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試著來聊一聊,如何擺脫病態完美主義帶來的抑鬱情緒。
病態的完美主義為什麼會帶來抑鬱情緒呢?「兩個自我的戰爭」這個模型,可以很好的做出解釋,抑鬱情緒產生的邏輯,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因為有非常強烈的意願,想要成為理想中的完美的自己,所以制訂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對自己提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因為不切實際,所以根本無法做到,此時就會對自己失望,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憤怒,甚至嘲諷、貶低自己,讓自己變得很自卑。完美自我和真實自我的「戰爭」從此開啟,內心也陷入掙扎之中,一邊是對完美自我的求而不得,一邊是真實自我的失望之苦,當兩邊都無法承受時,就開始選擇逃避,希望能從內心的掙扎中脫身出來。可逃避並不能結束「戰爭」,當逃避也沒有作用時,就只剩下最後的解決方式:自殘與輕生。
從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產生抑鬱情緒的根源,是對理想中的完美自我的病態追求,正是這個追求引發了後面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放棄對完美自我的渴望,不給自己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不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自然就沒有後續事情的發生,就能夠化解這場「戰爭」,從抑鬱情緒中解脫出來。
所以,放棄對完美自我的病態追求,是擺脫抑鬱情緒的第一步。但我知道,讓病態的完美主義者放棄這個追求很難,就像割掉自己身上一塊肉那樣難。因為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對完美自我的追求已成為他們生命的第一訴求,甚至融化進了潛意識之中。他們全部的觀念意識都建立在追求完美之上,讓他們放棄追求完美,就觸動了他們觀念大廈的根基,是對他們整個人的否定,讓他們的人生失去意義。
病態完美主義者,把追求完美自我,當成天然正確的事情,而從未考慮過其中的荒謬之處。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的去反思,就能夠發現其中的荒謬。比如說,有的病態完美主義者羨慕A的英俊,B的才華,C的家庭,D的財富…可如果要他們和其中任何一個人交換,他們卻不願意,因為他們明白ABCD都有各自的缺陷。他們想要將眾人的優點集於一身,而完全沒有別人的缺陷。只要稍微理智一點,都會知道這完全不可能,世上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將這個作為人生的目標,不是非常荒謬的事情嗎?
要發覺病態的完美追求,就需要把現實當作衡量的尺子。如果離開現實放飛幻想,我們可以做神仙,做超人,做鋼鐵俠,可以拯救人類,甚至拯救宇宙。可只要把現實的尺子拿出來,就能立刻明白,這些幻想只能是幻想而已。有些人的幻想和夢想糾纏在一起,看似是可以達成的,比如,成為千萬富翁,在現實中有人中了彩票,的確一夜間成了千萬富翁。可實際上,只需要看看你的周圍,究竟有幾個人中過頭獎,就可以明白其中的不現實。比如,短視頻的興起,成就了薇婭、李嘉琦等人,很多人也興致勃勃的拍短視頻,希望像他們一樣成功,這個追求看似也是靠譜的,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之大,超乎想像。網上有一句名言:「沒有人能夠讓你放棄夢想,你自己試試,就會放棄了」,雖有戲謔的味道,卻滿含真理,自己試試,就是用現實的尺子去衡量你的目標,是發覺病態完美追求的最佳方法。
當你能夠用敏銳的直覺和理智的思考,發現並摒棄自己對完美自我的病態追求,第二步,就是要學會接納真實的自我。
病態完美主義者難以發現自己,對完美的病態追求是錯誤的,同樣的,他們也很難發現,自己對真實自我的評價也是不客觀的,真實的你,沒有想像中那麼差。病態的完美主義者為了取得全面的勝利,經常會用自己的短處,去對比別人的長處。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自己的短處也能比別人強,自然能夠全面勝過別人。可惜,這種病態的追求在現實中總是屢屢受挫,而他們又經常要求自己謙虛自省,於是便對真實自我橫加指責,進行無情的打擊和嘲諷。他們認為失敗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優秀,認為自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其實這是錯誤的歸因。真正的原因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自我的要求不現實。如果能用更理性的態度去看,其實你的表現還是非常棒的。
長時間的自我打擊和嘲諷,會習慣成自然,形成慣性的負面思維。就是無論應對什麼事情,都會下意識的對自己進行打擊和嘲諷,進而對自己喪失信息,產生自卑,引發抑鬱情緒。所以,第三步,我們要察覺慣性的負面思維,並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慣性的負面思維時,要接納真實的自我,和負面思維反著來,先對自己進行肯定。然後細細思考負面思維的邏輯,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是不是自己又提出了病態的要求,是不是自己又過分的否定自己了?儘量用理性的思考,來反擊慣性的負面思維。很多時候,慣性的負面思維非常頑固,僅僅依靠理性的思考,還不足以打敗,我們可以在其剛剛出現的時候,刻意讓自己不要繼續想下去,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很多時候會有更好的效果。
好的,總結一下,想要擺脫抑鬱的情緒,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摒棄對完美自我的追求,接納真實的自我,以及扼殺慣性的負面思維。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的後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