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閱讀到了多篇與「成年人的情緒崩潰」相關的公眾號文章,閱讀量還都不低。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標題是「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間:你壓抑的情緒,正在悄悄消耗你的身體」。
的確,小時候的我們,當情緒低落時,多是會選擇大哭一場來發洩。
但是,長大後的我們,當情緒不佳時,多會選擇了忍一忍,似乎很少主動地去疏解一下了。
於是,我們當中,便開始出現了:
......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們日常習慣性壓抑的一些小情緒,到頭來,常常都打我們了個措手不及。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小情緒防患於未然,那麼,我們多能提早就順利地不受其困擾了。
在《去你的,小情緒》這本書中,作者古川武士,就給我們介紹了9種擺脫負面情緒的習慣,幫助我們通過練習一些日常的習慣性的小動作,來從小情緒的折磨裡成功解脫。
今天的文章中,就將採用圖文搭配的方式,分享這易上手且很實用的9個小習慣給大家。
能夠輕鬆擺脫負面小情緒的人,通常是能夠接受自己原本樣子的人,他們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包容自己的缺點。他們對於自己的評價,往往多是停留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不會過於自傲,也不會過於自怨。
在書中,作者就對比了這樣兩個人物的故事:
人物一,是作者的朋友,畢業於東京大學,並在大學期間做過模特,是眾人都十分羨慕的人物,但是,這樣一位在他人眼中幾乎完美的人,卻因為不太接納自己,而自我評價很低,所以一直處境平庸。
人物二,是先天無手無腳的乙武洋匡先生,在他的自傳《五體不滿足》中,他展現出了極好的自我接納,因此,雖然的先天條件很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後天的自我接納,卻讓他活出了自己。
由此看來,我們的自我接納,是我們能夠戰勝小情緒,與自己和睦相處的首個關鍵習慣。
本書給我們的推薦方式是,可以抽出一小段時間,回顧一下自己在不同場景下的樣子,反思一下自己的「多樣性」,並全然地接納自己不同樣子,在內心告訴自己「這都是我自己啊」。
因為,與他人的溝通時刻,常常是我們小情緒最容易產生的時候,所以,與他人的相處,也是我們在處理小情緒時,值得關注的一項。
從小到大,我們都不難發現,我們會更願意和自己興趣類似,價值觀相同的小夥伴相處,然後會不自覺地疏遠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
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念不同的人,而我們又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本書中,作者古川武士給我們的一條關鍵建議就是,養成「改變自己的看法,接受差異」的習慣,即要尊重差異,接納他人的與眾不同,讓自己能夠與個性不同的人合作共贏。
作者古川武士建議我們的方式是,可以嘗試在平日的觀察中,增加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他人,接受各自的不同,提升自己包容的包容能力,帶著一顆接納的心,去結識多樣的夥伴。
記得在之前閱讀《寫作療愈:用寫作趕走焦慮、拖延、壞情緒》一書時,就意識到,當我們能夠坐下來,將心中的煩惱具體書寫下來時,我們的小情緒,多會在這書寫的過程中,就消散了許多。
在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做的一個實驗中,他也發現,將心理創傷寫到作文中的學生,比沒有寫的學生,心情感到更輕鬆。
因此不難看出,通過書寫,將我們的內在情緒具體的寫下來,也是能夠幫助我們舒緩小情緒的。
本書中建議的方式是,我們可以先寫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對模糊的情緒進行因子分解,找出情緒背後的隱藏原因,這樣,我們才好思考下一步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面臨一個新挑戰時,或者當我們需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區時,我們多麼容易產生恐懼、焦慮、不安等小情緒。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從這些小情緒中解脫,那麼,我們便能有更多的勝算,去應對好當下的新挑戰。
這個時候,作者古川武士給我們建議是,不要盲目自信,也不必過度悲觀,而是要通過全面的思考分析,去做出一個較好的決斷。
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先進行一個「三級跳的思考」:
當用起了這3個視角,進行了全方位思考後,我們的小情緒,便會在我們思考的過程中,自行退場。
在書中,作者古川武士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體操運動員內村航平有一次,因為在奧運會團體比賽中多次失利,所以,大家本以為他在個人比賽上,估計也是沒有多大獲勝的可能了。但是,他在關鍵時刻及時調整了心態,最終成功為日本贏得了時隔28年的一個個人全能金牌。
從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能夠快速擺脫小情緒影響的人,都是很能專注當下過程的人,換言之,他們都很擅長「專注過程而非結果」。
但是,這也不是說結果就不重要,只是我們要在確定好目標結果後,就要及時開始行動,然後專注地走好行動中的每一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獲得理想的結果。
