立國家公園的首例:慈善家洛克菲勒二世捐資500萬美元,號召公眾集資1200萬美元,買下了52萬英畝山地,將瀕臨過度商業開發的大煙山區保護下來。協會在總部之外設有4個區域辦公室和6個直屬步道工作隊,形成完全由民間主導的工作體系。「步道志工團」的義工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大學和中小學教師、醫生、護士、警察、律師、麵包師、銀行職員、學生、退伍軍人、退休者等等,他們利用「步道假期」,年復一年地維護和修繕步道。

故事還在腳下延續。從山徑歸來,銘謙走上新的旅程,致力於臺灣的「環島千裡步道」和步道義工制度建設。這一「夢幻步道」的發起人是臺灣教育改革和社會運動的先驅黃武雄。在臺灣這個人口稠密的地區,環島步道建設的意義,用黃武雄的話說,從扭轉商業開發的思維,喚起民眾保護現存美景而言,是「大地倫理運動」;從自下而上自主勘查、規劃,重新認識家園周遭的美好故事而言,是「鄉土文化運動」;從主張人與自行車的自然路權,爭取安全行走的空間而言,是「人本交通運動」。本質上,從社群連結和社會建設的角度而言,這場修復人與自然關係的工程,也是一場重建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共同體運動」。

今天,內地的大城市已經開始建設具有環境理念的郊野公園、人工溼地、供步行和自行車騎行的綠道;但大山深處和荒野之中的道路仍在我們的視野之外。新興的旅遊時尚、巨大的人口規模和肆無忌憚的商業化力量,正在對最後的自然形成空前的壓力。我們聽慣了深山中推土機開路的咆哮,習慣了千篇一律、花崗巖和水泥鋪就的步道,不再爭論在崇山峻岭建索道和修電梯。看見銘謙帶來的百年山徑的故事和千裡步道的思考,自然有撥雲見日、相見恨晚的驚喜。

故事延續到了北京。早在幾年前,自然之友就與臺灣的NGO合作,在中國大陸開展「無痕山林」的建設。2011年,自然之友志願者參與了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組織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活動。2014年7月,徐銘謙老師來京開展了《步道學》培訓。這種以了解在地環境為起點,以「手作」為學習與體驗的載體,結合對社區的人文關懷開展的環境教育,令人腦洞大開。自然之友的志願者調研了北京周邊古道,以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古道及其歷史背景,形成專業的調研報告。

就這樣,當銘謙修復阿帕拉契百年山徑的記載,成為一本融合自然哲學、土地倫理的心路之旅和關於步道的百科全書之時;她又在追逐和成就千裡步道的新夢。她書寫和實踐的,是地球人共同的夢想和傳奇——以手作和步行的力量!

