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2020-12-15 文文爸育兒

情商和智商,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

環顧四周,不難發現:情商高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會讓人感覺很舒服,如沐春風;而情商低的人,開口說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

「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

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建議家長對比自家孩子的行為,並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情商教育,讓孩子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李教授:從小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01、喜歡抱怨、發牢騷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直言:愛抱怨、發牢騷,是低情商孩子的顯著特徵!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抱怨,則是最好的發洩方式。但若孩子總是習慣抱怨、吐槽,父母就該引起重視了。

當孩子抱怨或發牢騷時,部分父母會嚴厲的批評孩子,以制止孩子的抱怨,但這種方式,常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另外一部分家長,則選擇置之不理,結果孩子抱怨次數更多。

仔細觀察這些愛抱怨、發牢騷的孩子,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問題,而是怨天尤人,負能量爆棚。久而久之,這樣的負面情緒就會影響性格的發展,習慣以消極的眼光看待一切。而這正是低情商的典型特徵。

02、情緒暴躁,無法自控

情緒暴躁,無法自控,則是低情商的又一特徵。低情商的孩子,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生氣、對人大吼大叫。而高情商的孩子,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合適的發洩方式,而不是亂發脾氣。

【案例】老家有個孩子,因為玩手機不做作業,父親喊了幾次沒用後,便生氣的將手機丟出了窗外。而這個孩子則一怒之下,從窗戶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人惋惜。

可見,暴躁的情緒,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若父親與孩子能認識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悲劇也不會發生。

事實上,控制不住情緒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也常會通過發脾氣來試圖解決問題,最終只會讓問題變更嚴重。

總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03、自私、不懂分享的孩子

常言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懂得分享的孩子,不僅會在分享中體會到快樂,還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及良好性格的養成,同時也是孩子高情商的體現。

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總是盡力滿足。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僅不懂得分享,面對父母或他人的給予,會認為是理所當然。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會分享,無法體會分享的快樂,長大後,不僅很難獲得幸福感,情商多半也不高,身邊的朋友也是屈指可數。

孩子情商低,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受苦」。孩子在年幼時,家長若不認真教育;等孩子長大後,壞習慣已養成,再想更改就比較難了。

眾所周知,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在此階段,孩子沒有學會管理情緒,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環顧身邊情商高的孩子,大多也是父母悉心教導的結果。

01、幫助孩子認識情緒,並學會控制情緒

想要孩子情緒控制自如,前提是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並理解各種情緒。知道什麼是高興?什麼是悲傷?什麼難過?什麼是快樂?

其次,孩子在充分理解各種情緒的基礎上,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當下的情緒。

在此過程中,父母可以製作情緒小卡片,並通過優秀引導孩子做情緒配對。在遊戲中,讓孩子理解情緒,並表達情緒。

最後,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尤其是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負面就該引導孩子重視。通過[壞情緒記錄表]的方式,來降低負面情緒爆發的次數。

02、鼓勵孩子學會分享

樂於分享,不僅能讓孩子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還能讓孩子在分享中體會到快樂。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來逐步影響孩子學會分享。

·從小培養: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而言,父母可以有意引導,比如玩玩具時,孩子玩一會兒了,父母就可以說【該我玩啦】。在輪流玩的過程中,讓寶寶體會到分享的概念。

·父母示範:當買了孩子愛吃的糖果時,父母可以提出用餅乾跟孩子交換,並告訴孩子,兩人交換的過程就是分享。

·多誇孩子:當孩子某次給小朋友分享玩具時,父母可以當場誇獎孩子,增加孩子願意分享的信心。

03、多帶孩子讀相關繪本

和身邊的媽媽聊關於「孩子情緒控制與性格培養」時,共同的感受就是:道理都懂,但真正實踐還是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

此時,文文爸都會建議寶媽們,多看看相關的故事繪本,畢竟多數孩子都對故事著迷。

對於孩子情緒管理與性格養成,建議家長多看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可以幫助家長引導孩子,克服情緒障礙,並養成良好性格。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關於《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的故事。父母完全可以從10個主題故事中,學會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此套繪本後面還附有「給父母的話」,父母們可以從中了解相應的兒童心理學知識,以便更好的跟孩子相處。

