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大教授完成廣州人居住分布圖:中產階層聚居36街道
核心摘要:「2000~2010年,廣州人聚居區空間分布呈現郊區化發展的態勢,但仍以中心城區為主。這個群體的特徵很明顯:擁有大量的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邊豔說:「這些地區是國家社會管理人員和知識分子為主的中產階層聚居區。
學者研究為城市空間發展、人口管理及規劃提供參考
「2000~2010年,廣州人聚居區空間分布呈現郊區化發展的態勢,但仍以中心城區為主。高收入者大多集中在珠江沿岸城市中心區,呈帶狀及馬賽克式分布。」經過兩年研究,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周春山及博士邊豔完成了廣州人聚居區空間分布地圖。
周春山解析,我國目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現象開始顯現,新的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正在形成。「做這項研究,能為城市人口管理、城市規劃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參考」。
因此,他們同時還對城市貧困人口的空間分布做了對稱研究。
周春山教授與邊豔博士生以廣州市街道辦事處(鎮)的範圍為研究單元,對廣州市的社會區分異做了研究。
中產階層聚居36街道
「廣州中產階層聚居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農林街、梅花村街、建設街、華樂街、黃花崗街、新港街、五山街等36個街道。」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博士邊豔在調查中發現,這些街道是機關事業單位、商務辦公樓、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密集地區。
她介紹,這個結論並非憑空推測,而是採用人口普查等數據,以街道(鎮)為單位,經過一系列的複雜計算。「主要運用了因子生態分析法的計算方式。從數據中就可以顯示,這個聚居區內擁有大量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是權力、財富、聲望的高度混合」。
所以,這個群體的特徵很明顯:擁有大量的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邊豔說:「這些地區是國家社會管理人員和知識分子為主的中產階層聚居區。」
根據分類劃分計算後,邊豔的研究發現:2000年~2010年,這十年間,廣州的中產階層聚居空間分布開始向郊區發展,但目前,仍以中心城區為主。
「老城區出現中產階層化現象,並且集中在『交通和商業網點』周圍。」邊豔說,這與西方國家中產階層聚居區並不相同。「在西方,中等收入階層大多趨向於高速延伸的環境良好的郊區,而廣州並沒有出現絕對郊區化的趨勢,高收入中產階層主要聚居在珠江沿岸城市中心區。」
私營企業主多住老城區
與中產階層聚居區相對應的是,普通服務業階層聚居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的華洲街、官洲街、登峰街以及近郊區的南沙街、小谷圍街、石井街等15個街道。「這個群體大多是擁有中等教育水平,主要從事普通服務業」。
邊豔分析道:事實上,與普通服務業階層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相比,農業勞動階層,其聚居區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近遠郊區。「聚居區內多以上世紀70年代住房為主,初等教育水平,失業人口比重高,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
「廣州還有一些傳統的個體私營企業主階層的聚居區」。邊豔指出:這個群體很有特點,主要是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他們積累了大量經濟財富,卻擁有少量文化資源。從空間分布來看,「這個群體主要集中在24個街道,其中16個街道集中分布在老城區,如沙面街、嶺南街、華林街、多寶街等,而這些街道大多是廣州的舊CBD。」
中產階層主導城市空間結構
談及對廣州中產階層研究的目的,周春山認為,中產階層在城市社會的空間結構中起著主導作用,他們的消費傾向、生活價值取向與其他階層不同,他們對城市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的影響,必然會對城市規劃和社會理念產生重大作用。
「比如政府在做城市發展規劃、住房規劃等社會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時,都會參考這些研究。」周春山說,曾經有一個房地產項目,房地產商在做規劃時,就找到他仔細詢問了此類研究。
「廣州的社會結構仍是『金字塔』狀的。」所以,在他看來:廣州的中產階層一定不是大多數,而是相對小眾,偏向高端的人群。「這部分人在全國的比例可能只有10%~20%。」
究竟哪個人群是中產階層?這個問題正好戳中了他們研究的「痛處」和「難處」。「我國對中產階層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這就是其中之一。」周春山說道:「此外,國民收入統計不完善,很多灰色收入無法記錄。」
「中產階層並不等同於中等收入者,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概念。還包括地位聲望、職業狀況、教育程度、社會交往、消費方式等多個方面的考量。」周春山說。
由此,他們對中產階層進行了多緯度的描述:「2010年廣州市中產階層的界限應該是人均年收入達到17萬元以上,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總額達到51萬元以上。教育層次為大學本科以上,職業主要是國家機關管理者(含一般公務員)、企事業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和部分的商業服務人員。」
20年前開始概念起步
事實上,周春山的這項研究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可以說,是我做博士論文時就開始關注的研究。」周春山笑道,「那時候總是跑到街道辦、居委會搜集材料,結下了深厚的淵源。」現在,他的學生又接下了這一「棒」。
對廣州社會空間結構的分析一直持續到周春山的教學階段,在2006年,他發表在《地理學報》的論文中,就分析到,我國的社會區分異的主要成因並不主要是社會地位,也不是種族,而是政府對城市的管理和城市規劃等調控機制,以及轉型期的經濟改革、住房體制、戶籍制度等等。
當時,他就提出,中國城市的社會區總體上分為四個部分:城市中心為老城區,老城區外圍為工薪階層居住區和中產階層居住區,再外圍為近郊居民居住區和外地人口集中區,最外圍為遠郊農民居住區。「現在,就是把研究細化到廣州市區」。
周春山介紹,現有的以街道辦事處(鎮)為基本單位來進行社會研究,顯得地域單元有點大,研究結果只能反映出廣州市社會區的大致情況。接下來,他們以街道下的居委會為單位(一個街道可能有20多個居委會)做更小範圍的研究,希望得出更深入的中產階層分布情況。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中產階層,已經走在研究的前沿。」周春山介紹,我國中產階層概念提出得比較晚,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還在起步階段。「差不多從『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政策提出後,才開始破冰。」
為何研究?
為提升中心城區價值
周春山回顧,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對中產階層的研究才開始「破局」,並轉入主流研究。
「大家都開始關注社會階層、社區階層化等與城市發展密切的城市社會問題」,周春山說,與此同時,也開始研究城市貧困問題。
「正是國外對中產階級對研究給了我們巨大的啟示。」周春山感嘆。西方對中產階層的研究,正是基於對實際問題的解決。
在上世紀2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隨著城市中心外來人口持續增加,人口壓力增大,造成城市中心區住房緊張,建築密度增大,居住環境惡劣。因此低收入新住戶開始融合入較高級居住區。
這種現象在倫敦、巴黎、紐約等世界上所有發達城市都已經出現。大量的中產階級遷至郊外,造成城市中心區原有生產用地和生產用房使用率降低。
「當時為了提升中心區的競爭力,政府採取措施刺激城市中心區更新與重建,一些富裕的中產階層開始購買中心區貧民住宅進行改造。」周春山說,借鑑西方的經驗,我們做研究可以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滿足各個階層的需求,避免重蹈覆轍。
來源: 廣州日報網絡版 作者: 杜安娜 編輯: 張偉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