馬拉松選手高橋尚子就曾說過:
「在沒有什麼花開的嚴寒,就把根不停地往下延伸,不久就能枝繁葉茂。」
關於具體的方法,作者古川武士給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先設定理想的目標,之後,就要思考為了實現目標需要做些什麼,即做出行動計劃,而且記得在計劃中,加入時限和數字的考量。
已故的日本橄欖球隊主教練平委誠二先生曾說過:
「原本這個世界就絕不是公平、公正的,而是不平等的。人越是體驗和經歷大的不合理,就越能得到鍛鍊,越能強大起來。」
最近很暢銷的一部作品《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雖然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一步,但是,最終卻靠自學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博士學位。
相信,當聽到這樣的話,和讀到這樣的故事時,我們的內心,難免會被觸動。
我們也不難發現,如果一個人,總是受困於外界的限制,總是抱怨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那麼,他往往會增生無能為力的挫敗感,然後依舊維持著現狀。相反的,如果一個人,不過多地投入精力到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上,而是更加關注自己能夠做出改變的事情上,那麼,他多會思考出改進的方法,並即刻行動起來,然後實現了逆風的成長。
本書作者古川武士,對於這種因「無法改變的事」而產生的小情緒,給我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區分,先區分清楚,什麼是自己可控的,什麼是自己不可控的。接著,對於「自己可控的事」我們可以勤思考並多行動,以此來做出改變;反之,對於「自己不可控的事」,就不必強求去做出改變了,借用作者的一句話就是:
「把無能為力的事當作命運的安排,竭盡全力做好能做的事。」
完美主義者的主要特點是,不允許有例外,給自己施加了一定要達到100%標準的高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下,完美主義者往往都自帶著很大的壓力,因此,也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由此不難想像,如果我們長期保持著一名完美主義者的身份,那麼,我們的小情緒多是會常常來敲門問候的。
因此,我們需要在意識到了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後,就及時地打消這種念頭。
我們需要讓自己意識到,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例外是會發生的,即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會按照我們的計劃去開展的。
本書中,作者古川武士給我們的具體建議是,在設立一個目標時,給它的完成度設限,即不要追求無限制的超額,而是要追求有限制的達標。
我們的失敗或者不如意,也是會滋生我們小情緒的溫床。當我們經歷失敗時,往往會立即就自動開啟了抱怨、傷心、焦慮等情緒。
但是,我們熟知的一些偉人,卻總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好心態,無論經歷了多大的風浪,他們往往都能迅速地擺脫掉小情緒,做到不為它們所困。
比如本書中,就有引用棒球名宿鈴木一朗的這樣一句話:
「失敗之中必定有緣故和提升的啟示。磨練我球技的不僅是在日本國內的安打擊球,還有那些平庸的擊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想要在失利時也及時地擺脫掉小情緒,那麼,我們便需要多看到事物的積極面,多做積極的回顧。
作者古川武士在書中,對於養成看待事物的積極面這樣的習慣,給我們提供了4個可參考的小問題。
1.滿分100分的情況,這次的經歷對你來說是多少分?e.g是30分
2.這30分的內容是?e.g是日常積累的人脈發揮了作用
3.打算怎麼彌補70分的空白?e.g下次先做一份問卷
4.如果同樣的事再做一次,目標是多少分?e.g是80分
由於當下的新時代發展趨勢,我們的時間變得越發碎片化,我們的注意力也變得越發地碎片化了,我們似乎已經漸漸習慣了多任務的處理模式,但是卻忽略了,其實我們的注意力,往往只能專注地做好一件事。
在《少做一點不會死》這本書中,作者裡奧.巴伯塔就曾提醒過我們,因為我們本身,就身處一個信息和任務如洪水般朝我們湧來的時代,所以我們更是需要專注,儘量每次只完成一件事,儘可能簡單工作,以不破壞心理健康的情況去提高效率。
因此,如果,我們持續地強求自己同時執行多項任務,長期地打散自己的注意力,那麼長此以往下去,我們多會變得越發地焦慮不安且注意力渙散起來。
因此,本書作者古川武士很是建議我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主動地給自己開展「信息絕食」,給心靈徹底地放個假。
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嘗試在一天中,給自己設定一個「信息絕食」時段,在這個時段中,拔掉網線、關閉手機、關閉郵件,即各種雜音,專注地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以上,就是本書中,作者古川武士跟我們分享的9個實用的擺脫小情緒的習慣。
1.接納原本的自己
2.改變看法而非別人
3.具體化小情緒
4.多視角看問題
5.專注能做的事
6.接受命運
7.放棄完美主義
8.看事物的積極面
9.活在當下
也許,你會覺得一次做9個有些多,那麼,不妨從先培養1個好習慣開始吧。
總之,願我們都能早日跟小情緒說拜拜!努力做到,別讓小情緒,趕走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