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中產階層形成期 收入結構仍為金字塔形

2020-12-13 騰訊網

昨日,鄭州的一些學者、專家也參與了本報中產話題的討論,他們中有人甚至建議,鄭州可率先出臺中產激勵和保護政策,這無疑給了鄭州「中產」們以希望和信心。

中產階層越壯大,社會越穩固,這是很多學者和政治家的共識,最好的社會結構,就是「橄欖形」。研究社會學的紀德尚教授表示,「國家『擴中』的舉措,相關的配套措施,有時看不見,其實都暗含著『擴中』的思路。」

「中產階層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步入中高收入行列,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政府和社會都應鼓勵並支持。」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宋向清說。

因此,無論「房奴」還是「孩奴」,在鄭州月入5000元,都是一件好事,而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是社會更是個人的一件大事。

背景 「中國正進入中產階層形成期」

學者曹仁超說,中國正迅速進入中產階層形成期。

「我們談中等收入群體,要放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與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一起來思考。按照國外經驗,中等收入群體越大,社會就越穩固,這就是常說的『橄欖形』社會結構。」鄭州大學軟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紀德尚說,2009年,收入低於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達62%。因此,中國現在的居民收入分布結構,類似於一個寬底座的金字塔,他形象地比喻其為「倒釘子」形,與「橄欖形」還有不小距離。

紀德尚認為,從國家提出「擴中」開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暗含了「中產」這一內容。測算顯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存在著較高的收入分配不均,以及比較大的城鄉收入差距等。

標準 鄭州「中產」:家庭月收入6000元?

我們還是要問,在鄭州,中產到底是啥標準?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宋向清認為,中產階層的界定一定要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來衡量較為客觀準確。地區不同,標準也不同。「經濟發達的地區標準會高一些,欠發達地區會低一些。但不論任何地區,都應該綜合考慮家庭總收入、人均收入、主支出項目在總支出中的比重等三個方面。」

關於鄭州的中產標準,宋向清的個人觀點是:「在鄭州,家庭月均總收入不低於6000元,人均月收入不低於2000元,食品及日常生活消費支出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不高於20%,家庭保障性支出不低於20%,文化教育及健身旅遊支出不低於20%,沒有還貸或還貸不高於20%,儲蓄理財投入不低於20%。」

對於亞行標準,宋向清不贊同,紀德尚也不認可。紀德尚說:「亞行標準是消費中產的概念,但是中國的消費水平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都很大,很難界定。只有當中產階層擴充到一定階段,形成了穩固的社會結構,才是給出標準的時候。」

建議 鄭州可率先出臺中產激勵和保護政策

宋向清認為,中產階層應具三大特徵:日常生活簡單化,本職工作熟練化,業餘生活豐富化。

想要「擴中」,他大膽建議,鄭州在全國應率先出臺針對中產階層的激勵和保護政策,讓中產階層在政治、法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更多的參與權、發言權和監督權。

「增加『中產』需要四個『再造』,一是體制再造,通過再造社會分配體制,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形成中產階層的新機制;二是制度再造,通過再造單位薪酬分配製度,創造一個更具激勵效應的新模式;三是產業再造,通過對現有產業升級改造和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和企業贏利能力,為中產階層的形成奠定紮實的經濟基礎;四是素質再造,通過強化基本素質和智能技能培育,提高公民的個人競爭力,為他們通過更具挑戰性的工作,獲得更高收入,為早日邁入中產階層奠定新基礎。」

構建「橄欖形」分配格局的關鍵,宋向清認為是「提低、擴中、調高」。「提低」意味著積極擴大就業,擴中的關鍵是鼓勵創意,發展中小企業,改善和創造分配財富的結構,而調高,則是通過慈善等手段,讓高收入者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包括稅收徵管,適時開徵物業稅、遺產稅等。