                                                                                                                                        2014-2-26

相關焦點

  • [平溪].磐石嶺登山步道
    在步道入口觀看導覽資料時,剛好有一位路跑的跑友經過,看到我,好奇的停下來,與我聊了起來。他是一位慢跑健將,從山腳下慢跑公路上山,已經跑了12公裡,準備繼續跑往平溪。他不熟悉汐平之間的山徑, 我則建議他,若回程時覺得跑公路太悶熱或無聊的話,也可以考慮選擇走這條步道回到磐石嶺。圖:磐石嶺登山步道,是昔日汐平古道的一段。
  • 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 手作步道102
    今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和深圳市綠色基金會將在深圳修建手作步道。在上一篇《手作步道101》中,我們初步了解了手作步道是什麼及其與自然教育的關聯。今天,我們將進一步通過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文章,認識手作步道的定義、原則和精神:為什麼要推廣手作步道?手作步道和水泥步道有什麼不同?手作步道有哪些工法?「步道學」又是什麼?快來看看吧!
  • 【分論壇乾貨】徐銘謙:手作步道概念與經驗介紹
    大陸有茶馬古道,有以前騾馬走出來的路,要讓騾馬能夠踩,四隻腳爬跟兩隻腳的設計還是不一樣,所以如果讓以前的護林員或者馬幫的人帶你走,他會告訴你馬的前腳會踩在哪裡,後腳怎麼蹬,石階要怎麼設計。這些都是承載歷史幾百年的積澱,到現在看到這些古道還存在在這裡,這就表示這些古道比水泥還耐用,因為它還在,還可以走。
  • [三峽].紫微保甲路步道
    抵達下方的紫和路,再接第三段步道,附近有農家、茶園及檳榔園。山友蕭郎兄二年前走這條保甲路,行經此地,曾發現地上有一塊隘勇寮炮陣地古蹟的標示牌, 而我路過這裡卻沒看見,不知是否已被移除,或是我沒留意到?這一帶曾經是日治時代隘勇線的一個據點。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 手作步道101
    今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和深圳市綠色基金會將在深圳修建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2014年,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與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合作的「步道學培訓」上,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的分享吧!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 手作步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 像富人一樣思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白手起家的富豪特徵 出生貧寒最終成為富豪的人,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都具備以下3種特徵: 1、他們有長遠的眼光和計劃。 2、他們相信延遲的回報。
  • 縱向結構:如何像高手一樣深度思考、分析問題?
    我時常思考:為什麼同一件事,人們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他的角度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結論只是段子,有些話卻讓你脊背發涼、發人深省?如果用經驗積累不同這種含糊其辭的說法,顯然不能讓自己滿意,我開始思考「思考」這件事本身,差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同一個訪問對象,不同記者採訪,就能挖掘不同的故事?同一個問題,人們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哪個更好?
  • 「彈丸之地」間舒適安全的行山徑
    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吳曉初攝  新華社香港電(記者李濱彬)香港的行山徑號稱亞洲第一。全港約有四成土地劃為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44312公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郊野公園內管理及維修的遠足徑總長超過500公裡。2017年香港郊野公園遊客達1300萬。
  • 千裡健身步道串起綠水青山 來萬盛遊玩玩出好身體
    千裡健身步道黑山谷一角。都市傳媒記者 李斌 攝    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城市創建工作現場推進會計劃今年12月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召開。屆時,萬盛將在會上作先進典型交流發言。你可以沿著千裡健身步道打卡奧陶紀、暢遊醉美鄉村;也可以一邊參加各類體育賽事,同時在黑山谷避暑。    萬盛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肖猛表示,萬盛圍繞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示範區的定位,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突出工業強區、全域旅遊、全民健身「三個抓手」,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邁出了堅實步伐。
  • 尋訪金瓜寮古水圳步道上遊段
    尋訪金瓜寮古水圳步道上遊段前一陣子探訪金瓜寮古水圳步道。本來想順登龜窟侖,到了現場,發現往龜窟侖的山徑頗多雜草。雖然只是低矮的草蕨,應不礙行, 但一路走平路而來,缺乏登高的鬥志,且又有上次闖入倒吊蓮油杉區,繞切險路的慘痛經驗,於是決定依原定行程,繼續直行水圳路。愈往上遊方向走,沿途林相愈為原始,周遭綠意環繞,不少鳥巢蕨附生於樹幹,附近金瓜寮溪支流的溪谷環境潮溼,山徑冷清草盛長,綠葉相迎,景致幽雅。
  • 以親近自然之名興建的步道,如何回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境
    此後,自然教育領域不時能看到有關手作步道的工作坊和工作假期的信息。但是,我們真正認識步道嗎?手作步道是什麼呢?它為何會被特別提出,又是如何與自然教育發生關聯的呢.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的徐銘謙、文耀興老師,給出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 臺灣手作步道十年之路:在手作中,將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的斷裂一一修補(三)
    臺灣千裡步道運動希望「從找出生活周遭的美麗小徑開始,藉由雙腳行走與單車騎行的慢速行旅方式,讓人逸出原本的生活軌跡與作息,去到他方,親身體會不同的人文歷史與故事
  • 雪梨女子爬海邊崎嶇山徑 摔崖死亡
    警察今早在女子摔落山崖地點調查一名女子今天早晨在雪梨北部海灘區懸崖邊爬一條頗受當地人喜愛的山徑時失足摔落山底身亡。星期三早晨6點剛過不久,緊急服務部門人員接到報告稱,一名女子從山徑摔落後頭部重傷,立即趕到這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地堡附近的觀景點。該女子死於事故現場,一位與她同行的朋友因受過度驚嚇,被救護人員送往北部海灘醫院。被送往醫院的女子則告訴警察,她的朋友是絆倒後跌下山崖。
  • 楊東平:教改重點在於改革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楊東平:《綱要》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2年要達到GDP的4%;針對高校行政化嚴重的現象,明確指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對於高考改革問題,提出要向招生選拔多元化方向發展。  2 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能實現嗎?  楊東平:我認為完成這個目標沒有爭議。
  • 楊東平 | 農村學生究竟如何改變命運?
    他們在貧困地區支教辦學的實踐,也提供了不可多得、值得認真解讀的農村教育樣本,使我們去深入思考基礎教育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如何改變農村教育、如何幫助農村學生改變命運。陳立群退休後放棄私立學校的高薪聘請,去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無償支教,改變了這所「遠近聞名」的差校。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他們的決定讓我頗為驚訝——畢竟橫亙在這裡的可不是一般的大山,而是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是什麼吸引他們回來?基礎設施的改善,是先決條件。過去,這裡的人們靠製販井鹽為生,運輸基本靠肩挑馬馱,出門一趟,至少十天半個月;而如今,嶄新的水泥路修到了鎮裡、通到了村裡,不出一天就能到達四川、雲南。這幾年,當地的特色井鹽製作工藝成了國家級非遺,遊客成群湧入,昔日閉塞的小鎮,一下子風光起來。
  • 旅遊景點:一起到臺灣日月潭,感受不一樣的自然風光
    這個小島的名字是拉魯島,這個島是一個界限,北面的像是半圓形月亮的湖,南面的湖形就像是一個彎彎的月亮,所以大家都叫他是日月潭。我們可以坐船在湖上遊玩,我們可以完全地感受到這裡的美景。遊玩日月潭的方式非常多,我們可以坐船,騎車或者是走路都非常的棒。日月潭開面有三個碼頭,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碼頭,遊玩不同的路線。
  • 深圳首段「手作步道」亮相梅林山,3.8公裡匯集26種工法
    11 月 30 日,這條手作步道示範段已完成 3.8 公裡,據悉,這是深圳首條手作步道,未來深圳將制定全市郊野徑手作步道的總體規劃,在全市各區推進以手作步道生態建設方式修建郊野徑。分散各處的步道將公園依次串聯,帶領公眾走過山峰、水庫、海岸,和綿延不斷的綠林,如同一串翡翠項鍊環繞著繁忙的城市。這些或長或短的道路,成為市民親近自然、戶外活動的重要設施,是深圳城市中自然美的集中體現。▲深圳市磨房戶外運動協會會長陳偉峰介紹手作步道工法。但不可否認,步道的使用現狀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