同時,文文爸建議家中帶娃的主力軍們,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完全可以趁孫子睡覺、上幼兒園時,先在家看起來,學學書中的辦法,來應付小孫子們的刁難,就不用再[畏手畏腳]了。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現在的生活條件這麼好,孩子吃的、用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正常孩子基本上智力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但是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能否吃得開,那就要看一個人的情商了,而從小情商就高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差不了。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情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情商不高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育兒講座,而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指出: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情商不高,若是發現了,就及時糾正。1、喜歡發脾氣有些孩子平時很喜歡發脾氣,有時候一點點小事情就能讓他們崩潰,甚至自己玩著玩著就生氣了。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不高,你家孩子中幾條
    曾經在一場關於孩子情商的講座中,她提出了一個觀點:現代社會,情商跟智商同等重要,孩子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肯定不會高。曾經在一場關於孩子情商的講座中,她提出了一個觀點:現代社會,情商跟智商同等重要,孩子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肯定不會高。李玫瑾:小時候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不高,你家娃中幾條?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
    李玫瑾教授是有關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專家,最近在網上看到李玫瑾的一段教育視頻,內容是關於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這3種特徵喜歡埋怨有很多孩子喜歡抱怨,在平時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若是失敗了,就會打開「抱怨模式」,一個勁地抱怨這個沒做好, 那個沒做對,就不知道從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將全部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情商都很低。
  • 李玫瑾:從小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所以,在這個時期內,如果孩子有這4種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對孩子嚴加管教,否則,孩子長大後的情商不會太高。4個特徵分別是什麼。而如果孩子一旦有這種壞習慣,就代表他內心深處已經覺得這是一種正確的情緒宣洩方式,如果任由他這樣的話,孩子長大步入社會後,將會嘗到許多苦頭。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她表示:其實孩子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已經反映了自身的潛力,不用等長大就能看出。家長們聽到這都炸開了鍋,有人相信,也自然有人不信。然而李玫瑾教授自然也不是信口雌黃,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的黃金髮育期。不僅性格和習慣在這個時間段迅速成型,喜好和大腦潛能在這個時間段也能被迅速激發。
  • 李玫瑾:孩子小時有4種「特徵」,長大後情商不高,家長及時糾正
    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在多年對人的心理研究中發現:但凡能當領導的,業務能力不一定強,但情商一定特別高,有人格魅力,會和人相處,人際關係處理的非常好。所以,情商高低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聰明又情商高,對孩子情商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但李玫瑾老師也說:人的心理表現往往具有滯後性,成年後的情商高低,其實與早年的心理撫養密切相關,而孩子的心理成長具有幾個關鍵期,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小時候符合3個「特徵」,長大後情商令父母堪憂
    而這「一念」或許就是情商所決定的。對於事情本身來說,沒有好壞之分,認為它是好的,你就能從中吸取教訓;若認為它是壞的,那「絕望」就會湧上心頭。所以,情商對每個人的成長來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李玫瑾教授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頂尖人物」,她從多年的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符合這3個「特徵」,那他長大後的情商,可能會令父母擔憂。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很多的父母發現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特別的自私,不管家裡面有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都喜歡自己拿家裡面最好的東西。上了幼兒園的時候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好似一個小霸王,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分享,固執己見地把自己所有東西拿到手。
  • 李玫瑾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大多是這樣長大的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其他小朋友嘴巴都非常甜,一看到自己就阿姨,阿姨地叫,但自己兒子面對同樣的情況卻不會嘴甜,不討長輩喜歡。
  • 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表現」,長大後多半情商高,你家娃中幾條?
    這些能力被我們稱為「情商」,也可以說,孩子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其他優勢,因為一個人的成功,20%靠的是智商,80%卻靠的是情商。俗話說「三歲看老」,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表現」,長大後多半情商高,你家娃中幾條?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一次育兒講座上表示:孩子有沒有出息其實小時候就能看出來,而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有出息,所以我認為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3個特徵,看看你家孩子佔了幾個。特徵二:自我管理能力強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說是自制力,這種能力強的孩子做事時更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不會三心二意,半途而廢,據調查顯示,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孩子,小時候成績都不會太差,因為他們能夠規劃好學習計劃;長大後工作也不會太差,因為他們不會拖拉,而會專心完成工作上的任務。
  • 李玫瑾教授直言:吃飯時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作者/小苗編輯/小苗李玫瑾教授平時對於育兒這塊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解和經驗,她曾經就在一個節目上直言:吃飯時有這四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但為什麼李玫瑾教授會說&34;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會有這四種表現呢?
  •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行為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都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行為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分優秀,將來成龍成鳳,不單單是智商方面,我們也更希望孩子擁有很高的情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過得順風順水。可是近期作為教育專家的李教授卻發現了自己孩子情商方面的一個難題。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李教授坦言:長大後情商都不高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種表現
    李教授坦言:兒時的幾個行為表現,看出你長大後的情商高低 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分優秀,將來成龍成鳳,不單單是智商方面,我們也更希望孩子擁有很高的情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過得順風順水。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多半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 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李玫瑾:高智商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家長們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智商更多,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有徵兆。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
    :吃飯時孩子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小寶有一個對他有求必應的奶奶,雖然平時小寶被奶奶養得白白胖胖的,但是小寶也被奶奶慣出了不少小毛病。小寶媽媽嚴肅地說,孩子的習慣要從小養成,就連李玫瑾教授都曾經直言,孩子吃飯時有吃獨食,愛講話,夾菜時亂翻菜這幾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小寶媽媽堅持要從此以後好好給小寶「立規矩」,讓小寶改正在餐桌上的這些壞習慣。