相關焦點

  •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中國收入階層結構亟需轉變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趙新兵 秦大軍) 中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不同收入階層形成「金字塔型」分布,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至懸殊。目前中國社會出現的「警惕徵候」引起正在參加「兩會」的專家學者的關注。
  • 中國中產階層的結構問題與發展對策
    中央文件使用的是「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概念,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已有研究認為,要建設橄欖型社會,壯大中產階層是重中之重,有助於我國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建設全面小康的社會。那麼,究竟什麼是中產階層?中產階層與中等收入群體是什麼關係?我國中產階層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近兩年來,網絡上每一次關於中產階層焦慮的討論都能掀起一段時間的口水戰,似乎這是這一代人面臨的世紀難題。縱觀各種討論文章,描述問題的許多,指明出路的很少;討論焦慮本身的很多,描述群體特徵的很少;甚至是連中產階層與社會中層的概念在各種文章中尚未有個統一說法,在信息如此龐雜而混亂的情況下,《中國社會新階層》恰如及時雨,一解往日的諸多困惑。
  • 中國的上班族,到底每月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中產階層?
    至於進入富人階層,基本上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達到。對於中產階層的收入,一直是爭議很大的話題。因為,我國並沒有各個階層的明確標準,因為我們只能分析一個大概情況。那麼,到底每個月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了中產階層呢?
  • 中國2020年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看看你算嗎?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 北京報導(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4期)不久前,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給所謂的「高收入群體」帶來不小的恐慌,並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儘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專家對此進行了闢謠,但是由此引發的話題仍持續發酵。
  • 李實:中國有無中產階層 取決於用什麼方式劃分
    首頁>時評 李實:中國有無中產階層 取決於用什麼方式劃分 2010-08-05 17:43   來源:中國廣播網    【大 中 小】       嘉賓簡介:李實,北師大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收入分配。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我國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納入兩步走戰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宣布中國已經「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 中國14億多人口,一年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了中產階層?
    認真地說,作者認為,部分中產階層,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其實從各個角度來說,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最多算中產階層或者中等收入人群,距離真正的「土豪、名媛,」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因為圈子不同。那麼,在我國14億多總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進入中產階層,每年又需要收入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有望達 4億人?你被中產了?#
    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儘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專家對此進行了闢謠,但是由此引發的話題仍持續發酵。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5期)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引發「中產階層」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也就是說,在看到家庭為某個社會成員創造的流動動力的同時,還應該考察作為結構性因素的社會創造的動力,這個動力我將其定義為「再結構化動力」,即社會從原有結構狀態轉變為新結構狀態過程形成的結構再造動力或重新形成新結構的動力。即使在控制家庭與個人這兩個變量的情況下,比如說在控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從事的職業、取得的收入的情況下,還應該考察社會變革與社會結構轉型等因素的影響。
  • 中產階層比例佔總人口18% 2020年有望達4億人
    專家: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有望達4億人文章導讀: 如果用「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去衡量,中國的「中產階層」的確有點名不副實。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4期)中國「中產階層」的焦慮如果用「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去衡量,中國的「中產階層」的確有點名不副實。我們看到美劇裡中產階層的生活是這樣的:一輛高級轎車緩緩駛入一座兩三層小洋樓,修葺整齊的草坪上兩三個孩子打鬧嬉戲……但是,當下中國的「中產階層」離美劇裡勾勒出的這種美好畫面相差甚遠。
  • 仇立平:上海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及其對城市社會治理的啟示
    下下階層比率下降了70%。   為了形象地展現30多年來上海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本文繪製了從1982年到2010年以職業分布為基礎的上海社會階層結構圖形(見圖1-6)。從中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態經歷了從「土字形」(即底部為長長的一橫)的非標準金字塔型轉變為標準金字塔型的發展過程。
  • 你算得上中產階層嗎
    來源:德勤《2018-2019念中國A股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及長期激勵調研報告》真正的中國中產階層應該掙多少錢?上層中產階層、中產階層和工人階層都過著不很富也不很窮的生活,從外表看只在住宅材質、庭院大小、草坪修剪和著裝等方面有所區別根據上述標準,各個階層是根據每個階層的收入、職業、教育等因素綜合劃定的,並沒有單純考慮財富收入和人口比例。其中,職業是最重要的要素。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但另一方面,執政黨近年來在人口比例較大的產業工人階層和農業勞動者階層中的社會基礎受到部分削弱。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  中國正處在轉型期中,社會階層結構同樣也在不斷地變遷。那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演變?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結構呢?
  • 準確劃分中國中產階層需要多元指標
    瑞信首先確定美國中產階層的個人淨資產的上限和下限,並以此作為全球中產階層(包括中國中產階層)的劃分標準。瑞信報告指出,美國個人淨資產在5萬美元至50萬美元之間的人即為中產階層。以美國的5-50萬美元為基準,再以IMF版本的購買力平價(PPP)進行匯率換算,個人淨資產在2.8-28萬美元的中國人,就是中產階層大軍的一員。
  • 如何界定「中產階層」的標準
    當前,學界關於中產的提法眾說紛紜,如中間層、中產階層、中產階級、中等收入階層、中等收入群體等等,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稱謂(以下統稱「中產階層」)。之所以造成這一現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劃分標準及其依據各有不同。
  • 智庫報告|金磚國家中產階層發展概況和困境
    一項針對巴西和中國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來自中產家庭的學生認為他們政治參與的機會很小。無論來自中高階層家庭還是中低階層家庭,中國學生持此觀點的比例都高於巴西的學生。來自中低階層家庭的中國學生和巴西學生認同政治參與機會小的比例分別為88%和58%,而來自中高階層家庭的兩國學生認同此觀點的比例分別為84.7%和53.1%。相比之下,來自中低階層家庭的學生的這種無力感更強。
  • 調查報告:什麼人組成了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
    一 劃分中產階層的標準    確定一個人是否是中產階層,基本上有四個方面的標準:一是職業的標準,二是收入的標準,三是消費及生活方式的標準,四是主觀認同的標準。本文試圖依據上述四方面的標準,採用全國抽樣調查數據,估計當前中國社會有多少人有可能成為中產階層成員。
  • 我所親眼目睹的中國階層分化: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平民階層子女...
    2、中產階層:就學資格層面的困擾,基本不會影響到中國目前的中產階層父母了。在中國,中產階層或許有多種多樣的解讀標準,但是無論哪一種有一點卻是相似的——有房產。貌似沒有房產還妄稱中產階層的人,說出來都是要被其他有房一族鄙夷的一樣。所以中產階層圈子裡討論最多的是,該讓孩子上所在城市的哪所重點中學,或者換種說法就是,該買哪一片區的學區房。
  • 中大教授完成廣州人居住分布圖:中產階層聚居36街道
    周春山解析,我國目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現象開始顯現,新的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正在形成。「做這項研究,能為城市人口管理、城市規劃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參考」。  因此,他們同時還對城市貧困人口的空間分布做了對稱研究。  周春山教授與邊豔博士生以廣州市街道辦事處(鎮)的範圍為研究單元,對廣州市的社會區分異做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